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ii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iiiice

博文

写在教师节,也

已有 4043 次阅读 2020-9-8 09:0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向雷锋叔叔学习,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马上又到校园了。作为一个正在退休路上扬鞭的奔四教授,看到大家的各种感慨,也按奈不住写几句,供喷!


作为基础教育的接盘侠,我是多么希望接到一个活泼、自律、肯思考、愿意付出的学生。看似大众化的要求,然而骨感的现实中,这样的学生真不多(至少我这个层次的高校中不多)。仰起头、闭上眼,脑海中总能浮现出那些死气沉沉的面孔和迷茫的眼神,上课时往桌上一趴,下课后没精打采的离开。既痛心又无奈!16周的课程,无论提前多久把大作业布置下去,大多数同学都还挤在最后一周去“搞定”,尽管已经反复提醒:这个作业的工作量是两周。判作业,并不复杂,通过简单的手动分类,总能将几十人的作业分到五类以内。感谢同学们,知道一人一样,老师判着累。为什么要帮助老师做杂事?耽误了我的时间怎么办?干这些我能得到什么?拜托,童鞋,放长线钓大鱼啊!总之,回想一下,30个人的课堂上,4-5个积极有活力,10-15个中规中矩,10-15个迷迷糊糊……嗯,大概是这个比例。


近几年,一个来自基础教育的声音一直萦绕在耳边:班上几十个孩子,没办法每个都照顾到;教育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家长不能只依赖学校,要家校共建;家长作为第一教育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云云。对于这些,我有几个不成熟的想法,供喷。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注:划重点了啊,这里可以申请教改项目】,“可念天下父母心”,可以说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优秀。所以,家长对孩子一路向好的希望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大多数爹妈,都是第一次当爹当妈,很多教育问题,不是不努力,是真不会啊(东北腔脑补)!并且,受限于自身能力,并不是可以轻易突破的(否则教育专家甚至是老师就该失业了,不是吗)。怎么办?我脚着,顶着光荣二字的老师,应该勇于担当,把目标定位到:家校共教!也就是说,除了教孩子,还要帮助甚至是指导父母的成长,让人父人母可以更好的配合学校完成基础阶段的教育。这里不是时间问题、也不是责任问题,更像个理念问题。这也不是要给老师增加工作量。老师忙,众所周知,谁都理解。那么,学校是否可以组织一些针对家长的讲座?是否可以把孩子成长的问题印成册子,向家长发放?把看似繁琐的工作梳理出来,实现“资源”的模块化复用?我想,如果做到这些,对于节省老师精力、提高家长素质可谓一箭双雕!一不小心还可以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所谓“在其位谋其职”,没必要把管不过来的话挂在嘴边(虽然我也理解老师),”应管尽管“是对老师的职业要求也是老师的职业责任。管不过来,本应羞愧才对(就像主持人把”我不会普通话“挂在嘴边一样)。再次,如果老师把自己框定在讲台这一亩三分地儿上,我想他也应该主动放弃教师节,因为整个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态度(很抱歉,只能说是精神层面的了,物质上是真呵呵),真的不只是局限在那三尺讲台。最后,评价一个基础教育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是否成功,我觉得,可以考虑用“扶贫率”代替“拔尖率”,所谓木桶原理大家都懂的。

总之,老师真的很难,我切身体会,一把辛酸泪!但是,老师除了精通书本上的知识,管理和沟通技巧上也应该去思考下,清晰、有效、方式得体,自己也会轻松很多。我不是教育专家,更不是基础教育的专家。同时,当前阶段的基础教育仍然受着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没法提出合理化建议,这里更多是期望,殷切期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舒适区。


回过头来说自己。作为研究僧导师,教师节,是一个让我惭愧的节日,每次学生送来卡片,躲在笑容后面的不是洋洋得意,更不是欣慰,而是不安与自责。我自责:之前哪里态度不好?哪里没有认真耐心讲解?哪次批评的严厉?是不是对他们关心的太少?云云!只能请大家搓一顿了,实际是抚慰一下自己的内心。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有个心态的转变。原来,是一味往前冲,总是想“有教你们干这功夫,我自己早干完了”,于是对学生的关心相对较少。加之,我一直认为:只有充分思考,再去讨论,对学生才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所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先想,一天24小时的想,两周后还没想明白,再来找我。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也不宜用的太狠……由于最近不准备再冲了,突然明白:指导学生做科研、写论文,已经不是为了自己出成果了,而是要教会他们出成果。既然是这样,那么,一个工作趁长点、弄慢点、我讲细点就没什么了,只要学生从中吸收到知识!心态决定方式,希望我能做好,不要只喊口号!


最后,作为一个奔四的小老师,我不会也没有资格讲大道理,但我体会过一个基层老师的艰辛与困苦,感受过冷板凳的寒凉。仅以有限的智慧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衷心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幸福快乐、桃李天下!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0447-1249684.html

上一篇:何为“原创”
下一篇:多一点勇气

1 徐志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