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川渝情愫(4) 精选

已有 5299 次阅读 2015-1-5 09:17 |个人分类:科考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中科院, 元素循环, 科技攻关, 巫溪县, 红池坝

 

题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次前往四川省巫溪县,先后参加“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期间,8次赴山区红池坝定位研究,5次过大宁河小三峡,10次经万里长江三峡,既体验过寂寞寒湿的工作环境,也饱览了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川渝定位研究记述

 

1991年初,中科院综考会接到通知,承担“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这个专题,是“七五”攻关的继续,其下所设课题,除了原有者之外,新增加了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循环、光能利用、刈割演替规律、产草量与气候的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准备工作从3月份开始,大约进行了一年,内容包括:制定计划,草拟研究方案和测定内容、设计和印制野外记录表、定购仪器设备、搜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课题论证、确定课题成员、签订相关合同、联系植物热值和固氮活性测定事宜等。为完成这一任务,7-8月份,我与钟华平到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向元素化学生态学家黄德华和陈佐忠,专门学习地下生物量、凋落物和分解速率的研究方法。

1992-1995年,在四川省巫溪县红池坝,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定位研究。专题负责人为综考会的黄文秀、刘玉红和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的张家盛,参加成员有樊江文、王淑强、孙庆国、钟华平、梁飙、李继由、徐六康、王善敏、杜占池,以及四川省、地、县畜牧部门的肖飙、袁昌定、李兆芳、贾本初等。此间,我先后8次赴巫溪红池坝,10次经长江三峡,5次过大宁河小三峡,在饱尝工作艰辛和寂寞的同时,亦饱览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苦乐之极致,至今铭记在心,终生难忘,下面摘要记述。

我与钟华平承担《人工草地群落结构以及营养元素循环与光能利用研究》。这项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目的是为提高红三叶草地光能利用率,确定其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最佳割草期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具体方案。按照计划,研究内容主要有:(1)红三叶和鸭茅群落初级生产力研究;(2)红三叶和鸭茅群落化学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特征;(3)红三叶群落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包括吸收量、存留量、输出量、自然和人为归还量及归还率;(4)施肥和刈割对红三叶群落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5)红三叶草地群落结构、光辐射分布及其光能利用效率。

   观测内容有: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植物地下部分层生物量;植物地上部分层生物量,包括:活体、立枯物和凋落物;叶片和根系的分解速率;叶面积指数;植物地上部含水量和比叶重;植物地下部容积;植物地上部、地下部、土壤、岩石、群落淋溶水、雨水、化肥等样品的采集及其化学元素含量测定,包括:大量营养元素-N、P、K、Ca、Mg、S微量营养元素-Fe、Mn、Cu、Zn、B、Mo;有益元素-Na、Co、V、Ni、Sr;其他元素-Pb、Al、Cr、Ba、Nb、Ti、Li、 Ce、La、Y、Cd等,以及植物的全氮、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和灰分。环境因子包括:降水量;气温;土壤持水量、含水量及其容重;太阳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群落内部的光强分布等。

   实验均采用常规方法:生物量用样方-收获法测定;地下部用土坑法取样,凋落物用固定样方收集;生物量用天平称重;分解速率用网袋法测定;群落叶面积指数用干重系数法测定;固氮量用差异法测定;根系容重用体积-重量法测定;土壤容重用土壤环刀测定;植物和土壤含水量用烘干称重法;光强用照度计测定,总辐射和有效辐射分别用总辐射表分光辐射仪测定;雨水和群落淋溶水用玻璃瓶收集。

1992年3月14日,乘火车离京,第一次前往红池坝,研究工作由此开始。15日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宜昌,转乘江轮,16日到达位于长江西岸的万县,住地区畜牧局招待所。招待所西临太白岩公园,林木葱郁,风景秀丽17日,召开红池坝试验区专题组全体会议。会上,负责人通报了该项目的来龙去脉、任务要求和攻关指标。而后,11个课题组进行了交流和协调。会后,前往位于长江边的西山公园钟楼一游。该钟楼建于1930年,高约50米,12层,造型精美,雄伟壮观;四层装有四个巨型时钟,报时鸣声可响彻全城,为万县的标志性建筑,亦是长江沿岸一大景观。

