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深圳行,访广东沿海核电站外一篇

已有 4627 次阅读 2010-11-6 13:2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环保, 规矩, 联想, 管理体系完善, 软肋

 
                 一些感想和联想
 
此次访问广东沿海核电站后,对所见所闻,还引发了我一些感想和联想,有些旁门左道,完全是我个人之见,但因自觉还有些意思,故记载如下:
 
1.  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决不放松。    核电属于绿色能源,取代火电可以大大因不排二氧化碳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但是,可以欣慰的是,广东并未因此放松核电带来的对环境的独特问题的重视。岭澳厂址原可以考虑的三期被否决,因为根据论证,从电站带出热量的冷却用水的排水可能会造成大亚湾海域水温升高1℃,这项举措可以避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台山固然面对宽阔的珠江入海口,海水水流比较湍急,不像大亚湾内的水那么平静,应该说,携带污染物出海的能力会比较强,但是,台山还是在尽量减少放射性废液和废物上动足了脑筋,并且在设计上作了改进,尽量提高处理后废水排放的标准。此外,台山核电站的设计中不仅考虑的核岛整体的外墙加固,反应堆厂房采用双层壳,而且还考虑到堆芯的高温万一可能引发的堆芯熔融尽量不引发对安全壳的影响,在堆芯压力容器的下部设置了一个熔融物的接受池,池与容器之间用了牺牲混凝土。如此种种,说明核电站对安全,特别在减少环境压力方面的努力和认真,值得嘉许。
 
2.  完善的三大控制体系对后人的顺利接班提供方便。    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谈论三大控制体系似乎有点出格,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它的道理。质量、进度和投资这三大控制不是孤立的,而是辩证地相关的。广东的三大控制首先是从大亚湾开始的,进度采用五级管理,每层有不同的功能,一层比一层细化和有针对性,从在工地的跟踪到高层次的定期的协调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大亚湾出现的辅助管道拖期的问题正是质量、承包商队伍素质和进度、投资控制辩证的最好例证,这个问题也成了后来岭澳认真吸取的教训。在岭澳,进度管理被创新为六级,直到承包商的班组。在质量管理方面,大亚湾的建设让我们学到了法国的QA/QC监督检查跟踪制度,而在岭澳,这一制度又被创新为一级QA、两级QC,在特别强调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监督出来的思路下,更加强了对承包商资质、管理体系和人员素质的要求,强调对人的培养,强调尽量发现问题在先。为此,业主工程部或项目管理部下的在第一线的QC人员天天都在工地活动,下班前及时上报预定的工地各关键检查点的情况。如此种种,形成体系。因为不是简单的人治,对后来者理解管理模式,有章可循,就比较容易入门,经过一轮或两轮工程的工作,踏实工作的优秀者就会自然脱颖而出,走上新的更高的岗位,走上新的岗位后也会游刃有余,因为公司十分强调各层的职责分明,权责统一,方便工作,又方便查核。
 
3.  对贪腐者的严惩震慑人心。     我去车途中与一位司机的谈话中,发现居然十分警惕,什么是不合规定的事。在与高胜玉的谈话中,知道他对某次某承包商给他的1000元钱,他给人了回去,并大声申斥:你在有下次,我就开除你。这次在工地给年轻人对话,他不认为这是正式讲课,不收讲课费。------,如此种种,我感受到在广核工作的各类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规规矩矩的工作。我想在当今的社会,钱财总是诱人的,但是,估计有想法的人也不敢随便伸手。我对高胜玉说,也许当年沈如刚一伙的被彻底严肃而公平的惩治对广核集团是个好事。当年(07?08?我不记得了)作为广东岭澳(?我不确切知道他的职务)的副总沈如刚严重受贿被捕,被判入狱17年,随他一起的有7个人同时被判入狱,刑期不等,其他因认罪态度好,退赔彻底而监外执行,有的则因牵扯不大而不予定罪。对这件事处理的彻底干脆肯定震慑了全集团的人,包括对后来者的影响,在管理上也有了相当的措施。福兮祸所知,福祸本是一对连体,因祸得福也是常理。而今广东业务在做大,还要时刻警惕福祸的辩证关系。
 
4.  必须认真考虑今后发展中的软肋。    在我与阳江张总的谈话中得知他们对设计力量不强和设备供货可能制约进度的担忧,这是早在我意料之中的。中广核的设计起步晚,设计公司基本上是原来大亚湾和岭澳的设计管理人员,核岛的设计不是有了国外设计文件的转让或者有了过去工程的图纸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不理解内部的技术含量,新人抄图都可能抄错还不说,每个项目总会有他各自的特点,再加上供货者的变化,其中特别是仪表控制方案的变化和改进,总会影响图纸中必要的变化,设计人员的不够成熟就会使工程中的重要软肋。我建议,必须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养,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外援。我听说,法国的大学毕业生在进入设计管理院之前,必须接受到核电站最少半年的实习培训,不知我们可否借鉴。至于设备的供货,我觉得,在中国不可能很多厂家获得核安全设备制造生产的资格证书,多个项目几乎同期的开工,对现有厂家的压力一定很大,所以,项目的多少必须考虑现实的条件,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发电的需求紧迫,那么,也不必排除部分设备国际采购的可能性,国产化的要求不是机械的。在这一点上,一贯开放的广东我想是容易理解的。
 
以上想法纯属个人见解,有些还考证不全,个别的还可能不够准确,请读者原谅,但愿对核电建设者有些帮助,因为没有把握,故起名为外一篇。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380961.html

上一篇:深圳行,访广东沿海在建核电站(续二)
下一篇:爱运动的欧美领导人和在办公室里开会的中国领导人

2 张伟 袁贤讯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