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 沈海军的航空与纳米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沈海军 同济大学 教授Email:SHJ@tongji.edu.cn /SHJ@nuaa.edu.cn 版权所有

博文

纳米艺术的发展现状--记首届国际纳米艺术科普展

已有 8993 次阅读 2011-2-16 12:0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style, 苏州, color, 艺术展

                               沈海军  时东陆  李义恒 赵鹏 王祎龙
    摘要:纳米艺术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一门科学艺术门类。2010年11月,首届国际纳米艺术科普展在苏州成功举办,并很快得到众多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回应。本文结合本次纳米艺术展的举办、展览情况,分析了当代纳米艺术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纳米艺术展,科学艺术,发展现状     
 
   1.    
    2006年,在Google引擎上以“纳米艺术”或“nanoart”为关键词进行网上搜索,得到的信息可谓“鳞毛凤角”。然而经过短短的几年,今天,同样的搜索却能得到数百万条海量的信息。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纳米学科分支,纳米艺术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飞速发展;网上精美的显微镜照片、漂亮的纳米题材视频日新月异,已令人目不暇接[1]。    
    2010年11月13日,首届国际纳米艺术科普展暨首届国际纳米艺术论坛在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免费向大众开放10天[2,3]。这是国内首次,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纳米艺术重大活动。参加本次展览的人员不仅有苏州工业园区的官方领导、纳米领域内众多的院士与专家学者、国内顶尖的艺术家,还包括来自德、美、加拿大等国的纳米科学家与艺术家。本次展览展品形式多样,由科学家提供的科研科普图片100余幅、特邀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20余件套、同济大学纳米艺术中心创作的科普艺术作品25件套,既有绘画、摄影,也有雕塑、装置、多媒体、音乐、互动触摸屏等。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主办方,以及纳米艺术网的创办者,作者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征稿、策划、布展、展览等整个过程;通过本次活动,应当讲,对当代纳米艺术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体会。本文将结合首届国际纳米艺术科普展的举办情况,来浅析纳米艺术的发展现状。      
    2. 关于纳米艺术的定义与内涵    
    纳米艺术是如此“年轻”,以至于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2010年11月13日,首届国际纳米艺术科普展开幕。当天,本次艺术展的发起人之一时东路教授在谈及纳米艺术的定义时表示:“纳米艺术就是利用艺术的想象而对纳米科学的结果进行再创造和图解…因为纳米科学涉及化学,物理,生命,医学,工程等许多学科,只要是在纳米尺度上在这些领域里利用科学元素进行的艺术创作都可以定义为纳米艺术[4]….”在随后的国际纳米艺术论坛中,纳米领域科学家与艺术家广泛交流了意见,时教授有关纳米艺术的定义基本上得到了认同。    
    在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开幕的之际,《纳米艺术概论》一书也正式现场发售。在该著作中,我们描述了纳米艺术作品分三个特征,即1)纳米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事物尺度很小,为纳米量级。2)纳米艺术作品的制作或表象过程中应用到了纳米技术。3)纳米艺术作品要给人以“美”的感受[5]。在本次纳米艺术展上的百余作品中,上述特征得到了彰显,说明了书中关于纳米艺术内涵阐述的正确性。      
    3. 纳米艺术的发展现状        
    3.1 纳米艺术表现手法与主题多样化    
    本次纳米艺术展共征集了500多幅/件纳米艺术作品,其中展出的优秀作品近150件。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反映的主题多种多样,其中包括:1)原汁原味表现纳米世界的作品。这一类作品以电子显微镜照片为主,强调科学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微观世界的美。代表性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沈国震教授的“美丽的海葵”(见图1),该作品为采用气相化学沉积法在镓膜表面生长的碳微纳米管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苏州纳米所青年学者王学文的氧化锡纳米花电子显微镜照片等。2)纳米素材的艺术再造。这类作品以纳米素材为基础,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来重新塑造新的艺术品。这类作品的代表有复旦大学苏葵、赵东元两位教授的《追求》(见图3),该作品由若干个透明胶片组成,每个胶片上分别印有晶体衍射、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纳米颗粒等微观图像,而把几张胶片重合起来,就构成了瞭望前方的人的形象。3)纳米技术的艺术表达。用艺术语言阐述、展现纳米技术,让人更好的理解纳米技术。图4的作品《荷叶》是来自同济大学纳米艺术中心艺术新秀李义恒,该作品采用塑料制作成荷叶,而荷叶的局部将叶面的纳米结构夸张放大,展示了“荷叶为什么不沾水”的奥秘。4)纳米技术的艺术再造。该类作品强调应用纳米技术为艺术手段,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其代表作为《龙的传人》,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付永启教授。付教授采用聚焦离子工艺,在自己的头发丝上雕刻了一条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的“中国龙”。5)纳米艺术延伸。这里的代表作为蒋正根的灯光装置《演替》。如图5所示,该作品由8块圆形有机玻璃和导光软管组成的视觉方阵,似乎在证实这样一个真理:大到宇宙,小到细胞、纳米生命的演替,构筑成我们所感知的存在,体现了生命形态结构的时空嬗变。
       
