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掠夺性期刊的热议与冷思考 精选

已有 10256 次阅读 2022-8-14 10:41 |个人分类:我看办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是一篇特别适合科学网博客的文章,出于某种小功利性(心)的需要,发了篇小文章了,希望大家不要耻笑。原文发表在《科技与出版》2022年第7期第63-67页。此版本应该与原文非常接近,如有不同,以原文为准。

掠夺性期刊的热议与冷思考_宁笔.pdf

掠夺性期刊的热议与冷思考

摘要:

        掠夺性期刊在国内外得到热议,但掠夺性期刊早已存在,也与开放获取没有直接关系。需要对掠夺性期刊进行治理,但根治很难。学术界直接控制一定数量的钻石开放获取学术期刊,有助于治理掠夺性期刊。需要区分掠夺性期刊和资源不足期刊,以避免误伤。在打击掠夺性期刊的同时,要保护好多种多样的学术期刊出版新模式。我国学术期刊界要加强自律、主动公开透明、严谨细致、科学宣传,以避免被列入掠夺性期刊而被误伤。

 关键词:掠夺性期刊;掠夺性出版;学术期刊;学术出版;开放获取;开放科学

正文:

        202246日,《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旗下长期关注学术出版的公众号“科学文字社”发布题为《Nature:全球掠夺性期刊已超过15500种》的文章[1]。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发布后,引发学术出版界甚至科学界热议,也被不少公众号转载。Nature原文是一篇简短的读者来信[2],题为《掠夺性期刊和会议的三个驱动因素》(Predatory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 three drivers),全文150个单词左右,所在页面共4封来信,此为第3封,正文中并没有直接提及掠夺性期刊的数量。正文中提及一份由国家科学院联合组织(The InterAcademy Partnership)20223月发布的题为《打击掠夺性期刊和会议》(Combatting Predatory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的报告[3],此报告有中文摘要版[4],此报告引用了CABELLS公司的在线数据库Predatory Reports的数据,在线数据库Predatory Reports是“全球掠夺性期刊超过15500种”的真正源头。那么,掠夺性期刊从何而来?应该如何冷静地看待掠夺性期刊的热议?我国科技期刊界应该注意什么?

1. 掠夺性期刊的由来

        学界通常认为,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这一概念和掠夺性出版(Predatory Publishing)一起,由美国图书馆学学者杰弗里·比尔(Jeffrey Beall)提出。2008年,比尔在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任职期间,创建了“potential, possible, or probable predatory scholarly open-access publishers”(直译为潜在的、可能的或大概率的掠夺性学术开放获取出版社),被称之为比尔清单(Beall`s List)。此清单广为流传,掠夺性期刊和掠夺性出版也随之成为专业词汇。2012年,比尔在Nature发表题为《掠夺性出版社正在破坏开放获取》(Predatory publishers are corrupting open access)的文章[5],呼吁关注掠夺性出版社对开放获取的破坏。20171月,迫于种种压力,比尔关闭了比尔清单的全部内容,目前互联网上流传的版本均为网络志愿者基于当年的版本进行维护的。比尔还提出存在掠夺性会议” (Predatory Conferences)

        比尔清单的争议较大。支持者认为,比尔善于发现质量控制不佳的出版社和期刊,有助于提醒科学界和出版界。2013Science发表题为《谁害怕同行评议?》(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的文章[6],文章披露了一个调查结果,调查者捏造了一篇漏洞百出的论文稿,但这篇稿件投给了304种开放获取期刊,结果167种期刊录用(51.7%)98种退稿(32.2%)49种尚无结论(16.1%)。这至少验证了低质量开放获取期刊的普遍存在。比尔评论这篇文章称:这基本发现了他这些年一直在说的。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这样的调查应该同时对传统订阅期刊进行,对比之后再看结果,或许也同样存在不少比例的低质量传统订阅期刊。反对比尔清单的,还有很多是围绕程序正义展开的,这些人希望比尔能够提供足够有力的证据去证明特定的期刊是否有问题。

        如果称比尔清单为黑名单的话,开放获取期刊名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就可以被称为白名单,这些年DOAJ也明显加强了对透明度、出版伦理和出版质量的要求,其中缘由应该与比尔清单的出现有关。20141月,出版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DOAJ、开放获取学术出版社协会(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和世界医学编辑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WAME)共同发布《学术出版透明与最佳行为准则》(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best practic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并不定期更新[7],准则要求各成员遵守,一旦发现成员违反上述最佳行为准则,COPEDOAJOASPAWAME将与该成员合作,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该成员不能或不愿解决问题,其成员资格将被停止或取消。