18日,离万县,东北行,过长江,经云阳,沿着汤溪河北上,到江口午餐。下午,顺弯滩河继续北上,进入巫溪县境内,到尖山后转为东行,经文峰,来到巫溪县城,住县招待所。沿途,山路崎岖险峻,森林茂密葱郁,最低和最高海拔分别为160米和1200米,行程虽仅237公里,却耗时8小时之久。在县城停留数日,到气象站、畜牧局收集资料,参观巫溪工艺厂。

23日,离巫溪,经凤凰,至文峰转为西北行,翻越公路最高点2060米,来到海拔约1800米的试验区红池坝,住经济开发区招待所。晚间,与开发区有关人员座谈。该地1952年开办公安农场,1956年改为县干部农场,后又转成畜牧场。现经营方针为“以牧为主,林药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建有羊圈、化验室、配种站等。“七五”期间,北羊南养成功。药材主要为贝母、党参、当归、黄连、大黄等“八五”期间,计划新建人工草地3000亩,改造老人工草地2000亩,2亩地养一只羊,2000只羊草畜配套,每只羊产毛量2.5-3.0公斤。

24日,考察红池坝,山坡上的天然草地呈黄绿色,人工草地呈绿色,红三叶和鸭茅已有5厘米之高。是夜,阴云密布,雪花纷飞。

25日开始,为试验地播种做准备工作,并与开发区一起研究救灾事宜。此间的准备工作有:查看水源,丈量土地,测定牧草种子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分门别类称量种子,规划试验小区布局。小区分为牧草引种试验小区、红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群落,以及红三叶群落、鸭茅群落、红三叶与鸭茅混播群落。

4月4日,在当地农民协助下,试验地翻耕完毕,再经平整、搂耙、去杂、打埂做堰、播种,建植了赖以开展研究的基地-用于试验的人工草地。

期间,到扎鹿盘考察;该处为一凹地,中间平坦,全为草地,由于放牧过度,鼠害比较严重;四周,三面峭壁,高达百米;一面开口,犹如大门。据传,东汉刘秀争天下时,曾屯兵与此。

5日,从开发区招待所搬到专为课题组准备的木质老楼居住。向有关同事交代遗留工作。

6日,独自离红池坝,经万县、重庆、西安,10日到达临潼,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年会。会后,经西安,14日回到北京。

1992年9月10日,与李继由、孙庆国、钟华平一起,乘火车离京,第二次前往红池坝11日到达宜昌,转乘江轮,过三峡,来到奉节县城,住县第二招待所。

12日,清晨,前往白帝城。远观,在长江北岸,有座秀丽孤岭,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峰巅绿树丛之中,有一片亭台楼阁,即为闻名中华的白帝城。我们乘车东行8公里,来到山脚下,拾级而上,攀登数百级石阶,路经一座城门,上有院长郭沫若所书“白帝城”三个大字。到达山顶,进入白帝庙。庭院内有两个水池,池中有巨龙、白鹤,欲意飞舞升空,造型生动。其后,随众参观了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景亭、文物陈列室、诗史堂、碑林、望江楼等。碑林上刻有篆、草、隶、楷、行各种字体,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瑰宝。从庙向南瞭望,两岸山高壁峭,江水湍急,滔滔涌过夔门,奔腾东流而去,景观极为壮丽。难怪历代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黄庭坚、刘禹锡、范成大等,均慕名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庙向北观望,草堂河蜿蜒缓缓流入长江,河边榕树,密集繁茂,景致优雅,美不可言。参观后始知,白帝城其实名不副实。白帝城之名,始于西汉末年,系“蜀王”公孙述自称白帝时,所建之都城,后毁于战火。当地人为纪念这位“白帝”,又在此修建庙宇,供奉白帝像,称为白帝庙。至明朝,公孙述的塑像被刘备、诸葛亮替代,但名称未改,遂成了名实不符、没有白帝的白帝城。

出白帝城,上车赶赴红池坝,大家游兴未尽,一路谈论“三国”,议论纷纷。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全篇引发无穷联想,怀古思今,感慨不已。

