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科技伦理治理实践中,如何探索“负责任创新”的中国道路?

已有 802 次阅读 2022-5-11 16: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科技伦理治理实践中,如何探索“负责任创新”的中国道路?


2022-03-30 00:40中国新闻社官方帐号

关注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迭代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深入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商业资本、社会权力的关系日益纵横交错,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创新的伦理敏感性更加突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风险。面对复杂尖锐的科技伦理风险,人们不禁要问,如何展开良好的伦理治理,发展负责任的创新,实现科技向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刚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伦理先行、敏捷治理等一系列要求回应了这一时代命题,并确立了“将科技伦理要求贯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促进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实现负责任的创新”的实践路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653084265606308&wfr=spider&for=pc


▲资料图。

伦理先行:打破“伦理滞后”的观念桎梏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关于科技与伦理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种立场。一种是工具论理解下的“科技亦善亦恶”。这种观点常表现为科技自主论和科技发展价值中立说。它认为,从形式上看,科学技术本身没有价值负载,没有善、恶之分。科技伦理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在科技的社会应用中,出现了对科技成果的误用或滥用,这才带来所谓善、恶的道德后果,科技的伦理风险与科学家、技术主体无关。另一种则是实体论视野下“科技至上的傲慢”,它集中体现为“伦理被动响应”的“伦理滞后观”。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的客观性,表现为“知识”与“真理”、理性与真实,并决定着伦理规范、价值判断的取舍和选择,伦理规范仅是外在于科技创新的“事后诸葛亮”,甚至是妨碍创新的负面力量。从这两种立场出发,自然就有了所谓“科技万能”、“伦理无用”的论调。两种立场的背后,则是科技与伦理二元对立的观念,更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尖锐冲突。发展负责任的创新,必须打破这一观念桎梏,以“伦理先行”克服科技伦理的“滞后效应”。

伦理先行,关键在于实现科技创新的“伦理内嵌”。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科技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将这一重要保障作用发挥出来,必须做到“全过程伦理”。从研究主体来说,一个负责任的创新行动者应培育科技伦理的自觉,坚持科技伦理原则,将负责任创新理念化为指导和付诸未来的行动,对创新成果负起全过程责任。从研究过程看,科技伦理要求应贯穿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体现在负责任创新的全流程之中。唯此,才能实现科技的工具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伦理先行,根基在于确立现代科技伦理原则。当下,“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这五大基本原则,已成为科技伦理的铁律。这些原则的灵魂就是,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增进人的健康和福祉。它始终强调,在价值的世界里,人的生命是最高价值,它只能是其他价值的目的,而不能作为其他目的的工具,人的生命不能等同于其他的等价物,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人的尊严。我们之所以必须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科技创新的最大伦理风险就是损害、侵犯人的尊严,比如,保护隐私是维护人的尊严的重要方面,而现代基因技术和算法技术都对隐私带来极大威胁,这也是近年来基因伦理和算法伦理格外活跃的原因。因此,坚持人道思想、发扬人道精神,维护生命的权利和健康的权利,是科技创新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敏捷治理:落实“伦理先行”的制度安排

价值选择必须体现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中。“伦理先行”是在价值层面通过戒律、观念、义务等设定,推动社会成员形成自律行为。这是一种非正式的“软约束”,具有非强制性。但如果缺乏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伦理先行”就只能停留于理念层面,难以发挥伦理规范的“公共权威”力量。伦理先行,迫切需要完善科技伦理体系,克服科技伦理治理中的“制度盲区”和“治理失能”,展开“敏捷治理”。

敏捷治理(agile governance)一词源于管理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者用“敏捷”一词来表征人们对意想不到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2007年,软件开发领域的学者正式提出“敏捷治理”,将其视为一种与企业绩效相联系的战略机制。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将敏捷治理定义为“一套具有柔韧性、流动性、灵活性或适应性的行动或方法,是一种自适应、以人为本以及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决策过程”。这一定义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得以传播。

在科技伦理领域,敏捷治理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快捷感知。这是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展开的前瞻性活动。面对创新伦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何展开科技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通过预测而让“未来”变得可被“描述”,是展开敏捷治理的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科技伦理治理的出场和在场,是将认识视域从关注创新的下游环节(后果)转向上游环节(创新),展开创新产品、流程、目的等风险的预测性分析,动态跟踪科技伦理高风险活动,及时梳理、分析科技创新伦理风险的负面清单。这是一种具有未来导向的“前瞻性治理”。