    
   3.2 纳米艺术已得到广泛关注      
    本次纳米艺术展得到了纳米科学家、艺术家、地方政府机关、广大媒体以及大众的广泛关注。从参展作品来看,纳米艺术品中,有2/3的来自纳米科技第一线上的科学家,而1/3出自专业的艺术家之手;参加本次纳米展或开幕式的国内外顶尖纳米科技工作者包括科学院院士裴钢、王忠林院士、程国胜、沈国震、麦立强…等;知名艺术家王小慧、平杰、David Wang、郭海平、林文杰、胡介鸣、江家胜、蒋正根、冉沛灵、申凡、三水、郑连杰…等;艺术新秀徐群、李义恒、郭燕、伊树…等;苏州工业园科技局局长张东驰、主任苏波,清华大学出版社主任宋成斌…等。主办、协办、承办的单位包括同济大学、苏州工业园、国家纳米艺术创新园、苏州科技文化中心、科学松鼠会、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超纳新材料科技公司等。对本次纳米艺术展进行采访报道的媒体有科技日报、新浪网、中新网、新疆日报、苏州日报、凤凰网、网易等九十多家。开幕式当天,闻讯赶来看展的苏州市民人头攒动,无不对眼前奇妙的纳米艺术世界赞叹不已。11月18日,在Google引擎上以“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竟得到了一万八千条信息量。可见,本次活动所倡导的纳米艺术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3.3艺术家积极参与纳米艺术创作    
    长期以来,纳米似乎就是科学家的专利,与艺术家无关。然而,2007年,这一情况悄悄发生变化。2007年, Scali 和Goode的画册 “Nanoart: seeing the invisible” 受到了英国《Nature》杂志的高度评价。他们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合作者:Turin工业大学的纳米科学家Fabrizio Pirri[6]。若没有Pirri教授提供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与协助,很难想象Scali 和 Goode会有今日的成就。上述三个人的联手开创了纳米艺术家同科学家合作的先河。然而,本次纳米艺术展中,由纳米科学家提供素材,艺术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已成为很寻常的事。以作品《魔球》为例,该作品的作者戴维.王将弹簧和绿色的小球安装在不锈钢框内,色彩绚丽,生动有趣,深受观众喜欢,然而该作品的灵感则来自于美国材料学会网站上的一幅电子显微镜照片――气相化学沉积生长的氧化锌纳米线,每个纳米线的顶端都残留有一个金属的纳米催化剂颗粒;再如Palette Studio的作品――《水调---墨韵》。该作品受纳米管状晶体启发,用透明塑胶管,根据墨分五色的原理,注入五个层次的墨水进行渐变,透叠,交叉,从而构成一个抽象水墨装置。这是从材料到结构对抽象语言的一个新的尝试。        
    3.4纳米艺术已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艺术流派    
    1)纳米艺术的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2006年,纳米艺术一词开始出现,我们就通过网络、期刊等载体跟踪它的发展。2007年初,我们开创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纳米艺术网站――中文纳米艺术网,并着手全面收集网上、杂志上的相关纳米美图、纳米视频等。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纳米艺术网上已经收集了近千幅纳米艺术作品,发布了600多篇纳米艺术相关的帖子或文章。这些文章中,已经有十余篇在《艺术科技》、《百科知识》、《科技奖励》等刊物上正式发表[7-10]。2010年,在筹办首届纳米艺术展过程中,结合前人零散的纳米艺术作品,我们完成了国内外第一本有关纳米艺术的专著--《纳米艺术概论》。该书从纳米艺术的发展史、纳米艺术的定义/内涵出发,指出了纳米艺术的纳米画、纳米雕塑、纳米音乐、纳米视频等分类;阐述了SPM(扫描探针显微镜)、自组织生长、光刻技术、纳米压印技术、纳米打印技术、光镊技术、折光画等纳米艺术的创作手段;介绍了SPM、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纳米艺术的展现方法;最后,还对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这一专题进行了详细讲述。该书是对纳米艺术理论的一次大胆尝试,可能存在缺陷,但其主要内容已经构造出了纳米艺术的理论框架,纳米艺术的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2)反映纳观世界,特色鲜明
    反映纳观世界是纳米艺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该门艺术的魅力所在。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渴望,以及对微观世界美的追求,使得这门艺术一出现便受到了科学家和艺术家们的热捧。事实上,在纳米科技诞生之前,甚至古代,人们就有对“小的艺术”的渴求,如清代《核舟记》中提到的核舟,方寸之间,桃核上便显示了精湛绝伦的人物艺术形象。然而,当时间跨过千禧年,社会进入了纳米时代,随着人们对纳观世界的不断认识,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诸多微观表征手段的出现,人们对微纳观世界美的追求则显得更为迫切。以本次纳米艺术展中的作品《分子齿轮》为例,该作品的作者用红色、白色、黄色、黑色小球分别代表氧、氢、硫、碳原子,构造了一个直径约为半米的分子齿轮。该齿轮在电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分子机器驱动的美好愿望。
    3)纳米科技上升到了艺术层面
    事实上,在纳米艺术出现之前,科技与艺术就有过多次联姻。如分形几何派生的分形艺术、光学器材派生的霓虹艺术等。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技能与纳米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来得如此深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纳米科技已经催生了纳米画、纳米雕塑、纳米声频、纳米视频等多种的艺术作品形式;其次,纳米科技已经派生了SPM、自组织生长、光刻技术、纳米压印技术、纳米打印技术、光镊技术、折光画等纳米艺术的创作手段;再次,纳米科技成果为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显然,只要这些纳米成果被用于艺术创作,艺术则必然会迎来一个柳暗花明的局面。
   4. 结束语    
    纳米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同样具有线条、色彩、图案、明暗、反差等。除了它本身的科学含义之外,同时还富有美感与艺术性。纳米艺术就是用艺术的手段和方法表达、展示了还不太为人所知的微观世界。
    2010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原创性,是国内首次利用艺术的想象而对纳米尺度下的微观世界进行展示。科学与艺术在这里汇合碰撞,升华成了“纳米艺术”。科学家在纳米的尺度里发现了艺术;艺术家与设计师在纳米的尺度了获取了灵感。纳米这个陌生的词汇,但随着纳米科技的推进与深入,随着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介入,必将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带给人们的必将是科学与艺术的双重享受。
     