下午到达红池坝,开始下雨。此时,红池坝试验区已被纳入中国生态系研究统网络,木质招牌“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已挂楼前。

   13日,迫不及待,冒雨前往试验地观察,但见牧草长势良好,这才悬心落地。其后连续一周,阴雨连绵,无法测定。这里,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雨天又无法登山、散步,除了看书、工作,没有任何娱乐,无聊至极。好在住所的二楼,有一个可供活动的走廊。我们站在此处,眼观群峰漫舞,云缠雾绕;耳听雨声、风声、雷声;我们时而谈笑、戏耍,时而歌唱、呼叫,以此苦中作乐,别有一番风趣。

   我与老李、小孙等分别承担不同课题。为了充分发挥工作效率,我们联手通力合作,制定了协作方案,将需要测定的项目列出日程,依次进行测定。这样,既可缩短每项测定时间,又能提高测定效率与精度。

18日下午,雨停,阴天,抓紧时间开测。但后来淫雨不时光顾,20-21日、24-27日、10月1-5日,均为雨日。到8日为止的一个月内,只有7天为阴,3天多云。时不我待,冒雨测定。其中,最为费力、费时、费事、费心的是挖根、洗根、分根和挑根。22日,无雨,车载45袋土样,西北行,赶往西流溪。该地海拔2000余米,山坡森林茂密葱郁,山间草地一片黄绿,河水流向自东而西,时明时暗,水质优良,清澈见底。我们将土袋放入河中,水冲、脚踩、手搓,尽管山水冰冷,刺骨钻心,但说说笑笑,没有多久就粗洗完毕。在不远处的小溪中,发现有一种身体扁平的鱼类。当地干部说,这是娃娃鱼,体型较小,是其幼仔,学名称为大鲵,为两栖动物,叫声似婴儿哭泣,虽然十分珍贵,受到国家保护,但外形并不美丽。

继外业之后,便是室内工作,分检、烘干、称重、粉碎。这里,供电很不稳定,有时一停几天,有时时有时无。我们只能适应现状,有电时连续工作,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无电时白天补觉,蒙头大睡。

10月10日,上午到试验地,布置分解速率测定样品,200袋。下午,与同事一道,离红池坝,到巫溪县城,住建行招待所。11日,参观宁河玉器厂,晚上与县长、书记共进晚餐。12日,离巫溪,经万县,到重庆,住万县驻渝办事处。16日回到北京。

1993年3月9日,与同事一起,背着测定辐射的仪器离京,第三次前往红池坝10日,到达陕西省安康,课题组成员接站,立即开车出发,南行,经平利、镇坪,进入四川巫溪县境内,过易溪,沿大宁河南下,至白鹿,进入荆竹峡。江中流水湍急,两岸悬岩峭壁,满山竹木苍翠,山间小道曲曲,奇景险秀,绮丽如画。晚10:30到达巫溪县城,住县招待所桃园宾馆。

   12日,离县城,前往红池坝。途中,路面雪厚,缓缓行车,至2100m时,遭遇山体崩塌,无法继续前进。下车除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未能搬开山石,尽皆筋疲力尽。无奈之下,李局长前去山中,找到一户人家,开来一辆拖拉机;不一会儿,便将石头和积雪铲除。欣喜之余,才发现此时此地如此之美,远观绿装素裹,分外娇媚,近看冰凌满枝,千姿百态。我们顿时精神倍增,疲惫全消,上车继续前进。下午到达红池坝,是夜风雨大作。

这里,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全年平均日照率为28%,其中3月份仅19%;淫雨连绵,为其常态。低温多雨少光,空气异常潮湿。衣服洗过之后,往往一周不干;即使已觉晾干,穿在身上仍感湿凉,很不自在。

这一年3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仅-9.4℃,空气相对湿度高达88%。我们所住的二层木制小楼,破旧透风,既无暖气,也无火炉,室内阴冷,被窝冰凉。为了抵御寒冷,买了电褥,但供电很不正常,往往难以发挥效用。清晨,脸盆之水屡屡结冰,湿寒交加,倍受熬煎。某日,晚间闲聊,一位年轻同事问我:“老杜啊!如果你现在有100万,还会来这儿蹲点吗?”,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说实在话,尽管已过天命之年,尽管已经工作30年,我还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一路走来,尽管并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尽管没有什么成就,但也说得过去,所以,从未想过拥有百万之巨,也从未想过丢弃专业。条件虽苦,但亦有乐;生活知足,工作顺利,谋生与事业,为己与利民,似乎已经合二而一,融为一体。一如囊昔,随惯性而进,足矣!

