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北京出差,轮访均首度谋面的李庆祥、李小文、尚松浩三博友,快哉

已有 5140 次阅读 2014-11-8 20:43 |个人分类:似水流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荷塘月色

                                                              名句杂拼

                                                  北京可採蓮,蓮葉亦田田;

                                                  开轩面场圃,把茶话桑麻。  

    2014年11月4日受清华大学赵红蕊老师相邀,赴北京参加11月6日上午在北师大地理与遥感学院会议室召开的、与遥感技术在其他行业应用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有关的小型座谈会。趁会后余暇,即兴拜访了科学网上网聊有日、但素未谋面又未事先相约的几位网友。按照拜访时间先后分别是李庆祥、李小文、尚松浩三位博友。

     借用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语汇,唔谈内容主要是“开轩面场圃,把茶话桑麻”(以茶代酒)。与三位专业有异、但志趣有同的博友虽相聚不长,但长话短说、夹叙夹议,大快胸臆。

     不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是我的一面之词,此点有点类似“荷叶何田田”意蕴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赵红蕊老师名下一位刚保研的大四学生陪我在秋寒之夜徒步许久、寻觅朗月下的荷塘。明月、清辉下的一湾荷塘,中有古典式拱桥飞架其上,荷叶虽残、但荷枝不显稀疏,仍可想见“荷叶何田田”的茂盛。荷塘一侧不远的亭廊里,几位音乐爱好者正演奏着悠长、低脆的音乐,使人依稀生发绕梁之感。

     科学网是科研人员、知识分子交往的重要平台,以人会友、以文会友、以志会友、以事会友,各取所需,岂不乐乎、妙哉?!

《过故人庄》山水画

注:以上照片摘自网络,描摹孟浩然《故人庄》意境。

附1:http://www.gushiwen.org/mingju_896.aspx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诗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附2:《荷塘月色》一读者对“莲叶何田田”之一得:http://tech.hexun.com/2012-11-16/148022901.html

                                                       莲叶何田田
                                               2012年11月16日10:52 来源:科学时报 

                                             史杰鹏

“莲叶何田田”是古乐府诗歌中的名句,想到这句,我就会顺便想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虽然《荷塘月色》并不是我喜欢的散文。甚至连课本上的《荷塘月色》也是删节过的后来我才知道,删节的部分有很好的引文,比如梁元帝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得多么美,多么生动。对我们上世纪70年代生长的乡村孩子来说,很难找到这样美的文章来读,却被人教社的编辑删掉。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也有删得好的。比如写白色的荷花“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就不伦不类,很猥琐。虽然很多文人免不了猥琐,但这还是有恃无恐了一些。
现在言归正传,我一直奇怪“莲叶何田田”的意思,查《辞源》,说是荷叶浮在水面上的样子。另外有些书则解释说,田田,就是荷叶很密的样子。因为荷叶四个叶子挨在一起,形成一个“田”字。
这些我都很怀疑,在乡下荷塘,我所见的荷叶绝少浮在水面上的,基本都是高高拔出淤泥,显出卓尔不群的样子。至于说田田指荷叶很密,四个叶子组成一个田字,也没有什么道理。在乡下,我所见的荷叶绝少四片一样高矮,刚好可以合成一张麻将桌,而是高低错落,谁也不想和谁勾肩搭背。因此,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寻求别的解释。
好吧,现在就将我猜想的一种看法公之于众。我怀疑,“田田”就是“亭亭”的变音。在上古音中,“亭”是耕部字,但可以和元部的“莲”“间”押韵。《汉书·外戚传》里说:“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集韵》里就说,涏涏,光亮而笔直的样子。按照同源词的观点,“涏涏”和“亭亭”古音很相近,那么“因声求义”,它们的意思也相近,都是指长而直的形状。因此,如果把“莲叶何田田”读成“莲叶何亭亭”就讲得通了,指荷叶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像白鹭一样站在水中,腿那么长,因此那么美。(选自《南方都市报》,2012年11月8日)《中国科学报》(2012-11-16 第7版 作品)

附3:语文专家对“荷叶何田田”之各抒己见: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520277.html

