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

博文

我的寻职故事 精选

已有 7185 次阅读 2022-5-4 08:3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经过小学,中学,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等阶段的学习和培训后,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将走向职场,直面各种难于避免的寻职,守职与辞职的困惑与挑战,包括选择去何处,进哪个单位(公司),做什么工作,如何恪尽职守,何时换工等等。自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毕业后,我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所,临床病理检测公司,大学研究室和生物科技公司做了多年的科研与临床病理检测工作。这里,我与大家分享自己这些年寻职,守职与辞职的故事及职场感悟,希望科研后来人在应对相似的困惑与挑战时能有所启发与借鉴。

 

微生物学研究员(Research Microbiologist)(1990-1995)。我的博士学位的主攻方向是生产和运用单克隆抗体以改善人囊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尽管我的博士论文里包含许多可发表的原始资料,由于某种原因,直到论文通过时,只有一篇以我为第二作者的文章,因此在申请工作时,缺少彰显科研创新实力的佐证。加上那时免疫学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风头似乎已过,而分子生物学技术正方兴未艾。相对于免疫学研究职位的匮乏,分子生物学研究空缺随处可见。其实,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已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略有领悟,并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和文章,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巧,我看到一个离都市300公里之外的地区兽医研究所在招一名微生物学研究员的广告,于是递了申请。不久,接到了面试通知。参加面试后才知道,该项目主管是一个以前在寄生虫学会议上有过交往的来自新加坡的华裔寄生虫学家兼微生物学家。由于当时有经验的分子生物学家,很容易在大都市找到不错的职位,根本会考虑到离都市300公里之外的地区兽医研究所就职。鉴于我的博士研究背景与成果,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及有到地区兽医研究所工作的意愿,我如期获得此职。入职后,我进一步了解到该研究所在几年前就展开了绵羊腐蹄病菌基因诊断的研究,并招了一位在职研究生做此工作。基于免疫学分析结果,绵羊腐蹄病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在细胞外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所以,该研究生将分子鉴别绵羊腐蹄病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目标定在细胞外膜基因上。可事与愿违,虽然该研究生成功地克隆了几个绵羊腐蹄病致病菌的细胞外膜基因,但这些基因用来鉴别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时缺乏特异性。不过,这也不妨碍该研究生用这些结果发表两篇文章,拿下博士学位。当时的行家们普遍认为,绵羊腐蹄病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基本相似,只是前者比后者多几个致病特异性基因而已。然而,根据我对绵羊腐蹄病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表型与基因型的理解,我坚信绵羊腐蹄病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都拥有各自的特异性基因。起初,我采用常规菌落杂交(colony hybridization)初选和斑点杂交(dot blot hybridization)复选进行筛选,但一直未果。认识到此两步筛选法的症结所在,我决定用斑点杂交直接进行筛选,这意味着工作量陡增数倍,且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得到预期结果(这种舍易求难的操作是不是会被很多头脑正常的人认为是科研逼傻了的节奏啊?)。但无论如何,我也要照此做三个月,才作谋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星期的筛选,助我分离了两个非致病菌特异性基因和数个致病菌特异性基因,在项目展开后8个月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提前达到三年项目的主要目标。这个事例说明,一些常理上令人信服的实验设计,或许能产生一些可发表的实验数据,但并不一定能带来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一些不被看好,不合常理,或匪夷所思的想法,只要坚持并善于破解可能遇到的症结,不仅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带来可发表的实验数据。由于我一举破解了绵羊腐蹄病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基因鉴别的难题,该三年研究项目完成时,资助机构通知我们,此项目在经过下三年的论证后将会彻底了结。于是,两年后,我申请加入了一个临床病理检测公司。

 

