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SCI与诺奖 精选

已有 6700 次阅读 2022-10-8 09: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CI与诺奖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今年诺贝尔奖除10月10日的经济学奖之外,已经全部公布了奖项。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三个奖项引人注目。由于这些奖项的主要成果以科研论文形式表达,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对科研论文的计量学分析研究公布了2022年度引文桂冠奖名单,计量学分析表明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普遍认为达到诺奖级别。以科研成果的被引频次作为研究影响力的指标,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迄今已有64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当然,今年没有预测成功。但不能排除该名单会出现在今后的诺奖名单里面。
       科睿唯安的著名产品就是SCI,在国内科学界人尽皆知。从老早以前大家都没有SCI、到现在反对唯SCI,也就是30年左右的时间。这个30年,国家科技的发展举世瞩目。以前连诺奖想都不敢想,到2015年的屠呦呦先生获奖、再到今年10月3日至5日揭晓的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几乎每个奖项都有值得一提的“中国故事”,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科技水平确实是与诺奖水平越来越近了。
       SCI是一个论文检索的数据库,被收录和被引用是一篇论文或者一项工作质量的体现指标之一,远不是全部。真正优秀的工作,不会是以SCI收录或者引用为研究目标。诺奖与现在很多的政府奖项、私人或社会组织捐资设置的奖项一样,是对科学成果的肯定方式。很多诺奖得住肯定不会是锚定诺奖而去做研究工作。
       诺奖网站上说诺奖的评判标准是“为人类最大的福祉(for the greatest benefit of humankind)”,已有或未来诺奖得主的研究工作肯定是以此为目标,在各自领域拓阔人类对大自然或者人类活动本身认知的边界。现在我们按照“四个面向”开展研究工作,也是在解决国家发展中当前或未来面临的科技问题,更好地造福国家和公众。以获诺奖为目标的研究与以SCI为目标的研究一样,都是很难从质的层面提升研究水平、进而产生持久影响力和长期效益。
       每次在遗憾我国与诺奖无缘之余,其实空谈无益、空叹无益,最重要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在科研队伍、研究水平、科研体制、评价方法、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诸方面逐渐优化,我国科技水平就会与与诺奖水平日趋接近。犹如当年疯狂追求SCI到如今逐渐不再依赖SCI,今后若干年诺奖在我国会越来越常态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184-1358486.html

上一篇:盛宴已过
下一篇:评奖的标准

17 王涛 焦飞 郑永军 陈兴峰 曾杰 许培扬 褚海亮 徐耀 何应林 彭振华 简小庆 郑强 鲍海飞 赵一帆 王启云 彭真明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