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胤的科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neco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博文

[转载]中国智库报告丨科学保护修复湿地,路在何方?【中国之声】

已有 1457 次阅读 2022-11-27 20: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中国智库报告丨科学保护修复湿地,路在何方?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完成各项议程,于11月13日闭幕。大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武汉宣言》成功发布,《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审议通过,“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广东深圳……中国履约30周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世人瞩目,并给世界湿地保护修复带来中国智慧和方案。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健康,关系着人类的福祉。近日,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撰写了《湿地保护修复行业发展报告(2022年)》,及时跟进湿地保护修复行业发展动态,谋划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科学保护修复湿地,路在何方?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泽华对话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研究员张曼胤。

中国之声丨点击收听音频→

00:00

13:54

中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以占全球4%的湿地,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主要需求。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近十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那么,我国湿地资源都有哪些类型,呈现怎样的分布特点呢?

张曼胤:简单理解,几乎所有内陆有水覆盖的区域以及滨海地区海水深度浅于6米的区域,都属于湿地的范畴。我们一般将湿地分为两大类——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又分为沼泽、湖泊、河流以及滨海湿地四类。还有些我们不太容易想到的,比如地下溶洞里的水系、泉等,都属于湿地类型。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区域差异大,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均有分布。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丹顶鹤(陈国远 摄)

1971年,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滨海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第67个缔约方。履约30年来,中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成果丰硕。其中,湿地保护法为我国湿地保护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曼胤:湿地保护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包括湿地资源管理、湿地保护与利用、湿地修复、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章节,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可以说是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的根本保障。在湿地保护法的框架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体系。

报告指出,我国已制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约1100万公顷湿地将纳入国家公园体系,这将为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带来怎样的助益?

张曼胤: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区域,国家公园将逐步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纳入其中的1100万公顷湿地,占到我国自然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国家公园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体制机制更顺畅、监管更严格,保护也更为有效,构建了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兼顾。不仅会直接提高我国湿地的保护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湿地的保护成效。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林草局 供图)

如今,我国已将湿地保护率、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等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考核范围,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的主体责任。此外,还制定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及其实施规划。那么,我国不同类型的湿地是否都有了科学的保护办法?保护制度、修复技术、专业队伍等方面,哪个更重要?

张曼胤:不同类型或周边环境资源禀赋不同的湿地,会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理念和方案。以察汗淖尔湿地为例,当地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更好促进农牧生产活动与湿地生态相协调,主要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降低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统筹分配水资源,保证湿地的生态需水。这样就能恢复湿地的生态特征。湿地保护制度、保护修复技术和专业队伍等方面都很重要。制度属于顶层设计,是前提和基础;技术是能够保证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的科学性,并让实现预期目标成为可能;而最终这些都要靠专业的人员来实现,所以三者缺一不可。

报告介绍,在今年9月底公布的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在列。新职业的诞生,能够对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曼胤:新职业能被纳入大典,从客观反映了当前我国湿地保护修复领域实际业态的新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将在湿地资源调查和评价、湿地规划、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于提高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林草局 供图)

报告指出,如今我国一些地区还存在生态修复科学性认识不够、湿地修复技术水平不足、修复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要在加强湿地保护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发力。具体哪些方面亟待落实?

张曼胤:要加强在湿地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开展湿地退化机理、湿地生态功能作用机制、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湿地保护恢复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和野外实验基地,构建国家层面统一的湿地调查监测、评估和预警平台;制定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建设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考虑在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中,专门划定一部分预研费用,用于开展针对性的技术研究,进一步保证湿地修复工程的科学性。

今年是《湿地公约》缔结51周年,我国在湿地保护事业起步阶段曾借鉴、吸收了不少国际先进经验;而如今,我国也在湿地保护方面持续向国际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张曼胤介绍,这体现了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也将在湿地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曼胤: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简称《公约》)后,就将《公约》倡导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念吸纳过来,例如我们国家建设的“湿地公园”就是将这一理念具体落地的一种保护管理模式。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建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在保护湿地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在刚刚结束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积极推进,并经多边磋商,通过了《武汉宣言》《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充分显示了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的角色从原来的参与者,转变为现在的引领者,体现了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大国的责任担当,将在湿地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丨总台记者 王泽华 凌姝

编辑丨邹宁博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42709-1365542.html


1 汪育才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