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guir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guiru

博文

学习的两面性 精选

已有 7218 次阅读 2022-7-21 08: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所有事物都像一张纸那样,有正反两个面,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的正面效应是增加知识和智慧;学习的负面效应是思想保守、大脑僵化。例如,科学家的主要成果都是年轻时作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完备,经验的丰富,趋于保守,其中多数人却再也没有到达学术上的新高度,就连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以至托马斯·赫胥黎说:科学家过了60岁害多益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物理学为例,探究“学习”具有的两面性。

 

1. 知识与智慧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结果的总和;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人类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们有着复杂的思考能力,这允许我们创造知识物理学的知识是指: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智慧能让我们的心更广阔,心量越大,智慧越深。智慧可以教人们辨别是非、进行选择,而且还能预见未来。物理学的智慧是指:想象力、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探索能力等。

 “知识就是力量”几乎家喻户晓。知识被推上了很高的位置,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智慧。知识是通向智慧的必由之路,知识是智慧的载体,智慧是知识的升华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能指引你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的不是你所学过的知识而是智慧。

 

2. 对获得“知识”强调过渡

传统的学习不重视科学的探究的过程,而是将知识——科学的结论作为学习的最重要的对象,并反复的重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被推上了很高的位置。老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期末考知识。但是,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从更高层面用整体观点来看待事物,理性的自由思维、严谨的逻辑推理、懂得深度思考、变更思维方式的人。黄昆先生曾提字: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应当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如果对所学过的知识束之高阁,不能应用,不会运用,即便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无多少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个存贮器,是个装书的柜子。犹太人将此生动地称为“驮书的驴”。学习无用的知识不仅浪费精力,而且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3. 对获得“智慧”关注不足

传统学校的科学教育不是探究的过程,而是更频繁地作为成就的复述出现,这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物理学知识,而且要学习教材上没有的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学校里,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知识,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

传统的科学教育把事物讲得头头是到,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学生只需要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得不到值得思考的问题,长期如此养成了不愿深入思考的习惯。

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家都必须面对真假参半的科学,他们都是在未知世界中探索。因此,跳出原有视野的束缚,从更高层面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更易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思维方式的变更是科学革命的核心。高士其说过:思维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因为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代人

 

4. 总结

如果不学习物理知识,很难领会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科学仅仅是对自然实在的一种描述,科学不等于真理。对待科学的态度应该是质疑、批判、发展。如果对获得“知识”强调过渡,对获得“智慧”关注不足,仅学习物理知识,不学习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很容易思想保守、大脑僵化,学习的负面作用必将展现。把发展变化的科学当作永不变化的真理固化在大脑中,失去好奇心、想象力,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很难具有探索能力,不太可能到达前沿。这样培训出的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而不太可能成为富有探索能力、想象力的设计师。

正确学习物理学的方式是: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领会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科学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探索能力。巨人的肩膀是供你站立的,巨人是在等待你超越的,巨人不是用来跪拜的。科学发展就像长距离接力赛,我们学习前人,就是要接过前人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前行,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对世界提出自己的疑问,必须要超越前人。

 

真诚的欢迎您的批评,借用您的智慧完善我的思想。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44430-1348177.html

上一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就与年龄
下一篇:大学物理课程中亟需关注的两个问题

18 郁志勇 姚伟 汪育才 许培扬 檀成龙 徐耀 晏成和 鲍海飞 卜令泽 王涛 李毅伟 贾玉玺 郑强 徐光涛 武夷山 王俊杰 孙颉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