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hong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hongLiu

博文

创新 • 自信 • 国家

已有 1790 次阅读 2022-7-11 00:05 |个人分类:科学创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作者:刘永红 发布时间:2022/07/11

创新 · 自信 · 国家

武汉理工大学:刘永红

我常常期盼我的梦想在一夜之间变成现实,我的梦想不是来自于太阳,也不是来自于月球,而是自己重视的事情无人表白,或许他人的大脑难以接受。不过,我幼年做的一些梦只讲给我奶奶听,记得梦见一只美丽又可爱的蝴蝶飞落在我的一叠数字卡片上,欢快地倒数百位数起来,我奶奶解释说:梦,大多数是反的。意味着梦想,是很难实现的。我知道,我奶奶的解梦不是专门对我的这个梦。我青年时候做的梦,不仅说给我奶奶听,而且还让我的父亲知晓,分享我的秘密。我有一个梦,要解决数学难题的梦,他们都说是很难实现的梦,我奶奶听了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她说,你是想做世界上最艰苦的事情哟。我现在回想起这句话,不无感慨,我奶奶是个预言家。

是的,中国梦早就成为大家的梦。我奶奶说,先有国,后有家。我奶奶向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一天,村里的放哨人大声的喊,日本鬼子马上要到村子了,大家赶紧向山里跑,这时候只有一位老大爷没走,因年迈走不动路,他就坐在自家门前,日本鬼子进村大肆抢劫,老大爷看他们要放火烧房子,急忙说,不要烧房子,不要烧我的房子,一个日本鬼子叫老大爷趴在地上当他的板凳,老大爷那里听命呢,小日本鬼子拿起一根棍子朝向老大爷的头就是一棍子,老大爷顿时倒在地上,他看着他的房子被大火吞噬,他的呼喊声是一行行泪,是一滴滴血。我永远铭记在心,老大爷不屈服列强之精神鼓舞着我奋斗,把我的梦,嵌入中国梦之中,并赋予崇高的使命。

创新——自信——国家,这三个词成为我做科学研究的关键词。科学创新并非是十分容易的,我在捕捉创新的灵感时,往往进入半醒状态,首先做到排除一切杂念,才能拥抱刚健质朴的科学。不是开玩笑的,我家里的卫生间也是我做科学创新的地方,借此机会,苦逼之,有时候还抓书桌上一本伟大的著作到卫生间陪伴我。想一想,我不科学创新说得过去吗?再说我的梦也不能白做啊!

关于科学创新被认可的问题,不妨用水到渠成来形容,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一点也急不得,即使论文遭到冷落也属正常情况,要明白的是,从古至今这种现象见怪不怪,现在的一些国际杂志的论文评审机制在不断调整,排版系统有不小的进步,以数学杂志为例,为什么有的数学论文评审时间达到1年甚至更长,从侧面说明科学严谨和评审人认真的态度。可有人埋怨,埋怨起什么作用,反倒说明格局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也算是捷径——是运气,有的人运气就是好几天就评审通过,接下来无非是大修或小修问题。进一步说,凡是总有一个大致的发展轨迹,科学创新被认可也不例外。

关键在于昨天的成果有没有被别人认可(指的是大的科学成果),如果有,那么今天就离胜利进了一步,说明白一点,就是文章在正规的平台(或杂志)上发布的可能性非常大。多少有一点名人效应。

例如,英国著名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爵士(1929年4月22日-2019年1月11日),他在 2018 年度海德堡获奖者论坛(世界性论坛)上宣称用“简单”而“全新”的方法证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猜想被认为是数学史上最伟大的No.1的猜想,由德国著名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在1859年提出。在这之后的163年里,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探索,但迄今并未获得显著进展)。阿蒂亚此言一出,立马引起世界不小轰动。还不是因为他是菲尔兹奖和阿贝尔奖的双料得主。说明他昨天的成果被认可(但不要局限于获奖,比如,菲尔兹奖有年龄的限制,诺奖颁发给活着的科学家),我告诉你,不得不佩服阿蒂亚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你没有听错,是“情商”,简单的说,他懂得游戏规则,此话怎讲,假如他投给顶牛No.1《数学年刊》,他估计看不到他的最后一篇论文“上市”他就见黎曼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也许评审人认为不是他期望的观点或方法),叫他投给最好的专业性杂志(不要误认为是编辑随意打发)。又假如,他首选杂志是投给顶牛的专业性杂志,按照游戏规则花$1w, 编辑部才组织人评审,评审时间我保守估计得半年。尽管他的论文比较短只有5P。还有一种可能是,评审人和编辑看了几个月总觉得这件事非常大(推卸责任),要他投到更权威(高级)的杂志。这样他就处于尴尬的境地,他的决策是明智的。他89岁还在数学一线打拼,他做黎曼猜想的证明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跨越了数学,激励着我们科学创新!