医学研究员(Medical Scientist)(1995-2001)。在临床病理检测公司里,我的主要职责是评估和设立可用于检测各种人体传染病,遗传病与癌症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该临床病理检测公司由十几个临床病理学家合伙创办与经营,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臻成熟的1990年代中期,认识到这些方法有助于更精准,更快速地检测人体传染病,遗传病与癌症。此外,当时该公司给人的印象是只顾赚钱,没有一点回馈社会的举动。因此,该公司想通过招聘一个专注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的医学研究员,做一些相关研究,发表一些文章,以回馈社会,改善公司的形象。头两年,我专心设计与评估各种检测人体传染病,遗传病与癌症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发表了不少文章。我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发表研究论文的能力,让我获得了造纸厂(paper factory的昵称。两年后,欧洲一家临床病理检测投资公司忽悠我所在的公司病理学家(股东)们,说是要带他们闯世界,于是买下了临床病理检测公司50%的股份。谁知过了一年,欧洲临床病理检测投资公司见有利可图,就顺手将临床病理检测公司50%的股份加倍卖给了另一个上市公司。由于上市公司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我的工作职责也逐渐从评估和设立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变成开展分子生物学临床病理检测,每天要检测200多个临床样本。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脑操作,与我理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去甚远,于是我决定到外面去闯一闯。

 

博士后(Postdoctoral Fellow)(2002-2004)。我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看到美国南部某大学招聘李氏杆菌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基因鉴别研究博士后的广告,觉得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便投了申请。该项目主管给我电邮他的项目细节。从中可以看出,该项目主管计划通过分析李氏杆菌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管控主要致病基因群的引子区域(promoter region)的核酸程序,希望能找出可用于鉴别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特异性片断。依我之见,这是一个看似合理,但可行性不大的实验设计思路(后来的实验充分证明,这个思路不仅提供不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也产生不了可发表的实验数据)。因为管控6-7个致病基因的引子区域应当比较保守少变(conserved),不然很难兼顾6-7个致病基因;而引子区域只有200-500bp,一般核酸程序分析可以轻易得到500bp的结果如果熟知管控主要致病基因群的引子区域真有可用于鉴别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特异性片断,估计早就被别找出来发表了(值得一提的是,我以上判断并不是从哪本教科书或哪个行家的文章里看来的,而是基于我对分子生物学原理的理解,再加以独立思考后所作出来的;这些判断被后来的实验证明完全正确)在电话里,我告诉该项目主管,倘若采用我的随机筛选法,我可以在6个月内实现项目的主要目标。鉴于我已有30多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研究报告以及我提供的解决方案,我拿下了此职位。不出所料,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就筛选出了数个李氏杆菌致病菌株特异性基因,两年内投10篇文章(其中8发表),申请一个专利,还主笔一个NIH新项目申请。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该项目申请最后定稿时,项目主管把我的名字拿下了(他说是忘记放进去了)。该项目申请得了110分,离当年此类项目的资助分数线106分只差4分。而且,其中一个评委的评语是项目主管(主申请人)的研究记录有点偏弱他的博士与博士后研究只发了15篇,其中6篇为第一作者文章。而我已发为30多篇第一作者文章,要是我的名字在项目申请里,或许有助于消除评委的顾虑,从而获得资助(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又一案例)。

 

助理研究教授(Assistant Research Professor)(2004-2008)。还好,项目主管及项目合作者(主管研究的副院长)见我在两年内取得了这么多成果,把我从博士后提升为助理研究教授,也算是对我的一种安抚吧。由于我熟悉和掌握了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和有效思路(递推,平行,因果,逆向,随机)以及科技写作的技巧(论点引申,论据浓缩,关键词汇),设计带有新意的实验,获得可发表的原始资料,发表同行评估的研究报告对我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因此我有充裕时间和足够精力去参与生物科技书籍的编辑。在后来的几年里,除了每年发4篇文章(为全院员工平均文章产出1.8篇的一倍以上),我还编辑了三本英文生物科技书籍,但仍未能在职位上更上一层楼。项目合作者告诉我,院里有一个规定,你要先拿到外面的工作后,才会考虑给你升职。因此,我慢慢开始找工了。后来我拿到澳大利亚悉尼一家生物技术研究公司的职位,院里随即同意给我升职。但考虑到悉尼是一个大都市,而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小镇,我的家人都愿意搬往悉尼。所以,去悉尼工作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此事说明,一些单位的用人制度不太合理,但这些制度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时间,要改动起来颇有难度。

 