[1] 沈海军纳米艺术:与高科技完美结合的艺术. 艺术科技. 2009(9)    
[2] 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让市民大开眼界.江苏新闻网. 2010-11-13.网址:
http://www.subaonet.com/html/24h_news/20101113/10111316035620494823.html
[3] 首届国际纳米科普艺术展科文开展. 2010-11-16. 网址:
http://www.sscac.com.cn/files/html/Article/20101115/3a090828-a2d9-45a6-841e-14d45dbdd624.html
[4] 关于纳米艺术. 首届纳米艺术. 网址:
http://inano.tongji.edu.cn/Nano_Art/modules/news/news_show.php?classid=1&newsid=7.
[5] 沈海军. 时东路. 纳米艺术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 http://tainano.com/chin/Eigler.htm    
[7] 沈海军. 微纳米雕塑艺术与微纳米雕刻技术. 艺术科技. 2009(12)
[10] 沈海军. 纳米艺术简史.   中国科技奖励. 2009(2)
来源:沈海军 时东陆  李义恒 赵鹏 王祎龙.  纳米艺术的发展现状--记首届国际纳米艺术科普展. 《艺术科技》,2010年第四期.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356-413449.html

上一篇:高中生活,不堪回首
下一篇:分子刺绣-一种新的分子艺术形式

3 傅云义 徐耀 高建国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