二是快速响应。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是敏捷治理的主体内容。其中,“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就是快速响应的重要建制。科技伦理委员会由科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以及普通公民组成,其现实运作模式是,秉持“科学、独立、公正、透明”原则,展开科技创新的伦理审查。伦理委员会依托伦理规范和伦理准则,核查创新方案及附件是否合乎伦理规范,对所审查项目做出批准、要求修改、暂停研究以及不批准等决定,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在创新研究中得到保护。伦理审查机制的建立,大大提升了行为主体的负责任创新能力。拥有这种能力,行为主体面对创新存在知识不足和控制困境时,能够运用新知识、新视角、规范准则来及时调整行为模式。用好这种能力,我们才能有效把握研究与创新的潜在目标、动机、影响,建立起预测、反思、包容的审议机制,发挥科技伦理的把关作用。

三是灵活机智。创新在发展,风险在变化,科技伦理治理不是固化的,而极具灵活性。它能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应对和创新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框架和方向,及时动态调整治理方式和伦理规范,推动创新在反馈机制中体现“新”意。具体来说,这种灵活性体现为“设计反馈”与“责任分配”两种方案。前者运用“创新的价值敏感设计”方法,运用创新的主动性参与,将人类终极性价值要求(自主、尊严、公正、幸福等)纳入创意、构思、研发以及进入市场的制度化过程之中。后者则是针对现存的创新成果和技术人工物,以及已投入小规模测试应用的创新,通过识别评估相关伦理问题清单,将责任分配给相关的行动者,压实创新主体的主体责任,推进负责任的创新。

立足国情:推进“负责任创新”的中国实践

伦理先行,发展负责任的创新,既是理论议题,也是实践要求。只有立足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社会文化特点,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伦理体系,才能推进“负责任创新”的中国实践。展望未来,伦理先行,推进负责任创新的中国实践,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其一,推进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商谈”,确立新型科技人文观。1955年,由哲学家与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针对大规模军备竞赛、人类面临毁灭的威胁,提出“我们必须学会以新的方式来思考”。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采用新的方法思考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改变那种把科学与伦理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科学家要高举伦理的大旗,肩负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科学造福于人类而奋斗。当下,运用这种“新的思考方式”,思考“创新能够这么做”、“创新是否应该做”的价值选择问题,审视“我们如何做”、“我们的责任何在”的道德责任问题,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流融合中,把握科技创新的非“价值中性”特质,确立了新型科技人文观。这种新科技观强调,科技创新与人的主观需求和价值选择密不可分,提升人的自主力量、探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始终萦绕于科技创新活动之中,诸如人造生命、基因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机器人、精准医学等新技术的兴起,都内蕴着这些伦理要求。造福人类、完善人性,而非危害人类,既是科技创新的价值旨趣,更是科技伦理的实践指向,两者统一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确立这种新型科技人文观,我们才能摆脱科技万能的傲慢、伦理无用的无知,以科技伦理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推进科技与伦理的良性协调发展,实现科技向善、造福人类的根本目标。

其二,充分关注“中国问题”,探索“负责任创新”的中国道路。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展开,无法脱离中国的现实国情。这就要求我们以开放姿态,关注负责任创新的“中国问题”,推进负责任的中国实践。我们既要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现实挑战,比如,如何认识处理人机共生的伦理问题?如何看待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如何重新认识万物互联、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背景下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如何重新思考人类的世界图景?还要关注科技创新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现代科技与人的生活方式变革问题,科技创新与文化观念的关系问题,科技创新与社会安全问题等。解决科技伦理的中国问题,不能生硬移植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将西方理论简单套入中国的叙事框架之中,这种“西化”的路径依赖只会催生无效的“论点”和“理论”,难以提高负责任创新的质量。我们要牢牢站在中国大地,以精确、客观、全面的实证性研究,把握中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客观现实。同时,要以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伦理观念,展开比较和评价,取长补短,凸显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立场、中国背景和中国特色,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总之,伦理先行的理念引领,敏捷治理的建制安排,推动当代科技伦理治理新范式的建构。这一新范式致力于科技向善、造福人民,必将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重要作用。(完)(原标题:张春美:让创新更有温度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正当其时)(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春美

责任编辑:杨不爽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692-1338064.html

上一篇:[转载]来自刘战雄科学网博客:责任过度及其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
下一篇:[转载]准确认识并树立 “负责任创新”理念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