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田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angnk

博文

隐在时光深处的乡愁:我为《南市沧桑》一书写的序

已有 5898 次阅读 2014-10-17 15:58 |个人分类:读书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天津《南市沧桑》序:王芳

2014-09-22局馆运动队

  序 王 芳

  乡愁,是我们回望来路时心底升起的莫名惆怅。将我们与故乡隔开的,也许是远在天涯的距离,也许只是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当一个世纪的时光呼呼掠过,旧时的村庄、田野、集市、深巷、楼堂馆舍全都变得面目全非,那些命运多舛的人们也早已无迹可循。即使从未离开过故乡,当我们回望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仍然会有一种无端的惆怅。在席卷一切的现代化力量的推动下,我们一刻不停地向前奔去。无边的乡愁,如飞絮一般,飘摇无依。

  乡愁是我们对一去不返的生活场景的牵念,是目睹熟悉的社会生活、政治格局、经济形态渐渐隐退时的无奈和惆怅。其实就算是生活在当时情景,每一个个体的人对社会也只能是部分感知,点滴记忆,更惶论去了解一个遥远历史时段的全貌。但是,如果有人可以将隐没于时光深处的历史画卷再次展开,拂去尘埃,将那些老街深巷里的故事重新娓娓道来,他就不只是慰藉了他个人的乡愁,而是重构了我们残缺不全、模糊不清的集体记忆。当这样的巨幅画卷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半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卫生、公共管理、大人物和小人物的生活以翔实的资料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那些和这个地方或有牵连或无牵连的人们,都会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强烈震撼。

  当我一口气读完林学奇老师的《南市沧桑》,这种强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窗外阳光明媚,多天来的雾霾一扫而光,我却全然不觉,深深沉入书中直到暮色四合。这部著作采用章回体的标题形式,共50章,全书近60万字,细细地叙述了天津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南市在1900到1949年间的历史变迁。该书以上世纪初前50年的南市为切入点,背景是整个天津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书的内容涉及南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地理起源,如洼地填埋、芦家庄、赤龙河与菜桥子、三不管的地界等;标志性的建筑,如华楼、大舞台、小药王庙、栅栏铁门等。书中篇幅最多的是关于南市商业、餐饮、洗浴、影视娱乐、建筑、典当、曲艺、报业、情色服务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变迁,有荣业公司、东兴市场、南市大街、公园市场、玉清池澡堂子、登瀛楼、上权仙电影院、桂顺斋与玉生香、魁丰冰窖,还有报社、典当行、说书场、小旅馆、花柳巷、同业公会,等等;其次是社会治安与公共管理事务,如洼地积潦的管理、坑洼马路的修建、警察医院救灾、排水清淤、交通治安、联保连坐制度、垃圾处理、妓女检治等;还有是教育、卫生、慈善等公共事业,如中西女校、汇文中学、美以美妇婴医院、慈善医院、粥棚暖厂、短期小学校、国民教育、卫生事务所等,以及信息传播业,如华安大街的老电台、报馆报社等。另外,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案件的始末,如青帮头目袁文会、药王庙僧产案的主角德亮和尚、冻死路边的难民和流浪者、葬身粥棚大火的悲苦贫民以及统治者日本军队、当地的伪政府以及社会的绅商等 “上流人士。……”