   这一年,按照计划,研究三类人工草地群落的地上与地下部生产力、元素含量和积累量动态,整个生长期需要测定9次。时间长,工作量大,我与小钟商定轮流来此。

   3月13日-4月6日之间,在牧草返青前和苗期,分别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测定。此外,还布置了红三叶固氮量试验和凋落物收集样地采集了叶片分解过程中的样品;从气象站取回了冬半年雨水。在这25天中,有14天下雨、降雪。为了不误时机,测定工作只能在雨雪间歇或小雨中进行。

   期间,3月16-20日连续五天降雪,漫山遍野,白雪茫茫,恰似“山舞银蛇”,犹如“原驱蜡象”,一派北国风光,格外妖娆动人。我们冒雪安装好太阳辐射仪,21日开始测定总辐射和有效辐射。28日夜间,再次下雪,清晨草地变为雪被,中午全部溶化。30日,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大晴天。抓紧时间,照度与辐射同步测定,每小时读数一次;其后连续4天,或晴,或阴,或多云,继续上述测定,以便从中找出不同天气状况下,辐射与照度的相关性。

测定之余,没有任何娱乐,无所事事,实在无聊,炊事员鼓动我们耍耍川牌;边玩边学,蛮有趣味,以此消遣,打发时间。

   8日,离红池坝,前往安徽黄山,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年会。

   4月22日返回,第四次来到红池坝继续完成苗期测定,包括:洗根、去杂、分检,烘干,称重。

   29日下午,与同事一起去天子城、银厂坪、西流溪一游。沿途山岭连绵,缓丘起伏,瀑布溪流纵横,草地碧野万顷,满山森林茂密,杜鹃花开似锦林中松萝飘逸如纱,藤木攀援缠绕

   5月5日,开始第三次测定,红三叶处于分枝期。测定内容一如既往。

   13日,小钟到站,交接工作,第四至八次,即现蕾期、开花期、结实初期、中期和末期皆由他组织测定。

   15日,独自离红池坝,从巫溪乘船,经大宁河小三峡、长江三峡,到宜昌转乘火车,19日回到京。

   1993年9月14日与同事结伴离京,第五次前往红池坝。本欲途径湖北武当山时,下车一游。谁知天公不作美,行至六里坪,正下大雨,只好临时改变计划,到安康下车。转乘汽车,前去巫溪。因雨所致,有时长途汽车停运,只好走走停停,直到18日才到达红池坝。19-20日,小到中雨,收集雨水分析样品。21-25日,进行第九次测定,红三叶处在枯萎期,内容照旧。此外,测定了固氮试验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采集了植物和复合化肥的化学分析样品;从气象站取回夏半年雨水样品;设计并布置了明年的施肥试验。

   26日,独自离红池坝,经巫溪、大宁河小三峡、巫山、长江三峡、宜昌,30日,恰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

1994年5月10,偕同同事离京,第六次前往红池坝。途径宜昌、长江三峡、奉节,14日到红池坝。

这一年的主要试验项目有:(1)施肥对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结构及其元素含量、积累量的影响;(2)根系分解速率试验;(3)红三叶群落、白三叶群落和无芒雀麦群落内光辐射分布与光能利用率研究。并收集了群落内部淋溶水样品;测定了茎和穗的投影面积;红三叶含水量日变化。