        继比尔之后,掠夺性期刊、掠夺性出版和掠夺性会议一起,发展成为一个有趣的新兴研究主题。201912月,Agnes Grudniewicz等在Nature发表题为《掠夺性期刊:没有定义,没有防御》(Predatory Journals: no definition, no defence)的评论文章[8],文章指出:掠夺性期刊是个全球性的威胁;打击掠夺性期刊的障碍之一就是没有统一的定义或标准。此文也被前文提及的Nature的读者来信引用。文章给出了相对宽泛的一个掠夺性期刊的定义:掠夺性期刊和出版社以牺牲学术利益为代价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其特征有发布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偏离最佳编辑和出版实践、缺乏透明度、使用侵略性和不加辨别的随意招揽行为。文章也承认,很难区分掠夺性期刊和资源不足的期刊;没有把同行评议的质量高低作为标准之一是因为很难评估同行评议的质量。

2. 掠夺性期刊的冷思考

        在热议掠夺性期刊的同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掠夺性期刊真的最近才出现吗?掠夺性期刊是开放获取的产物吗?掠夺性期刊需要治理吗?如果需要,如何治理呢?能否根治?如何避免误伤资源不足的期刊?如何在打击掠夺性期刊的同时保护好学术期刊出版新模式?

        思考一:掠夺性期刊早已存在,与开放获取没有直接关系。学术出版和学术期刊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最基本的纸张供应、印刷服务和发行,到内容编辑、文字润色和宣传推广,商业在学术出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业服务是逐利的,这无可厚非,但越界了就涉嫌掠夺性。开放获取诞生后,掠夺性期刊充分利用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继续着掠夺的游戏罢了。如果把掠夺性期刊比作诈骗,开放获取就是电信网络,开放获取掠夺性出版就是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普及后,被诈骗分子充分利用,大肆行骗。但诈骗与电信网络并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应该一想到电信网络,就抨击其涉嫌诈骗。中文学术期刊市场也存在一些“给钱就发”的期刊,应该涉嫌掠夺性了,这也与开放获取没有关系。

        思考二:掠夺性期刊需要治理,但根治很难。文章千古事,学术期刊涉及知识创造和学术传承,需要严格监管。类似上文提及的2013Science的调查所揭露的,中文期刊《写真地理》多次刊发 “熟鸡蛋返生孵化雏鸡”的文章,这种文章“浅显易懂”,真被孩子们看到了怎么办?如果没有监管,“推翻相对论”的学术论文也必将猛增,“永动机”也很快会出现很多种型号。但如何治理掠夺性期刊呢?容易想得到的办法是,就是公布类似比尔清单这样的黑名单。除了上文提到的比尔清单和CABELLS公司的在线数据库Predatory Reports,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团队发布了《国际期刊预警名单 (试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了《高风险期刊名单》和《预警期刊名单》。但真正要治理好掠夺性期刊,还得从源头上思考掠夺性期刊的驱动因素。上文提到的《打击掠夺性期刊和会议》的报告,给出了掠夺性期刊和会议背后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 学术事业的日益货币化和商业化,包括学术出版系统,其所有权和商业利益可能会导致与科研诚信冲突,而作者付费(付费出版、付费发布)模式则特别容易被掠夺性行为者滥用; “要么出版要么出局”的研究评价系统占主导地位,以及塑造个人学术行为的机构驱动因素和激励措施 同行评议系统面临的严重挑战和不足,特别是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缺乏透明度(无论是完全开放、匿名还是混合形式),以及同行评议专家缺乏培训、能力和认可。这些驱动因素某种意义上是掠夺性期刊和会议出现的根本原因,需要持续关注这些因素,长期加以抑制。正如严打电信网络诈骗,但够呛能够根除一样,掠夺性期刊或许也很难彻底被根除。

        思考三:学术界直接控制一定数量的钻石开放获取学术期刊,有助于治理掠夺性期刊。传统订阅模式是读者付费(Readers Pay),开放获取出版是作者付费(Authors Pay),还有一种钻石开放获取是读者作者均免费(Free for Readers and Authors)。通常,钻石开放获取期刊属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或者基金会直接所有,这些单位将科学成果的自由传播作为其使命之一。202139日,科学欧洲(Science Europe)S联盟(cOAlition S)联合宣布完成了一项关于钻石开放获取的深度研究报告,同时发布了一份名为《钻石开放获取期刊研究第一部分:发现》(OA Diamond Journals Study. Part 1: Findings)的报告[9]和一份名为《钻石开放获取期刊研究第二部分:建议》(OA Diamond Journals Study. Part 2: Recommendations)的建议[10] 。该研究由S联盟委托并受到了科学欧洲的资助,研究发现全球约有29,000种钻石开放获取期刊,数量巨大,但刊均发文量较小,全球只有8~9%的论文发表在钻石开放获取期刊中,这些期刊目前主要靠志愿者和所在机构的支持维系,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需要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202232日,科学欧洲、S联盟、OPERAS(ope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和法国国家科研署(ANR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联合发布《钻石开放获取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or Diamond Open Access) [11],计划旨在进一步开发和扩展可持续的、科学共同体驱动的钻石开放获取学术交流生态系统。可以期待,钻石开放获取期刊在全球将获得更多的资助,这些期刊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不过长远来看,由于这些期刊均只是高校、科研机构和基金会的极小部分,不大可能发展得特别大,发展得太大也意味着极大的投入,这暂时也不现实。