  历史是沉重的,1900-1949年的中国历史尤其如此,几乎完全谈不上诗意和浪漫。揭开乡愁温情的面纱,直面那一段真实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沉重。当时正值外敌入侵,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天津南市地界,由属于“上流”社会的外国人、军政府、工商企业老板、黑社会头目以及更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难民、流浪者、外来流民、流氓、混混等组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经济格局,成为当时中国城市社会具有代表性的缩影。林老师以冷静客观而又充满关怀的笔触,记述了这一时期南市的公共管理、经济生产、文化百态以及战争带来的凋敝民生,既有档案史料加以佐证,又有一些具体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最为珍贵的书中的插图有很大一部分是原始的档案图片,不但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也增强了著作的可读性。即使像我这样一个对南市历史几乎一无所知的人,读来也觉得简洁流畅,不忍释卷。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以后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做历史研究需要非同寻常的细致和耐心,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取舍选择、梳理乃至文字表达,无一不考验着研究者的细心、坚韧和责任感。同时,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还要尽量客观,不受个人观点或立场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还要求研究者能接触到一手的历史资料,最好是原始的档案记载。这一点对于一般研究者而言难度也是最大的。值得庆幸的是,林学奇老师是天津市档案局(馆)的研究馆员,除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之外,他通过档案、报刊、访谈和考证得到珍贵的一手资料,既保证了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使得著作具有难得的历史价值。对我这样一个一直从事偏理科研究、对历史所涉不多的学者而言,这本《南市沧桑》大大丰富了我从教科书上得来的干巴巴的历史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本书也会带给其他读者以及未来的人们同样的甚至更多更深刻的触动,成为研究那段历史的工具资料。它的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熠熠生辉。

  敢于去修复历史记忆的人都是有勇气的人,林老师正是这样的人。作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档案学专业的兼职教授,林老师和我共事已经近10年时间。我对林老师的了解和信任完全来自于这些年来与他在教学、研究与学生培养方面的交流。南开大学从2004年获批档案学硕士点,2005年正式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生。林老师从2005年开始参与我系档案学专业的硕士培养工作,承担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他不仅实践经验丰富,对于学术问题也有深刻见解。同时,他又是一位为人谦和、风度儒雅、修养极高的老师,深得学生们的敬爱。截止2014年,我系已经培养了近40名档案学研究生,绝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从事档案工作,他们从林老师的课程和指导中获益良多,终身受用。由这样一位出生于南市的学者来撰写这部关于南市历史的著作,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为一本著作写序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它应该由德高望重、具有深厚学养的学者承担,以我尚轻的年龄和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无论如何也不敢承担为这样一本厚重著作写序的工作。林老师长我十余岁,虽然和我算作同事和朋友,但在心里我一直将他作为可敬的师长。2013年初夏,当我听到他正在撰写这本著作时,感到很振奋。我认为这本著作将是关于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后人了解天津具有非凡的意义,是值得付出心血的事情。后来几次在不同场合见到林老师,总会问起这本书,而林老师也会讲起正在撰写的章节,每次我都听得意犹未尽,盼望著作早日脱稿付梓,但是却从未想过有资格为它作序。当林老师打电话来请我写序时,真的是惶恐之极,不敢领受。但是林老师语气坚定,他的信任鼓舞了我,他修史的勇气也一直感染着我。于是转念想来,也许由一个比较年轻的人为这本厚重的著作写序,也有一番特别的意义?更何况打动我的不仅是这本书内容的丰富性、资料的翔实性和语言的可读性,林老师在前言与后记里流露出来的对养育自己的南市深沉的热爱,也勾起了来自异乡的我藏在心底的乡愁。这本《南市沧桑》后记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以此纪念我一辈子生活在南市的母亲,这是我用心坚持写下来的唯一理由。”这也是我敢于写这篇序的一个重要理由。

  和天底下所有可爱的故乡一样,天津南市的历史从来都没有消失,它只是尘封在了岁月的深处。一位学者拂去尘埃,用心血将它描绘成壮丽的画卷。当我们在现代化的列车上呼啸前行时,可以回头看看隐在时光深处的心灵故乡,慰藉那无端升起的乡愁。我们应该感谢他!

  2014年3月5号写于南开大学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36-836473.html

上一篇:苍茫的精灵——作家张贤亮的荒凉与忧伤
下一篇:“高价”洋垃圾漂洋过海,来中国重生

21 曾泳春 钟炳 曹聪 陈小润 张忆文 李伟钢 武夷山 刘艳红 王启云 余昕 赵美娣 王善勇 李学宽 陆俊茜 陈湘明 刘玉仙 卫军英 徐大彬 袁圳伟 王春艳 俞立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