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平
师生关系的本质被这位朋友说透了
2021-12-26 18:59
阅读:15070

跟一位朋友聊天,聊起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他发了一通意见,我只有听的份。不过,感觉他的意见有一定道理,姑录其梗概,就教于高明。

他说:“研究生招生基本上是碰运气。碰到一个好苗子,这几年你少操心,碰到一个基础差还不努力的,你便操心得不得了。研究生面试其实也看不出学生的素质究竟几何。学生跟你说的东西有可能是刻意准备的话语,比如说“他/她对科研很感兴趣”(其实他/她可能就是想混学位的)。有些是夸大的其词的,有些是子虚乌有的。见过就敢说做过,做过就敢说精通。学生以能被录取为目的。导师又不是相面的,面试基本是看个表面情况。”

他说:“师生的目的不同:导师是希望在做好科研项目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材;学生是希望自己做的毕业论文项目没有难度,最好还能早发论文,多发论文。如果情况凑巧,科研项目符合学生的意愿,那么师生关系和谐。如果导师的科研项目有难度,学生又有畏难心理,导师怎么办?古话说得好: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如果导师心软了,就没有人攻尖克难,完成科研项目。如果导师心狠一点,让研究生做点有挑战性的项目,又有可能让学生延迟毕业,甚至最后不得已更换论文题目。还有的课题组积压学生的成果,几个学生的成果拼在一起,导师希望发大论文的情况。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也是一些研究生苦恼的事,尤其是最后不能排在共同第一作者首位的学生。师生之间的矛盾会因论文成果第一作者归属和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而起。

他说:“导师眼里的好学生,不是学生能察言观色,嘴比蜜甜,哄得导师开心,而是能勇于任事,对于项目肯下功夫,最后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生。学生眼里的好导师,不仅要善解人意,急学生所急,还要分配的项目能多快好省出论文,劳务津贴丰厚无比可傲人。正如“贫贱夫妇百事哀”一样的道理,如果导师不能给学生好的条件,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则诸事难办,好导师难做。”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进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31-131824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