据当地干部说,此地有个“夏冰洞”,十分奇特,夏天结冰,冬天溶化无冰。我们觉得十分稀奇,有悖常理,一直想去看看,探个究竟。6月18日,天气晴好,我们利用测定间歇,慕名前往。这是一个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呈漏斗型,洞口不大,深约30多米,从洞口到洞底为斜坡状。海拔约2200米。果不其然,洞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冰柱,底部冰层较厚,溶水滴滴答答。据观察,不像初结之冰。气象学家李继由对传闻提出异议,认为冰是冬天所结,只是至今尚未化完而已。不过,尚需观察和测定数据证实。

   6月23日,与同事搭伴离红池坝,到巫溪县,购小三峡船票,是夜大雨。次日,大宁河水位超过禁航线,退票,改乘汽车,到奉节,换乘船,经三峡,到宜昌,再换乘火车,到郑州下车,乘汽车到登封县,住县委招待所。28-29日,登嵩山,游中岳庙、嵩岳寺、嵩阳书院、少林寺。30日回到北京。

1994年9月4,与同事一起离京,第七次前往红池坝。到六里坪下车,游武当山后,再次乘火车到达安康,转长途汽车,经镇坪、巫溪,9日到达红池坝。此间,正好新西兰土地保护研究所的三位专家-D.M.莱斯利、W.哈维斯L.桑德斯来到巫溪,进行三峡库区土地持续利用和保护考察,当晚与其座谈。其后数日,在站人员陪同新西兰专家,先后参观红池坝人工草地试验地,考察西流溪、天子城、银厂坪等地的天然草地、凤凰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梯田以及白果林场。白果林场位于巫溪县东部双阳乡,紧邻湖北神农架西缘。该地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小溪清澈,空气清新,森林茂密,种类繁多,其中尤以俗称白果的银杏树常见,还有幸看到了俗称鸽子树的珙桐。这二种树,在植物分类学上虽相距甚远,前者属裸子植物,后者属被子植物,但均为孑遗植物,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幸存的“活化石”。

时过数月,气象学家李继由一直没有忘记夏冰洞。为了探讨其中奥秘,他委托气象观测员,对夏冰洞的冰柱变化,及其内外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动态观测。

   14日,定位站负责人等众,陪同新西兰专家离巫溪,游大昌、小三峡、三峡,经宜昌,回北京;独我未去,返回红池坝,进行测定。后来听说,新西兰专家对我未陪同到京不太理解,询问陪同人员:杜教授是否对他们有意见。其实,这是误解。当时,我有研究任务在身,岂能舍本求末?

   15日-10月2日完成如下测定:(1)施肥试验地上与地下部分层生物量;(2)固氮试验地上和地下生物量;(3)1993年试验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4)采集根系分解样品;(5)观察根瘤菌数量;(6)到西流溪、扎鹿盘和放牧试验三地,采集再生草、土壤、岩石等化学分析样品;(7)抄录1994年5-9月气象资料。同时,代同事观察刈割演替试验和牧草、花卉引种试验。

   期间,9月20日为中秋节。节日前后,炊事员和管理员下山回家过节,站上别无他人,只得自己热点剩饭凑合。测定之余,独自一人,无人聊天,无事可干,寂寞难耐,心绪缭乱。

10月3日,独自离红池坝,经巫溪、大宁河小三峡、巫山、长江三峡、宜昌,7日回到北京。

1995年4月25日,与同事结伴,乘火车离京,第八次前往红池坝。到重庆,参观罗汉寺。该寺坐落在闹市,周边高楼林立,人群熙来攘往,喧嚣浮躁,红尘滚滚。寺内青烟袅袅,晨钟暮鼓,宁静无为繁华都市与青灯古佛对比鲜明,反差巨大。入内,依次参观古佛岩、天王殿、弥勒殿、罗汉堂、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禅堂等。据介绍,原罗汉塑像在“文革”中已毁,现在看到的是改革开放后重塑的新像。

28日,从重庆乘船,二等舱,室内只有我与同事二人,没想到小偷居然能从窗户将我的外衣偷走。沿途依次在丰都、万县、忠县停靠,再次游名山,逛万县街道;参观忠县石宝寨。石宝寨建在长江北岸玉印山。该山为一孤峰,四周陡峭,建筑依山面水,错落有致由寨门、天子殿、玉皇殿、王母殿组成,木质结构;高50余米,共12层,其中下部9层为古代建筑。在此眺望,江水滔滔,碧空船影,美景无限。之后上船,继续顺水而下,到巫山,住县招待所。

