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风范长存——纪念刘本培先生

已有 13601 次阅读 2019-3-6 18:35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刘本培, 地质大学, 李四光奖

这两天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刘本培先生不幸去世的消息不停地在地学相关的微信群里传播着。

刘本培先生生于1932年11月,1952年本科毕业即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现改为中国地质大学)任教,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200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3年之后的16年中,仍然不断地活跃在中国的地质科研与教育领域,不断地在思考前沿科学问题,不断地在指导年轻人,说他从教66年是名符其实。有关刘先生的事迹大家可以很容易从网上查到,不再赘述,只讲一下刘先生80多岁出野外的事。

我在2015年末和2016年初的冬季带刘先生去北京西山和蓟县进行过几次野外考察,刘先生当时已经80多岁,我们单位和地质大学都明令禁止80岁以上者从事野外工作。所以,我对刘先生的野外安全特别小心,几次考察都是我亲自开车接送,这样与刘先生的家人也就认识了。刘先生的野外表现极为出色,年轻人在寒风刺骨的野外被冻得缩手缩脚,刘先生却坦然自若行走在陡滑的岩层表面,还不停地亲自拍照、记录、甚至测量地质体的产状。

在地质科研领域,刘先生思维敏锐,不断从各种渠道捕捉先进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为年轻人出谋划策,并善于利用PPT和电子邮箱与我们之间进行交流。

2018年中,从地大一位老师处得知刘先生患病的消息,今年2月24日,与刘先生的外孙女通了电话,得知刘先生思维仍然敏捷,身体恢复得不错,仍然可以用电脑写作,可以读书看报,只是不能说话,我在电话中让她先带我问候刘先生,心想着下次再去地大时一定要到家里去看看刘先生。但时隔才几天,就接到了刘先生去世的消息,实在有些茫茫然。

刘本培先生千古!

 

以下是刘先生在野外工作的照片和他的书房照。

用罗盘测量这些明暗相间的叠层石丘的产状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1月8日,注意岩石上面还有积雪

刘先生的野外记录本

刘本培先生有做“电子剪报”的习惯,经常把他看到的信息扫描下来,分享给别人。他的电脑桌上还摆着3月1日的参考消息,扫描仪里还有3月1日的资料。 

刘先生获得的李四光奖


我从刘本培先生家里带走的书籍



这是刘先生坐了多年的椅子


======================================= 

下面的文字来自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的官方网站。


2003年刘本培老师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的情况介绍

http://www.lsgf.ac.cn/huojiang/likexuejiang/2003/jiaoshijiang/8099.htm

 

刘本培教授

刘本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共党员,上海松江人。1932年11月生,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地质专业。1952年毕业即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现改为中国地质大学)任教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学秘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博士生导师等。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学科组评审组成员,地矿部地学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从事地质教育50余年,勤奋进取,诲人不倦,学术思路活跃,讲授艺术精湛,治学道路塌实严谨,深受学生爱戴。他非常重视教学、教材建设。先后三次主编《地史学教程》。长期讲授地史学、中国地质和世界地质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新颖,讲授方法生动活泼,除培养一大批大学本科生外,还培养了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10余名和2名外国进修生。20世纪90年代,他又受国家教委推荐,负责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球科学概论》,在社会产生很大反响,是我国目前适用面最广的地球科学教材。他在认真教学的同时,也很重视科学研究,并探索出一条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的成功道路。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和历史大地构造学领域都有显著建树。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8部,其中关于藏北冈瓦纳型冷水动物群研究,不但确定了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也为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冈瓦纳和欧亚大陆之间生物地理区系界线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深刻研究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基础上,他提出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结构及其南北延伸”的新见解,非常确切的概括了滇西古特提斯的地质构造特点。运用造山带综合地层、沉积地层、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岩石大地构造、同位素测年以及古地磁多学科综合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取得多方面的发现和进展,并提出一系列新见解,如深水相地层古生物和多岛洋盆构造的概念模式和方法等。加深了造山带地质研究等。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部(省)级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优秀教材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317-1166062.html

上一篇:醉酒狂歌成梦幻——悼孟庆仁老师(1936-2018)
下一篇:众说纷纭的亚特兰蒂斯

17 赵丽莹 秦四清 周浙昆 朱晓刚 杨学祥 蔡小宁 徐义贤 朱志敏 姜文来 杨正瓴 韦恒叶 汪波 魏焱明 宁利中 吕洪波 章雨旭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