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2008-2010)。我所加入澳大利亚悉尼某生物科技公司只有不到10个员工,主要做核酸甲基化研究及在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的应用。公司成立之后的7年里,一成不变地按常规思路行事(即核酸甲基化转化经过先变性后转化两个步骤,只将核酸甲基化转化过程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而我在8个月时间里,不受常规思路束缚,采用逆向思维(即别人一步一步往里加化学物而形成最终反应条件,我却从最终反应条件里一点一点往外拿化学物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将核酸甲基化转化过程从3小时减至15分钟。这一突破极大地提高了公司在分子生物检测市场的竞争力,但公司技术主管将此功全归于自己的言行让我十分不爽,促使我在两年内另寻它职。

 

至于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各科研机构与公司打拼多年的职场感悟,我感觉以下三点值得一提:掌握科研创新基本功,独立思考,和遇挫更坚。首先,科研创新基本功包括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和有效思路(递推,平行,因果,逆向,随机)以及科技写作的技巧(论点引申,论据浓缩,关键词汇)(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我以前的博文,进一步了解这些策略与思路在科研创新上的功用)。熟悉和掌握科研创新基本功有助于科研创新潜力的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效率的大幅提高,科研创新产出的显著增加。正是由于有科研创新基本功,我所经手的科研项目无一例外地提前达到了项目主要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了诸多可发表的实验数据,发表了一篇又一篇以我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报告为我各阶段职位更换提供了非常给力的通行证。看到实验室里那些不谙科研创新基本功的同事或员工,没日没夜,辛勤劳作来回折腾,每年只能发表一,二篇文章,有时也真替他们揪心。第二,独立思考是一种尊重常理,但又不被其束缚的胆识与坚持。换言之,没有一定的胆识,你不会有勇气向被广泛接受的常理提出异议,更不要说改进办法;没有一定的坚持,你很容易在那些自认为站在真理一方的大多数以你的想法不成熟,不靠谱,不合乎常理,有些匪夷所思,成功把握性不大等缘由的劝说或压力下而早早放弃科研创新的最佳境界是既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或突破性进展,又带来可发表的实验数据;次佳境界是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或突破性进展,但却带来一些可发表的实验数据;再次境界是既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或突破性进展,又没有带来可发表的实验数据;最次境界是既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或突破性进展,又没有带来可发表的实验数据,还把身体给累垮了,把脑子给搞糊涂了。其中,科研创新的最佳境界多来自那些貌似不成熟,不靠谱,不合乎常理有些匪夷所思成功把握性不大的独立思考;而科研创新的次佳,再次和最次境界往往可归咎于那些显得成熟,靠谱,合乎常理,听来头头是道成功把握性大的人云亦云。联想到当下许多获资助的科研项目,除了一些可发表的实验数据外,基本不能带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或原创性突破,今后项目资助的重点是不是应更偏向于那些貌似不成熟,不靠谱,不合乎常理,有些匪夷所思,成功把握性不大的想法呢?第三,遇挫更坚是要将职场里可能遇到的糟心事(比如寻职被拒,升职受阻)当作激励自己的动力,变超越自我的行动。要相信自己,在熟悉和掌握科研创新的基本功,坚持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定能获得足够多的成果,找到一个更合适,更舒心的新单位或新职位。而且还要以实际行动证明,那个拒你的单位(公司)可能损失比你更大。例如,在离开工作近两年的悉尼某生物科技公司之前,我曾于2010年到国内某重点实验室参观,打算在那展开转录调控基因研究。不料,该重点实验室以我没有一定头衔,没有高引文章为由,把我给拒了。依我来看,该重点实验室因此损失了建立一个专门研究转录调控基因实验室的机会,而且这个实验室将在未来5-10年发表几百乃至上千篇有关转录调控基因的研究报告,获得不少专利,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有效掌控和利用各种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实验室(研究中心)。那时,不是中国人去国外学习转录调控基因的原理与用,而是外国人来中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了。而我被拒后,不弃不舍,将剩余精力专心投入到英文生物科技书籍编辑,从2011至今,已经出了十几本。谁的损失更大,一目了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46843-1336902.html

上一篇:殷佩云: 一个为人师表的典范
下一篇:劝学新篇:24岁前必读的一部书

18 左宋林 毛进 雷宏江 武夷山 农绍庄 孙颉 郭战胜 谢钢 彭真明 周健 郝小军 梁洪泽 张叔勇 张学文 刘钢 姚伟 甘阳 范会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