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葛肖虹

博文

一年的讲学之旅

已有 8273 次阅读 2015-7-5 19:2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一年的讲学之旅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是我非常敬重的110岁世纪老人,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人,不应把财产看做第一位的,一个人要为人类有创造,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我所熟悉的地学界的前辈大师黄汲清、王鸿祯、刘东生等都是在耄耋之年仍然孜孜不倦地做着学问,培养着后代的。一晃我自己也进入了老年圈,应该“老有所为”为后人做点什么。

去年我主编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出版前后,我开始了自己的“讲学之旅”,因为从教50多年来讲学是我的优势,一年多来先后应邀到香港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做讲座和讲学。讲什么呢?讲我50多年来在我国区域构造研究方面实践积累的一系列认识,讲的是一个主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讲学把《教程》的精华和主体思想传授给年轻的学子,使他们对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有一个清晰的宏观时空框架,以便为他们日后的研究有所助益,每次讲学后我都把全部课件奉送给他们。这期间,也使我有机会学习、体验各个学校的历史、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受益匪浅。使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前辈学术、教育大师们创建这些大学的远见卓识,他们很早就注意到“科学、教育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师资环境、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


百年历史的香港大学,1911年建校,前身是孙中山就读过的医学院,旧校区英式建筑,红砖、高举架、大理石地面,虽经百年依然豪华瑰丽,新校区很现代,建于2010年,许多教学大楼和实验大楼都是校友和有识之士援建的,比如地学楼就是厲樹雄资助建成的。不仅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更有她传统的“民主、自由思想”的学术氛围。邀请我去讲学的孙敏教授和赵国春教授(我的学生)都是地球科学系现今的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科研团队现在都在我国西北新疆地区开展科研,从听课效果和研究生所提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的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敏锐,是一个很有创新氛围的科学团队。


     

以上是香港大学新校门,赵国春和我在老校门合影。在香港大学我讲了两个题目:《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影响的思考》。






与赵国春、孙敏教授等地球科学系师生合影。

 

今年310日在中山大学的讲学是应丘元禧教授(原长春地质学院教师,我的老师辈同事)、邹和平教授(我的学生)之邀。讲学题目《我国东部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谈到了广东、广西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背景与时代(见上篇博文)。

中山大学地环学院的前身是民国时期成立的“两广地质调查所”(1927-1952),著名的矿床学家谢家荣院士和朱家骅院士都是它的创始人之一,我的老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遵仪院士1939-1942期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之后是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院士(1944-1952)任地质系主任,国内著名的地质大家如古生物学家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礦床學家冯景兰(也是我的老师)等院士都在地质系执过教。

与中山大学地环学院师生丘元禧、邹和平教授等合影

 

4月中旬应我学生朱勤文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之邀回到我的第二母校原武汉地质学院参观、交流、讲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校区教学主楼

“北京地质学院”招牌和花园阶梯甬道

这条花砖石阶路甬道中间镶嵌着地层时代,从40亿年以前的冥古宙到最新的第四纪,学生走在这条甬道上就能复习地层年代表。

     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是四个时期的四个校名招牌。文革中因毛主席的一句话“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於是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地质学院都纷纷搬出北京,学校落到现在的位置还要感谢我们的老院长高元贵,是他坚持“要迁校只能迁到武汉东湖边”才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了这么美丽的校园。

化石林收集了国内外许多典型地区的硅化木林,蔚为壮观。学生在这里可以看到中新生代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保留下来的树木。


主校区的“大师”长廊是学生每天去教学主楼的必经之道,展示了北京地质学院创校以来各门学科的创始人、带头人的像片和业绩,如袁复礼、杨遵仪、袁见齐、冯景兰、王鸿祯、马杏垣、池际尚、郝贻纯……等等,看到这些照片就能回忆起当年这些大师给我们讲课、讲学时的音容笑貌,他(她)们是我们和后辈永远学习的人生楷模。


图书馆前的这尊地质工作者的雕像,是五十年代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而创作,一直矗立在北京地质学院大门口的物探楼前,他是我们这一代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生的心中偶像,当年离开学院走向生活时,都会在他前面留影,默念着自己献身地质事业的决心。

现在这尊铜像矗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前,一定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人为地质事业奋力拼搏向前。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成仿吾先生曾经说过“办好大学要做三件事:1.要有好的教师;2.要有好的校园;3.要有好的图书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些年来正是在努力做好这三件事,我在和本科生座谈时感受到学校对本科生教学的重视,许多“基地班”本科生都系统听了我为研究生的讲座,而且提出很好的问题,说明他们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学校重视校园建设,无论是体育场馆,还是“大师”走廊、化石林、地层年代甬道都体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熏陶的校园文化;一座藏书百万册的图书馆、阅览室,更是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学生不可或缺的设施。祝愿我的第二母校能够蒸蒸日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地学人才。

朱勤文、徐启东夫妇都是77届长春地质学院优秀的学生,81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朱勤文师从池际尚教授学岩石学,徐启东学矿床学,现在都是学有成就的教授,近十年来朱勤文担任了校党委副书记,为人正直口碑很好,这次正是由她联系研究生院邀请我来讲学。短短一周我给地学院研究生做了三次讲学,为全校做了一次讲座,晚上还和研究生、本科生进行座谈、交流和学习方法讲学,总算圆满完成了任务。


四月份回到北京,49应邀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做了讲学。这里有我的许多老朋友如邓乃恭、曾文渠、吕古贤和学生,如赵越、杨振宇,他们都是我当年推荐给崔盛芹老师做研究生的,现在他们都是研究领域各据一方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了。

 

62我应邀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了4个小时的学术讲座,题目是《中国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思考》。从我国地质启蒙时期的“百年老店”——1913-1916由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创办的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讲起,谈到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地质学人的什么传统?

《中国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思考》首先指出,中国和亚洲大陆是全球唯一的复式大陆,4亿年以来由不同亲缘和生物区系的陆块拼贴而成,这就造成了我国大陆特殊的活动性与多造山特征。尤其是中-新生代以来,在不同全球构造的背景下,形成了我国不同方向的盆-山地貌与高原,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构造-岩浆带和新生代的活动构造。了解了这样的宏观时空背景,才能对我国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的分布与预测做出正确的评估。

地质研究所卢民杰副所长主持讲座,科研处迟振卿处长安排了讲座的全程录像,著名古生物学家王乃文、牛宝贵、丁孝忠、高林志、邱小平等研究员全程听了讲座,《中国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思考》应该是我一年多系列讲座的最新也是最全的版本,以期和同行学者做到充分的交流。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65-903068.html

上一篇: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 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
下一篇:重阳之思,教学生涯

10 姚攀峰 张增杰 罗果志 黄华 陈仁全 武夷山 李轻舟 高敏 魏焱明 高银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