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引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已有 1310 次阅读 2022-2-7 11: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 泄泻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认证 。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84%E6%B3%BB/7103527?fr=aladdin


  • 外文名  diarrhea

  • 就诊科室  内科,消化内科

  • 常见病因  感受外淫,饮食所伤,情志不舒,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中气下陷

  • 常见症状  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李志红丨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消化内科 撰写

目录

  1. 1 病因病机

  2. 2 辨证施治

  3. 3 其他疗法

  4. 4 预防调护

基本信息

  • 外文名  diarrhea

  • 就诊科室  内科,消化内科

  • 常见病因  感受外淫,饮食所伤,情志不舒,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中气下陷

  • 常见症状  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























































病因病机

编辑 播报








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1.感受外淫

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当,如饮食过量导致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3.情志不舒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不化,下趋肠道为泻。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均可致肝脾失调,易形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脾肾阳虚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6.中气下陷

久病失治误治,导致中气被损伤引起中气下陷,不能提升阳气,故而不能温煦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成为泄泻。

辨证施治

编辑 播报

1.寒湿停滞

(1)证候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既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2)治则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3)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壅滞

(1)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治则清热利湿。

(3)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3.暑湿壅滞

(1)证候发于盛夏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伴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2)治则清热化湿。

(3)主方黄连香薷饮加减。

4.饮食停滞

(1)证候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2)治则消食导滞。

(3)方药保和丸加减。

5.肝气乘脾

(1)证候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2)治则抑肝扶脾。

(3)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6.脾胃虚弱

(1)证候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多,夹见不化水谷,伴见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2)治则健脾益胃。

(3)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7.肾阳虚衰

(1)证候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伴见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

(2)治则温肾键脾,固涩止泻。

(3)主方四神丸加减。

8.中气下陷

(1)证候多由久泻或大病或久病导致的久泻不止,甚者脱肛,伴见小腹坠胀,纳呆,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渴喜温饮,消瘦等。

(2)治则升阳举陷止泻。

(3)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9.上热下寒

(1)证候肠鸣下利,干呕呕吐,伴见心下痞满,口渴喜饮,偶有口苦,心中烦闷,小腹喜温等。

(2)治则和胃开脾止泻。

(3)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其他疗法

编辑 播报

1.针灸分型治疗

(1)急性泄泻①治则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②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中脘。③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曲池;食滞者,加中脘、梁门。④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泻①治则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②主穴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三阴交。③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关元。④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穴位注射法

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3.耳针法

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4.拔火罐

(1)取穴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

(2)方法留罐10分钟,日二次。

预防调护

编辑 播报

1.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冷水等;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2.增强体质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3.预防

平素注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物以防外感引起泄泻。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上应明确证型,正确的辨证论治从而选方用药,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泄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692-1324299.html

上一篇:[转载]中科大潘建伟团队首次实验排除实数形式的标准量子力学
下一篇:[转载]从前帮他耐饥荒,如今使你囤脂肪——《细胞》论文揭示人类进化中“肥胖基因”的调控机制 (2020.10.15)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