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我老,我病,我忙,我乐

已有 5438 次阅读 2019-5-26 19: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到今年的930日,我就在这个世界上度过整整的85年了,从落地,哇哇啼哭开始,就要迈进第86个年头了,就人生来讲,我应该是个相当老迈的人了。老,病还不断地来找我,就不说我患有的极高危期的高血压症:20153月心绞痛发作,确认为心肌梗死,接着装了两根支架,这个病史让给我治病的医院一听说我胸闷,就紧张,那两年,我住了几次医院;然后是我的泌尿系感染:从60岁开始,几乎年年要发作,今年又是;特别的是,今年年初,来个急性肺炎,不得不住院十天;再有一个,我睡觉离不开催眠药:佐匹克隆、思诺思,还要加上一片舒乐安定。有病治病,这么大年纪了,能没有病痛吗?可是,我从2000年退休至今,除了前四年的一次胆囊切除和三次的髋关节手术外,我没有闲过,特别是这几年,原来想着今年可是到了可以休息的日子了,万万没有想到,我从出院到如今,任务还真是没完没了。

继续为核工业忙碌:去年一年的给年轻人鼓气,《不忘初心》《奋斗就是幸福》……,多少次的和年轻的朋友们座谈。今年我又被使劲儿追着,让我给一些年轻人讲讲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的基本知识,还就是2个小时,怎么能把这样复杂的学科简单化地告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人呢?我费劲了脑子,要通俗而又要把这项工作的要点说明白,对于我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学习,最后终于构思了一篇讲稿。521日我终于完成了这次讲课,我感觉到是成功的,大家埋头记着笔记,会心地点头,讲完后的亲切的鼓掌,都让我的心感到温暖和安慰。年轻人会越来越多地走上第一线,我这个老人还能在前面引引路,在后面鼓鼓劲儿,我感到荣幸。

意外的相识,意外的忙碌:2017年底,我匆忙编制的《李健吾年谱》面世了,一年悄悄地过去,没有什么好与坏的反响。突然,在4月份我接到了巴金故居内部刊物负责人周立民的微信:在他们的今年第一期的刊物《点滴》上将发表一篇对《年谱》的订正意见。我急切地等待着。非常意外,就在收到《点滴》之前,我收到了我的在广西正在扶贫第一线忙碌的年轻朋友张琦的微信:他的十多年的好友,同样的“李健吾迷”,王志勇写的《对<李健吾年谱>的一些订正意见》一文,没有过两天,《点滴》也到了,而这时,我已经通过张琦为我和王志勇建立了微信关系。他对我父亲一生十分关注,读过许多他的创作作品,还收集了各种刊物,在那篇文章里给出了许多的订正和补充意见,我从他那里知道了许多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和丛刊。我都85岁了,能够赶上一本书的再版吗?我决定立即启动,我开始了对《年谱》的修正工作。一面在吃着药,治疗我的泌尿系感染,一面对着计算机,打开计算机里的电子文件,某年某月某日,李健吾在干什么,发表了什么文章,在什么刊物上发表的,他又在什么场合参加了什么会议,什么时间给谁写了什么内容的信,这些都是我过去不了解的。我埋头苦干,我的新朋友王志勇通过微信帮着我的忙。我就这样忙录着,终于见了分晓。我想到,即使真有了再版的机会,即使我有个三长两短,我的计算机里的修正版也会是一部完成品,出版社可以用了。一个文人的一生,在动荡的岁月里,他曾经的努力,被记载了下来。我忙,我心里高兴