田田,作何解释?缘何而起?翻检了几部工具书,解释如下:
   ① 叶浮水上貌。——《辞源》;
   ② 荷叶相连貌。——《辞海》;
   ③ 莲叶貌。——《中华大字典》;
   ④ 莲叶茂盛的样子。——《汉魏六朝诗一百首》。

   
上面的诸多解释,总感觉还没搔到痒处,不及根本!
   我有一则读书笔记现抄录在下面,与朋友们共同欣赏,“田田”缘何而来的根由,或许可以窥见一二。这一段文字载于1993年6月7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作者吴奔星。他曾亲耳聆听过三位国学巨匠关于“莲叶何田田”的一段对话。

   胡适、钱玄同和黎锦熙三位先生关于“莲叶何田田”的一次谈笑风生的议论,时间是1936年的夏天,地点是北平石驸马大街北师文学院国文学系主任钱玄同先生的办公室。文学院长黎锦熙先生正在和钱先生商谈《中国大辞典》的编纂方针,并谈到古汉语词汇如何准确注释的问题。其中就有“莲叶何田田”一句待解。恰好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胡适之先生有事找黎先生,于是他们就“莲叶何田田”如何注释开始随便谈心。

   钱先生认为“田田”一词可能有错。

   黎先生说:“对‘田田’注释,历来辞书的注释都不准确,带有猜测性。既已习非成是,还是一以贯之,仍照旧注如何?”

   胡先生说:“《江南》是一首最好的白话诗。‘田田’一词,可能有撰写之误。但也误了一千多年,改也没有可靠的根据。”

   钱先生说:“对于这个词,当年(1903-1909)在东京太炎先生的国学讲习所里,我曾疑心‘田田’是‘圆圆’之误。太炎先生曾点头说:‘不是圆圆,就是团团,反正是因形致误。’”

   胡先生说:“圆圆也罢,团团也罢,草书是很容易被看成‘田田’的。古人好古贪奇,遂以‘田田’为定论。”黎先生接着说:“简体字的团,如果作草书,更容易被混为田字。”

    钱先生说:“习惯成自然,约定俗成,积重难返。就任其‘田田’下去吧。”

   三人之间有议论无争论,我侍立于侧,如游夏之徒,未敢妄参末议。略记师说,聊作佚闻而已,也算是“江南可采莲”的一则佳话。(吴奔星)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附2与附3合注: 由附2可以看出,有读者不很欣赏《荷塘月色》,专家与读者对“莲叶何田田”也有不同的或独特的见解。那么,与三位博友的谈话感受也只是自说自话罢了。不过,我个人很赞赏科学网上的博友们加强联络、寻求思想的碰撞与共识。


附4:                                        江南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附4注:我很奇怪,为何附2、附3都避而不谈“田”与“间”的押韵,而这是“田田”的妙处这一。

附4注增补1:http://bbs.tianya.cn/post-no02-141766-1.shtml

3、散韻。
  所謂散韻,即連續幾聯詩句,每聯用韻都不同或都不押韻。如古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閒。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該詩前三句,句句押韻,乃鄰韻合押。前兩句押“先”韻,第三句押“刪”韻。後四句,句句不押韻,此謂散韻。

附4注增补2http://www.oldq.com.cn/geren/keben/yuyanwenzi/201008/130575.html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我以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我们可以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

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这里的许多意象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

新诗的格律主要须从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而所建立成的应该是崭新的更适于现代生活和现代语言的形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头两句用韵而后面忽然不用韵,有人以为它是中国惟一的无韵诗,其实与其说它是无韵诗不如说它后半每句一换韵。这种没有定准的音节恰能描写鱼戏时飘忽不定的情趣。

附4注增补2之思:我认为,朱光潜先生说“后半每句一换韵”意犹未尽。从逻辑而言,“东西南北”是一个完整的范畴,不妨可称为“逻辑之韵”,而不是泛泛的“换韵”。

附5:http://www.ccview.net/htm/xiandai/zzq/zzqsw002.htm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附5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绘了“独处的妙处”,尽管非常高妙,但他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我心头引发了更大的共鸣。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842133.html

上一篇:国内1960年代是否有研究生因发表外刊论文涉嫌造假被判刑5年?
下一篇:近年流传于网络的中英对照泰戈尔诗歌《生如夏花》电子本应系伪作

4 胡九龙 尚松浩 李庆祥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