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ations Upon one Them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凌云 我思故我在

博文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林熙,何凌云:出口越多越好吗?

已有 2715 次阅读 2022-9-26 22:1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广州大学林熙博士与本人合作的最新论文“The More The Merrier? Evidence from Firm-level Export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China”,在环境经济学顶刊之一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在线发表。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为欧洲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家协会的官方期刊,是环境经济学领域的顶刊之一,SSCI经济学 1区期刊。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转向微观领域。现有文献普遍认为,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环境绩效更好。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个现象,即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出口参与度,有些企业侧重于国内市场,有些企业更关注国外市场。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既然出口企业的环境绩效更好,那么企业出口是否越多越好?在“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国内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不会像以前依赖国外市场。因此,研究企业出口强度(出口与总销售的比值)与环境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企业污染排放的分解方法,从减排技术、能源强度(能源与劳动力的比值)、生产技术和产出规模的角度,分析出口强度影响企业污染排放的潜在渠道。接着,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环境统计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合并的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实证检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于OLS估计,分析出口强度与环境绩效的相关关系;二是采用PSM-DID模型,识别出口强度提高对环境绩效的因果效应。


研究结果如下:OLS估计表明,出口强度较高的企业污染排放量更少。本文重点关注PSM-DID估计结果。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只有出口强度提高较小幅度时,才能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尤其是初始出口强度较低的企业和主要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这种效应是由能源强度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所驱动的。该结果意味着,在企业提高出口参与度的同时,应同时注重国内和国外市场。此外,对于不同污染物、所有制类型、工业部门和省份,上述影响存在异质性。仅对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密集型部门以及沿海省份,出口强度提高有助于改进环境绩效。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只有出口强度提高较小幅度时,才能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尤其是初始聚焦国内市场的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这种效应是由能源强度(能源与劳动力的比值)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所驱动。该结果意味着,在企业提高出口参与度的同时,应同时注重国内和国外市场。此外,对于不同污染物、所有制类型、工业部门和省份,上述影响存在异质性。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为企业出口强度与环境绩效的关系提供一个深入的实证证据,从环境视角,回答出口是否越多越好的问题。本文不仅分析出口强度与环境绩效的相关关系,而且设计一个实证框架,识别出口强度提高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因果效应和异质性影响。其次,本文通过对企业污染排放进行分解,从新的视角,揭示出口强度影响环境绩效的渠道(即减排技术、能源强度、生产技术和产出规模)。


林熙博士是我在暨南大学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现在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担任讲师,Sustainability(SSCI 2区)客座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环境经济学、微观应用计量学等。和本人在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2篇)等权威期刊合作发表多篇论文,并合作出版著作《贸易壁垒、企业出口与环境污染》。


论文下载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0640-022-00717-7。




https://m.sciencenet.cn/blog-37405-1356957.html

上一篇:新论文已被《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期刊接受.
下一篇:Inter Rev of Econ & Finance| 何凌云 黄耿:进口能改善能源效率吗?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