     认识了新朋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珍宝:一本早已绝版的,由李健吾署名的《咀华二集》初版。王志勇先生用他的爱,四处收集,居然在他手里拥有了早已绝版的,世人少知的这本小书。李健吾的对中国文学的评论,一般都被认为是署名“刘西渭”的作品。哪里有用李健吾的本名出的《咀华二集》啊?那是1942年的一月份。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日本人开始全面进驻上海,什么法租界,英租界,都成了日本人的天下,他们烧毁了许多的书局,而对出版我爸那本书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进行了抢掠,所有刚出版不久的书都被劫走销毁。于是这书就成了绝版。目前研究李健吾的中国文学评论的学者们很多都不知道这本书。是的,书前目录中所列的各篇文章后来通过不同的渠道还是发表了,有关文学评论的文章收入了1947年出版的《咀华二集》,但是,后面的“跋”却没有再面世,尽管相当部分的文字是1947年版的《咀华二集》的“跋“的内容,但是,19421月的书后的“跋”还是有它的特色。王志勇和我做了朋友,他把我认作了“家人”,主动从太原给我邮寄来了这本珍贵的书。我小心翼翼地翻着发黄的一页页纸,读到“跋“,感到了一种气息:自由,尖刻,幽默混在一起的文字。我决定把它记录在计算机里。忙了我近乎两天,读着,打字,校对,修改。然后,我发给了我的文学青年朋友们。在工商大学任教的张新赞,他的博士论文正是写的有关李健吾的文学评论,他高兴地收获了这篇“跋”,而他正准备修改他原来的论文。我没有白忙乎,我累,我高兴。

     李健吾的译文集快要出版了,我的最后的紧张工作来了:这套译文集的最后两册是最复杂的两册,一册是我爸最后去世前完成的工作:组织外文所的同仁们一起翻译,他规整,自己也翻译,书写“前言”和每一篇文章前的评价,这样一部大作《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理论》,这是他去世前完成的研究所交付的工作。那时他患着严重的肺心病,手里握笔十分吃力,笔迹潦草到难以辨认。出版社无法完成这项出版任务,在他去世多年后,家人取回这厚厚的一沓文字。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决定出版。落在他的名下,只能去掉所内其他人的译作,就是这样,这本书的厚度还是相当可观的,清样有进400页。再有的一册更多,足有近500页,概括了从18岁到1979年他所翻译的诗歌、童话、各类散文、法国作家对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一个字:杂,还有,知识面需要非常宽: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人物、故事,十七世纪、十九世纪各种的评论,从人性、自然到国家体制形态,法文、英文、当然更是中文的翻译语言,各方各面。我曾经竭尽全力,在2016年通过整理,不断地奔走在去往国家图书馆的路上,坐在缩微胶卷的阅读器前面,辨识早年的期刊和报纸上的文字,对于一些没有译完整的的少量文字,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补充翻译,然后打字,形成完整的电子文件,发给了出版社。五月里,对着出版社的厚厚的清样,我付出了全力,进行仔细的校核。非常艰难的工作啊!多艰难,我也必须完成。这件工作非常吃力,伤我的眼睛,伤我的精力,但是,我得意,我能获得许多朋友的帮助,我能够挑起这付重担,同时还又开阔了我的眼界。现在到了月底,我完成了。是的,我累,但是我骄傲,我快乐。

      在朋友们聊天的广场上,大家在谈论老人的脑子,如何保持不痴呆的问题。我在心里想着,也许我的脑子也有萎缩的地方,但是,我在不断地使用它,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在运转我的脑子,在和人交往的时候,我显示的是一种活力,人们看不出我的年龄。我有病,但是,疾病妨碍不了我继续奋斗,一边学习一边奋斗,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核工业和文学,还是非常特殊的文学领域,我感觉到的是一种特出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我愿意与朋友们分享。

 

                                           2019526傍晚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1181314.html

上一篇:突患肺炎的前前后后
下一篇:在核二院退休办组织的座谈会上的发言

21 郭峰 黄仁勇 尤明庆 韩玉芬 樊晓英 孙颉 郑永军 武祥 左宋林 王安良 赵涛 刘钢 姬扬 李东风 武夷山 卢文全 郭奕棣 李可 吕泰省 liyou1983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