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勤
肯读:“呆的像个木头”,真的吗!
2020-11-29 20:49
阅读:1247

        暑假间歇看了几本书,两本是关于“核心素养”:林崇德的《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还有一本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0人谈》,另外两本是《小说家拿破仑》和《植物智能的认识史》。前两本让我对什么是“核心素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所讲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称呼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地理核心素养”,应该称作“核心地理素养”更为合理,原因略去不讲。而另外两本书都是开脑洞的书。

       我们形容人不开窍,有时就会说“呆的像个木头”。真的是这样吗?木头真的呆吗?《植物智能的认识史》一书以严谨的科学论述、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能的植物世界。

     “它们没有大脑,但它们有智能”这是《植物智能的认识史》一书封面上的大字标题。虽然,植物确实没有像人和其他动物一样的进行智能运动的独立器官大脑,但植物的种种迹象表明,它们不仅拥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还拥有人类不具有的其他诸如重力感应、化学梯度等十五种感觉。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能进行沟通,植物有睡眠,它们具有智能。

     比如视觉。我们认为植物没有眼睛,也就没有视觉。但事实是,如果我们对视觉这一概念进行抛除器官的理解,它的意思就是“通过相应器官去感受视觉刺激的能力”。视觉刺激和光有关,那么植物对光的感知几乎是全“身体”的。植物不仅能分辨光亮与阴影,还能感知光的波长和光的质量。我们都知道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之间的竞争很大都表现在对光的争夺,这就是所谓的“逃出阴影”。有些植物为了保护机体度过恶劣的气候,会以掉叶的方式,暂时闭上主要的“眼睛”进行阶段性“睡眠”,甚至,植物的根也可以感受光,它会尽量避开一切光源。

植物的其他感觉,这里不再引用书中的例子进行赘述。

     关于植物的智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原子唯物论”出发,认为植物也在动,他甚至把树和倒立的人进行类比,认为树的头部在土壤里,脚在空中。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坦诚:“在生物的版图中,我总是乐意赞美植物。”他于1880年出版了《植物运动的力量》一书,书中介绍了他和儿子弗朗西斯所做的数百个实验得出的结果:植物的运动(行为)多数不在植物的地上部分,而是在根部——达尔文称其为“指挥中心”。他在书中清楚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植物根部有类似于低等动物大脑的器官。

     根尖位于根部最尖端,其尺寸大小从几微米到几毫米不等,通常是白色。根尖是根部的关键部位,有着很强的感觉能力。每个根尖都在持续探测着环境的各项指标,如重力温度、湿度、电场、光、压力、化学梯度、有毒物质、声波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等等等。这些信息通过根尖密集电信号活动相互传递,这种电信号与动物脑部神经产生的电信号非常相似。每株植物都有上百万个根尖,即使一棵很小的植物也可能有超过一千五百万个根尖。根尖持续计算着这些指标,给予根部生长以指导。事实上,每个根尖都是真实的“数据处理中心”,但他们并不单独工作,而是和组成根系的上百万个同胞合作。

     因此,达尔文提出了个假设——一个世纪以后这个假设被称为“根脑假设”——并指出,根部是“植物生命的重要意义所在”。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互联网,通过无数根尖构成计算能力庞大,却又十分安全的分布式智能网。

     二十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克利门特·季米里亚泽夫写道:“植物是连接地球和太阳的纽带。”植物占据各种地表环境,构成了地球生物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五,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总量对于植物来说,只能称作“微量”。

     读罢此书,我不由地产生了两个想法:一是世界很大,我们要去看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实在太少,但人类的狂妄掩盖了无知。我们的生物学,也许只是处在类似的前哥白尼时代。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去下一个评判或结论,诸如“笨的像个木头”。我们或许根本就没有木头聪明。二是在地理学的众多思想中,所谓的人地协调是不是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2014年10月,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发布了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影片的宣传口号就是“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由此我想,我们的核心地理素养,其培育指向之一“人地协调观”从提出开始,是不是根本就是一个幼稚的错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德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3455972-12603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