5月1日,乘船沿大宁河逆水北上,出滴翠峡后,不久转向西行,来到大昌古镇。该镇始建于晋,东、西、南三面各有一座城门。我从河边登石阶而上,来到南门。门前,有一对石狮把守,旁边有株老槐树,枝繁叶茂,树龄约达数百年,根系爬满拱门石缝。古镇小巧玲珑,青石铺路,主街长度只有二、三百米,临街老房翘角飞檐,古风浓郁。午餐后,坐船继续前进。近期未雨,水量小,河水浅,不料船被搁置,无法行驶;乘客只得脱鞋下水,推船自救,行出浅滩。下午到达巫溪,住桃园宾馆。在县城停留1日。

3日,先到文峰,与区公所商谈定位站盖房建站之事,先后到东街和西街二处,实地勘查,选择建房地址。而后,来到红池坝,立即到试验地查看生长状况。其后一个月,进行了如下植物群落地上与地下部生物量测定:1993年试验地1994年施肥试验;红三叶不同利用时期试验;刈割演替试验地。此外,采集了数种牧草化学分析样品;观察了引种牧草与花卉的生育期;草拟了“九五”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与此同时,利用观测空隙,继续整理、统计、分析1992-1994年测定数据,陆续撰写出6篇论文初稿:《红三叶人工草地土壤-植被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研究》、《四川省红池坝地区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土壤与建群植物营养元素积累特征的研究》、《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常量营养元素生物积累动态研究》、《红三叶和鸭茅种群生物量和叶面积时空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不同利用期对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积累特征的影响》和《施肥对红三叶割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其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5月29日-6月1日,到巫溪县城,校对论文打印稿。此间,项目组成员先后到站,以迎接“八五”攻关项目专家检查组的到来。

18日,由农业部顾问、总项目负责人黄文惠与苏加楷、韩建国组成的专家检查组来到红池坝。当晚,进行座谈,黄文秀、刘玉红、杜占池、李继由、樊江文、梁飙分别介绍课题执行情况。19-20日,陪同专家组参观牧草试验地、放牧试验地,考察西流溪、荆竹坝,与巫溪县政府有关领导座谈。专家组认为,红池坝草地丰富,草种优良,产量很高;“八五”期间的研究比“七五”广而深,课题队伍强大,老中青结合,做出了重大贡献;红池坝的最大优势是畜牧业,应以畜牧业为主,亦可同时搞旅游、药材和蔬菜等。

6月21日,与专家组成员一道,离巫溪,经奉节、长江三峡、宜昌,23日回到北京。为期四年的野外工作就此结束。

    工作虽已结束,但在红池坝的日日夜夜,科研与赏景似乎融为一体,紧张工作之余,饱览当地的奇峰、怪石、险崖、幽谷、幻云、迷雾、奥洞、夏冰、瀚林、飞鸟、碧草、群羊、秀池、丽溪,绚丽多彩的风光,久久萦绕于心,难以忘怀。

当年10月,《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专题验收委员会,受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委托,组织验收。委员会由9人组成,主任委员为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史德宽,副主任委员为农业部畜牧兽医司的韩高举。验收意见写到:经过攻关研究,建立了人工草地综合管理体系,绵羊划区轮牧模式,以及适合北亚热带中高山地区条件的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筛选出7个返青早、枯黄晚、青草期长、品质优良的牧草品种,完成了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积累动态和生物循环、草地花卉和中草药栽培等11项研究任务,建立了实验基地和数据库各一个,撰写论文42篇。专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技术方案正确,文件资料齐全,数据可靠,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技术经济指标和考核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在此前后,李继由收到了红池坝气象员对夏冰洞的观测资料。观测从1994年10月5日开始,到1995年7月中旬为止。结果表明,夏冰洞内的冰柱,11月开始形成,而后逐渐集聚,增长增多,至翌年4月达到最多,最大冰柱长度和直径分别可达5米和1米;其后,5月开始逐渐融化,但到气温最高的6-8月尚未化完,故此表观呈现为“夏冰洞”;洞内之冰,直到10月份才全部化完。与之相应,所测气象资料表明,洞内气温,11月至翌年4月均低于0℃,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4.6℃,此间具备结冰条件;5月至翌年10月,均高于0℃,不具备结冰条件。由此得出结论:冰,是冬半年结的,而不是夏半年。因此,这个“夏冰洞”,不是夏天结冰、冬天无冰之洞,而是冬天结冰,夏天留有残冰之洞。