更关键在于学会解释以及增强可转化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换句话说,学好科技论文写作(包括按照杂志模板的高质量排版)。科技论文写作本身是一门学问,作为科技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是必要的,近几年来,国内高校向国外学习,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这门课。我想,对于走上高层专业管理队伍的人来说,手中拥有投票大权,当你看到创新的论文时会产生一点共鸣,至少能够摆脱只用几个数字,只用几个字母评判别人的论文,就连3岁小朋友能做的事情。

把研究工作的成果解释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对基本概念的解释,要准确无误。例如,原创性与首创性就不要混为一谈,要知道,发表的论文都是原创性的,否则不会发表。因此,发表原创性论文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大可不必刻意抬高。学会解释非常重要,例如,爱因斯坦断言:“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给予同时性这概念以任何绝对的意义”。这一句简短解释,把公理系统与时间、长度,在认识论的分析上神奇的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惊人的结果:长度与时间相对性。另一方面,爱因斯坦之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与他的科学自信有非常大的关系。科学素养好比是科学自信的底座,一个国家的科学自信是建立在一大批具有国际标志性科学成果之上,否则凭什么科学自信。看看我国工程自信就明白,有一大批超级工程在世界上没人敢想,我国是工程狂魔,打拼天下无敌,我们自信的说:世界都是中国造。

中国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发扬光大,不妨来一次穿越,去看中国四大发明,其中指南针的“美貌”可以伴随你走向海洋,毫无疑问,这是国人技术自信最原始的底座。如今,我国高科技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被外国卡脖子。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成为华为人才的金矿,达到上千人。我相信顶多一代人的发力就会向我国工程一样,技术自信满满。

中国最古老的科学研究机构:总明观(又称东观)。据史料,南北朝时期,在刘宋泰始六年(470年),宋太宗明皇帝刘彧在都城建康(南京)现在的朝天宫建立。祖冲之是总明观的大科学家,他的科学研究涉及数学(专著《九章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天文学(编制《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历法内,确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日,这是当时最准确的一部历法),他对技术也有兴趣,如机械。很可惜的是,总明观被齐武帝注销了。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我国科学和技术会继续领先世界。鲁迅说:“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如今,在我国在科学的道路上竞走的人越来越多,被欧美佩服的科学家也逐年增加。我相信,我国真正达到科学自信的地步,不过3代人,就能实现。

此外,我注意到,俄罗斯科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研究风格,与欧美不一样。俄罗斯人充满科学自信,因为他们底气实足。

例如,佩雷尔曼发布在美国的预印本三篇论文,成功破解了数学七大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作为它的一个很小的“副产品”,即因为它将预印本文献库提高到与传统出版物相同的地位。重要的是,其他数学家对他在预印本文献库上发表的文章的检查已经远超过了杂志中的同行评价。

上面的例子说明论文评审在进步,抱着老掉牙想法的人等于自欺欺人。总之,不要低估评审人的智商,更不要低估评审人的情商。

佩雷尔曼被称为数学隐士,他是一个自信的人,他说:“如果有人对我解决问题的方式感兴趣,它就在那。”他还说:“我公布了所有的计算,这是我能提供给公众的。”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曾多次拒绝荣誉或奖项,拒绝一批美国著名学府的邀请,拒绝《自然》、《科学》这样声名显赫杂志的采访,拒绝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最后,我用俄罗斯人一句话结束本文。只要莫斯科大学数学系还在,(国家)崛起就有希望。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19678-1346725.html

上一篇:刘永红:论文评审之乐
下一篇:定理,谁提出来就该谁来证?

2 张学文 guest8559215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