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erNature 汇聚施普林格、Nature Portfolio、BMC、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和《科学美国人》等深得信赖的品牌

博文

2022年诺奖得主作品集限时开放中:逾150篇期刊论文、90个图书章节免费读

已有 1915 次阅读 2022-11-9 12:21 |个人分类:科研奖项|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421b47612f22e94d3f42376568a68af7.jpg

施普林格·自然限时免费开放2021年诺奖得主发表的研究!


2022年诺贝尔奖已于10月陆续揭晓,我们感谢各位诺奖获得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很荣幸,施普林格·自然发表和出版了诺贝尔各奖项获得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累计发表、出版了诸多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文章、图书章节以及图书。我们将今年诺奖得主的作品整理成2022诺贝尔奖得主作品集共收录151篇期刊论文、93个图书章节,现向广大读者限时免费开放,欢迎大家在12月12日前免费访问阅读,开放获取的文章则可永久免费访问。


0d7d0b084b51e7608e303b7a953d2e88.jpg

点击图片访问“2022诺贝尔奖得主作品集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fbc350ccf7017871e9ef7146a76cfb9.jpg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Svante Pääbo。Credit: Alamy

10月3日,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Svante Pääbo,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的基因组和人类演化上做出的重大发现。

Svante Pääbo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MPI-EVA)的遗传学家。在他的带领下,研究人员完成了对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发现了一个新的古人类种群——丹尼索瓦人,同时诞生了竞争异常激烈的古基因组学领域。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突破性成果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基于多年的付出和大量的研究。Svante Pääbo在《自然》、《自然-遗传学》、Genome Biology等期刊上独立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原创性研究、综述文章和新闻评论等,在《DNA 50年》《重新审视尼安德特人:新方法和新视角》、《免疫反应的遗传学》等施普林格·自然图书中亦著有章节。

>> 阅读、下载和分享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在施普林格·自然所发表出版的期刊和图书文章 

>> 阅读《自然》对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报道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4日,三名量子物理学家Alain Aspect、John Clauser和Anton Zeilinger因光子纠缠实验获颁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先驱实验让光的粒子紧密纠缠在一起,它们为包括了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在内的一系列量子技术奠定了基础。

这三人的实验证明,量子粒子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定域“隐变量”能表示的——也就是说,并不能以“某种尚未知悉的隐形因素”来解释两个测量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相反,两个量子对象之间存在真正关联,使得操纵其一会远距影响另一个。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对这一现象有著名的说法“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现在它的名字叫量子纠缠。


e64d1f4e1485cd79215b3c3351644fc6.jpg

John Clauser (左),Anton Zeilinger和Alain Aspect由于在量子纠缠上的研究获颁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图片来源:Credit: J. Clauser (CC BY-SA 4.0), Matthias Röder/dpa/Alamy, The Royal Society (CC BY-SA 3.0)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突破性成果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基于多年的付出和大量的研究。Alain Aspect、John Clauser和Anton Zeilinger三名实验物理学家在《自然》、《自然-物理》、《自然-光子学》、《自然综述:物理》及施普林格期刊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等上独立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大量原创性研究、综述文章和新闻评论,在《量子理论的基本面》、《时间、量子和信息》、《量子[不]可言》等多本施普林格·自然图书中亦著有章节。

>> 阅读、下载和分享三位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施普林格·自然发表出版的期刊和图书文章 

>> 阅读《自然》对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闻报道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5日,Carolyn Bertozzi,Morten Meldal和Barry Sharpless三位化学家用颠覆性的方法,简洁高效地将不同分子拼接起来,并将该方法拓展至了活细胞中,以此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bcf734c6655078cf1b3eea329774f0e5.jpg

Carolyn Bertozzi(左),Morten Meldal(中)和Barry Sharpless发现并发展了高效拼接分子且不产生无用副产物的化学反应,以此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图片来源:James Tensuan/The New York Times/Redux/eyevin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K.C. Alfred/San Diego Union-Tribune via ZUMA/Alamy


Barry Sharpless教授和Morten Meldal教授为点击化学奠定了基础。他们分别独立地发现了点击化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反应——将叠氮化合物和炔烃相对简单地连接起来。这一反应被广泛地用于构建不同的分子,包括改性塑料和潜在药物。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Carolyn Bertozzi教授则进一步发展了点击化学,在不对细胞本身的功能产生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定位活细胞表面的聚糖——一种用糖构建的复杂聚合物。她所开发的反应称作生物正交反应,其应用已被拓展到抗癌药物的研发。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突破性成果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基于多年的付出和大量的研究。Carolyn Bertozzi,Morten Meldal和Barry Sharpless三位化学家在《自然》、《自然-化学》、《自然-化学生物学》、《自然-通讯》、Glycoconjugate Journal等期刊上发表了原创性研究,Carolyn Bertozzi和Morten Meldal亦在《糖科学:生物学和医学》、《新千年的多肽》、《肽的生物学和化学》等多本施普林格·自然图书中著有章节。

>> 阅读、下载和分享三位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施普林格·自然所发表出版的期刊和图书文章 

>> 阅读《自然》对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新闻报道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Ben Bernanke, Philip Dybvig和Douglas Diamond,以表彰他们在银行与金融危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c0ed8ab40ff97eca9044de18c4d0c643.jpg

Ben Bernanke(左)、Philip Dybvig(中)和Douglas Diamond。图片来源: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有助于解释银行为何以现在的形式存在,以及银行为何拥有能对经济产生毁灭性影响的脆弱性,这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和随后发生的大萧条以及2007-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都有所体现。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他们的工作带给我们至关重要的见解,能够帮助银行、政府和国际机构应对COVID-19大流行而不产生灾难性的经济后果。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突破性成果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基于多年的付出和大量的研究。Douglas Diamond和Ben Bernanke在IMF Economic ReviewBusiness Economics等施普林格期刊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Philip Dybvig在施普林格·自然图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中》著有章节。

>> 阅读、下载和分享三位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施普林格·自然所发表出版的期刊和图书文章 

>> 阅读《自然》对2022年经济学奖的新闻报道



4cc89b250981563fbff720fd8b653f8c.jpg

点击图片查看施普林格·自然2022诺贝尔奖得主作品集

在12月12日前免费阅读151篇期刊论文、93个图书章节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2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32244-1362980.html

上一篇:免费下载 | 2022 年开放数据状况报告现已发布
下一篇:会议通知 | 第七届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改良国际学术会议—基因组育种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