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栽培牧草;营养元素;生物吸收系数;富集元素;贫集元素
前言 评价化学元素的生物吸收能力,通常采用生物吸收系数作指标。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植物系统中化学元素迁移的难易程度,反映植物对土壤化学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能力。[ ] 本文以中国亚热带山地6种栽培牧草为对象,探讨其营养元素生物吸收系数的特征,以期为此类草地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研究地点位于中国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海拔约1800米。年平均气温约7℃,年降水量2000mm左右。研究材料为3种豆科牧草: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 repens)和绛三叶(T. incarnatum)和3种禾本科牧草: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元素分析方法如下:全N用高氯酸—硫酸消化法;P、K、Ca、Mg、Fe、Mn、Cu、Zn、B等9种元素均采用ICP-AES(即等离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生物吸收系数(Ax)用植物干物质中的元素含量除以其生长地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求得。[ ]
结果与讨论 为比较6种牧草对各元素的吸收聚集特性,通常将其分类为富集元素(Ax>1)和贫集元素(Ax<1)2类。[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地下部还是地下部,6种牧草的N、Ca、P均为富集元素。这个结果与陈永瑞(1999)的报道是一致的。6种牧草的K、Mg、Fe、Mn、Cu、Zn、B均为贫集元素。田均良(1996)的研究结果显示了相同的结论。但也有例外,鸭茅地上部的为K为富集元素;多年生黑麦草地下部的P为贫集元素。从10种元素看,N的生物吸收系数最高;Fe的吸收系数最低。就2类牧草而言, 豆科牧草地上部Ca的吸收系数显著高于禾草(P<0.01)。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元素吸收系数比较,6种牧草的N、P、K、B均为前者高于后者(P<0.05);3种豆科牧草的Ca、Zn亦为前者高于后者(P<0.05)。
表1 几种温性栽培牧草营养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
N P K Ca Mg Fe Mn Cu Zn B |
地上部 红三叶 17.69 3.01 0.54 10.77 0.45 0.004 0.070 0.329 0.435 0.302 白三叶 22.89 3.79 0.78 10.97 0.29 0.021 0.080 0.366 0.308 0.351 绛三叶 21.62 2.58 0.50 7.17 0.27 0.005 0.041 0.265 0.418 0.233 鸭茅 15.31 5.52 1.03 2.08 0.23 0.004 0.419 0.411 0.517 0.320 多年生黑麦草 16.57 2.46 0.79 2.39 0.14 0.005 0.141 0.235 0.342 0.310 草地早熟禾 13.76 3.72 0.76 1.97 0.10 0.011 0.097 0.277 0.374 0.335 地下部 红三叶 11.42 2.07 0.26 2.50 0.51 0.023 0.044 0.386 0.211 0.186 白三叶 16.43 2.07 0.28 3.56 0.35 0.006 0.035 0.456 0.248 0.277 绛三叶 18.39 1.38 0.39 2.13 0.16 0.004 0.030 0.355 0.219 0.202 鸭茅 11.80 1.86 0.17 3.56 0.16 0.087 0.236 0.632 0.565 0.248 多年生黑麦草 11.24 0.95 0.19 1.54 0.04 0.019 0.103 0.274 0.452 0.175 草地早熟禾 8.85 1.67 0.31 1.81 0.06 0.033 0.143 0.340 0.337 0.147
|
结论 6种牧草的N、Ca、P通常属于富集元素;K、Mg、Fe、Mn、Cu、Zn、B一般属于贫集元素。豆科地上部Ca的吸收系数显著高于禾本科。6种牧草的N、P、K、B的生物吸收系数为地上部显著高于地下部;3种豆科牧草地上部的Ca、Zn亦是地上部显著高于地下部。
参考文献
陈永瑞.千烟洲试区人工林营养元素生物积累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84~88.
田均良,刘普灵,李雅其等.西藏高原土壤-植物系统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6,16(1):37~43.
原载:Multifunctional 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Volume 1. (Edited by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2008 IGC/ IRC Conference )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361. (XXI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 and XXI international Rangeland congres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6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