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花木赏悦(62)牡丹与芍药

已有 4484 次阅读 2021-5-12 09:21 |个人分类:诗词摄影|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赋)

花中二绝-牡丹与芍药

 

 芍药牡丹,色香韵兼,同科同属,同宗同源。

 二者之异,花盘叶缘,一草一灌,一早一晚。

  芍药久远,牡丹出晚,人为所致,后辈占先

扬州芍药,洛阳牡丹,各呈巧装,齐名比肩。

花王牡丹,地位高尚,雍容华贵,名声远扬。

 花相芍药,历史悠长,风姿绰约,浩态狂香。

 牡丹高傲,违逆女皇,贬至洛阳,依然怒放。

  芍药随和,殿春盛旺,变态雄蕊,精彩满堂

 

注释:

①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同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二者均为复叶,花单生于枝顶,相貌相似,花色、花型相同。

②牡丹与芍药的区别:前者为落叶小灌木,花盘发达,小叶深裂,花期稍早;后者为多年生草木,花盘不发达,小叶全缘,花期稍晚。

③芍药的栽培历史已有3000余年,比牡丹早1500多年,故有“百花之中,其名最古”(王禹偁:《芍药诗并序》)之说,而牡丹则有“木芍药”之称。

④据传,在唐朝,牡丹因傲视皇权而遭贬,文人骚客对其赞赏有加,名声日盛。

⑤在《群芳谱》中,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之说。

相传,公元690年,唐皇后武瞾,改唐立周;腊月初八,女皇下令百花齐放,唯牡丹不愿献媚,没有开放。盛怒之下,武周皇帝下令火烧牡丹两千株,余者全部赶出京城长安,发配洛阳,并改名为“洛阳花”。

⑦芍药花期在春季末尾,故称“殿春”。

⑧花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源的,都是由原始的叶转变而来的。芍药属于较原始的种,雄蕊数目多且无定数,在系统发育和人工栽培过程中,更有雄蕊转变成花瓣的现象,花药退化消失,花丝逐渐扁化,成为细小的花瓣。正可谓:群瓣争辉,绚丽多彩,别具一格,冠盖百花。


牡丹1

1黑牡丹 011-1_1_1-1.jpg


芍药1

1芍药IMG_5323_1_1-1.jpg


牡丹2

2牡丹IMG_1130日幕_1-1.jpg


芍药2

2芍药IMG_5337芍药_1-1.jpg


牡丹3 

3牡丹IMG_0924牡丹_1-1.jpg


芍药3

3芍药IMG_2179_1-1.jpg


牡丹4

4牡丹IMG_1073_1-1.jpg


芍药4

4芍药IMG_0008芍药_1-1.jpg


牡丹5

5牡丹IMG_0859景山牡丹_1-1.jpg


芍药5

5芍药IMG_2207_1-1.jpg


牡丹6

6牡丹 116北植_1-1.jpg


芍药6

6芍药IMG_5342_1-1.jpg


牡丹7

7牡丹 057 (21)景山_1-1.jpg

 

芍药7

7芍药IMG_2239_1-1.jpg


牡丹8

8牡丹IMG_1062赵粉_1-1.jpg

 

芍药8

8芍药IMG_5267_1-1.jpg


牡丹9

9牡丹IMG_4970宫样妆_1-1.jpg

 

芍药9

9芍药IMG_6973芍药_1-1.jpg


牡丹10

10牡丹IMG_0002牡丹(凤丹)(植物所)_1-1.jpg


芍药10

10芍药IMG_0019芍药_1-1.jpg


牡丹11

13牡丹MG_0340昆山夜光1_1_1-1.jpg


芍药11

13芍药IMG_6950芍药_1-1.jpg


牡丹12

14芍牡丹MG_3525姚黄_1-1.jpg


芍药12

14芍药IMG_2253_1-1.jpg


牡丹13

16.IMG_0341绿牡丹_1-1.jpg


芍药13

16芍药IMG_5314_1-1.jpg


牡丹14

18牡丹IMG_0921牡丹_1-1.jpg


芍药14

18芍药IMG_5295_1-1.jpg


牡丹15

19牡丹IMG_1266_2-1.jpg


芍药15

19芍药IMG_5290_1-1.jpg


牡丹16

20牡丹IMG_1118_1-1.jpg


芍药16

20芍药IMG_5345_1-1.jpg


牡丹17

22牡丹IMG_6646牡丹-映日红_1-1.jpg


芍药17

22芍药IMG_6972芍药_1-1.jpg


牡丹18

26牡丹 045景山_1-1-1.jpg


芍药18

26芍药IMG_5319_1-1.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64-1286133.html

上一篇:退休二十年事略
下一篇:花木赏悦(63)神圣之花-鸢尾

19 李宏翰 张晓良 郑永军 尤明庆 陆仲绩 石焕南 许培扬 李学宽 舒红 杨正瓴 刘钢 杨卫东 周少祥 李世春 宁利中 康建 刘秀梅 刘炜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