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致育因子: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菌间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是最早发现的一种质粒,在细菌接合中起作用

已有 1489 次阅读 2022-1-19 13: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 致育因子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菌间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细菌能在接合中作为基因传递供体取决于致育因子(Fertilityfactor)又称F因子。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质粒。其在细菌的接合中起重要作用。F因子若游离于胞质中则为 F+ ,它和 F-进行结合杂交,结果是给、受体各含一个F因子(至于原因就不细说了)均成为F+ ;F因子若结合在给体染色体基因中,则称做高频重组菌株Hfr,它和F-进行杂交,结果是受体成为"F-",给体成为"F"。 [1] 

  • 中文名称  致育因子  

  • 英文名称  fertility factor

  • 定  义  细菌中决定其性别的一种小型环状双链DNA。

  • 应用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分子遗传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 中文名  致育因子

  • 外文名  Causative factor

  • 别    名  F因子

  • 存    在  革兰氏阴性菌

  • 结合方式  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

  • 发现时间  1957年

目录

  1. 1 定义

  2. 2 F因子的发现

定义

编辑 播报

供体菌细胞中含有一种致育因子,称为F因子。其在细菌的接合中起重要作用。

F因子的发现

编辑 播报

细菌的接合最早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以后在其他菌中也观察到,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菌间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细菌能否在接合中作为基因传递供体取决于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称F因子。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质粒。F因子编码在细菌表面产生性菌毛。F因子的特性为可以促进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染色体DNA质粒。F因子决定编码的性菌毛可在供体与受体菌间形成交通通连接结构,从而可使两个杂交细菌间形成胞浆内连接桥。F因子可以游离存在于胞浆内,也可与细菌染色体整合。如果F因子游离存在于胞浆内,接合时仅F因子DNA可通过胞浆的连接桥进入受体菌。然而F因子转移的特点为,从一个起始点开始,仅有一条DNA链进入受体菌,以后供体、受体菌分别以一条DNA链为模板,以滚环式复制另一条互补链,形成完整的双链F因子。这一特性使F因子与其他能通过接合传递的细菌质粒一样,在细菌群体中传播,类似引起传染,即原来的F+菌仍为F+,而F-受体菌可变成F+菌。

另外,还有F`(F右上角是一撇)的概念,F`实际上就是携带有外源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F`和F-的杂交与F+和F-杂交的不同处是给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并且不需要整合就可表达,实际上是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此时的受体细胞也就变成了F`。

1957年拍到了第一张接合照片。当时对F因子知道得并不透彻,也不知道重组体是怎样产生的,但从各种实验的结果推论出以下结论:(1)有F因子的细菌称为F+,细菌增殖时可把F因子传递给后代;(2)没有F因子的细菌称为F-,F+细菌经吖啶橙处理而丢失,成为F-。F因子一经丢失,细胞中便不再出现;(3)F+可以和F-杂交,而不能和F+杂交;(4)F+×F-的杂交后代皆为F+,而且可以10-7频率获得重组体后代。

F因子介导的接合也和滚环复制有关。其转移区(transferregion)长33Kb。此是接合所需要的。这一段含有40个基因和DNA转移有关(整个基因组约有60个基因)。这些基因叫tra,它们主要的部分作为一个32Kb的转录单位(traY-1)协同表达。traM和traJ分开表达。traJ是调节traM和traY-1两者的打开,在另一条链上的finP是一个调节子,产生一个小分子反义RNA,关闭traJ。它的激活需要另一些基因finO的表达。转录单位中的某些基因直接和DNA的转移有关,但大多和细胞的特点有关。 [2] 

动能因子又称F因子。描述气液传质设备性能的一个参数。分为气体通过空塔的动能因子和气体通过孔的动能因子。在关联精馏塔效率或操作参数时,往往采用F因子,它的定义是等于u*ρ^0.5,式中,u是蒸气的空塔速度,m/s;ρ为蒸气密度,kg/m3。对于确定的待分离体系和填料类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系统的流体力学性能。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692-1321708.html

上一篇:[转载]李玉丽,谭周进.基于肠道微生态探源《黄帝内经》泄泻五脏论[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1):615-620
下一篇:[转载]肠道细菌能操控人的心情?(2014.8.18)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