但是,这个“夏冰洞”确实其有独特之处:(1)全年各月的气温,洞内均低于洞外,其中夏季差异更大,如以2月初和7月中旬比较,洞内比洞外分别低3℃和17℃;(2)气温的年变化,洞内明显小于洞外,如将年内最高与最低气温比较,洞内仅相差8℃,而洞外却相差21℃;(3)大气相对湿度,洞内明显高于洞外。洞内全年大都为100%,最低时亦高达93%,洞外通常在80-90%之间,最低时不到60%。由此可见,该洞冬半年空气湿度极大,在气温低于0℃的条件下,必然大量结冰;夏半年气温虽在0℃以上,但最高未过3℃,且空气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所以蒸发速率很低,蒸发量很小,故此冰柱融化很慢,以至到了盛夏仍然留有残冰。洞内这种特殊状态的形成,除与当地气候有关外,还与其地质、地貌条件密切相关;只要有关专家前去调查,谜底必能彻底揭开。

   由于新任务上马,这项工作的总结,只能断断续续进行。多年之后,我与钟华平承担的上述课题陆续公开发表论文30篇。这些研究结果,为确定红三叶人工草地的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最佳割草期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具体方案。但是,这四年,研究范围尚局限于人工草地无机环境、生产者与分解者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仅仅是我国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开始。依据计划,准备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草地植物群落-消费者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种种难以言说的原因,“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未能在红池坝地区连续实施,研究就此中断,对此至今感到遗憾。因为资料检索表明,至今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牧草元素含量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层面;就连单项研究,如:光能利用、元素积累、元素循环和元素在分解中的释放等,也为数不多。

时隔二年之后,樊江文申请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草地群落退化演替的植物竞争关系和稳定性调控》;研究时间为1998-2000年;参加人员有:杜占池、黄文秀、梁飙、钟华平、裴晓菲;试验地点在巫溪县文峰镇-“中科院南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大院内,海拔780米。1988年5月,樊江文和裴晓菲赴站,按照设计定植栽培牧草,建立试验地。试验选用三种人工牧草-黑麦草、鸭茅、白三叶,及五种野生植物-白羊草、白茅、剪股颖、绣线菊、地榆,设置水分和肥力2种胁迫因子,刈割高度和刈割频度2种干扰因子,以此研究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植物的竞争关系,探讨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机理和维持稳定性的调控机制,为其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999年,樊江文到英国学习、工作,由我和梁飚测定。我先后于6月和10月两次到站测定,为期分别11天和15天。再次途径宜昌、长江三峡、奉节、巫溪,往返四次。测定均采用常规方法,即刈割-烘干-称重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处理极多,需要细心与耐心。2000年,樊江文回国,由他负责组织测定。后经总结,樊、钟二人执笔,撰写发表相关论文6篇,圆满完成任务。

   时过境迁,红池坝旅游业日益发展。绵羊发展前景如何?分歧依然,难以定论。不过,从全球看,绵羊在降水量小于300毫米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数量较多,黄牛在降水量大于600毫米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带较为集中。而红池坝,年平均降雨量高达2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4%,显然不大适合发展绵羊。这大概是多年来引种到该地的绵羊疾病较多,死亡率较高,数量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所以,目前多养些牛,控制绵羊数量,更为现实。至于将来,不好预料。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也许有朝一日,育出一种绵羊新品种,能够适应潮湿气候,现在谁能说得准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64-856556.html

上一篇:川渝情愫(3)
下一篇:民主德国科考记事

8 张强 黄永义 李璐 余国志 李伟钢 易雪梅 shenlu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