        思考四:要特别注意区分掠夺性期刊和资源不足期刊。有些期刊资源不足,所在单位办刊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英语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创办的英文版新刊需要额外的保护,而不是被列入掠夺性期刊予以打击。如果真的打击这样的期刊,掠夺性期刊就有被掌握话语权的国家利用,去维护原有的利益共同体的嫌疑。发文量,是区分掠夺性期刊和资源不足期刊的一个捷径。通常掠夺性期刊为了达到掠夺的目的,发文量较大;而资源不足期刊,由于资源不足,发文量不会很大。掠夺性出版社的界定,同样可以考虑规模因素。不过,已经有“聪明人”刻意注册多家看上去没有关系的出版社以规避这样的调查,斗争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期刊黑名单本身的期刊数量也不宜过大,或者说,黑名单得足够“黑”,以把反面典型塑造得足够深刻。

        思考五:在打击掠夺性期刊的同时,要保护好多种多样的学术期刊出版新模式。arXiv为代表的预印本(Preprint)、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和先发表后评议(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等学术出版新模式,方兴未艾,所涉及的学术论文质量却参差不齐,个别文章水平低下,但这些通常与掠夺性期刊和掠夺性出版无关。预印本平台发表的文章,一般都明确标识未经同行评议,这通常与掠夺性期刊或掠夺性出版无关。开放同行评议和先发表后评议,一般也会严格标识目前所处的同行评议阶段和已经获得的同行评议结果,读者需要将这些与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去评阅,不能只看文章不看同行评议情况。

3. 我国科技期刊界应该注意什么?

        国内外的多个案例均表明,一种期刊一旦被列入掠夺性期刊的黑名单,损失巨大,甚至不得不停刊。杰弗里·比尔一度将欣达维(Hindawi Limited)列入掠夺性出版社清单,后又将其从清单中移出,但依然将其旗下期刊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otices列入掠夺性期刊清单,此刊最终在2017年停刊。20142月,MDPI一度被列入比尔清单,201510MDPI申诉成功,被从比尔清单中删除,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团队2021年底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 (试行)》依然有7种期刊是MDPI出版的。《写真地理》也已经受到停刊整顿的处罚。结合工作实践,建议我国学术期刊界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首先是加强自律。自律,是骨子里的,不忘初心,坚持为学术服务,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自律,意味着对违规行为的彻底摒弃。例如,在编委会、在与作者和读者的各种交流中,不要直接呼吁引用。

        其次是公开透明。相比较而言,主动公开透明,我国期刊有待进一步加强。最简单的一个细节,期刊需要主动标明编委的全名和供职单位。这是因为,部分掠夺性期刊的欺骗行为之一就是假冒或故意混淆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以吸引稿源。

        三要严谨细致。在协调沟通Web of Science期刊收录过程中,发现一些非常小的细节被选刊团队质疑:为什么一本英文期刊的“中文版”按钮的链接,链接的却是这个期刊的英文版网站;为什么一本期刊的主办方的网站打不开?其实这些细节需要我国期刊界认真对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遭到误伤。

        最后,宣传活动要科学。办好学术期刊,的确要大力宣传。但学术期刊是学术的,是窄众的,不宜随意滥发广告。上文提及的Nature 2019年的评论文章,给出掠夺性期刊定义,其中一条就是:使用侵略性和不加辨别的随意招揽行为。精准的学术内容推送,受众是欢迎的,至少不会反感;而不加节制的海量受众的宣传,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科学文字社,Nature:全球掠夺性期刊已超过15500[EB/OL]. 2022[2022-04-14]. https://mp.weixin.qq.com/s/WJ_4URZ2MqUVhjuzl2Jm-g.

[2]Tracey ElliottTeresa M. de la PuentePredatory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 three drivers[J]. Nature2022603: 393.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2-00704-4.

[3]The InterAcademy PartnershipCombatting Predatory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EB/OL]. 2022[2022-04-14]. https://www.interacademies.org/project/predatorypublishing.

[4]The InterAcademy PartnershipCombatting Predatory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Summary Report in Chinese)[EB/OL]. 2022[2022-04-14]. https://www.interacademies.org/publication/predatory-practices-summary-Chinese.

[5]Jeffrey BeallPredatory publishers are corrupting open access[J]. Nature2012489 (7415): 179. doi: https://doi.org/10.1038/489179a.

[6]Bohannon John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 [J].  Science2013, 342: 60-65. doi: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342.6154.60.

[7]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best practic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EB/OL]. [2022-04-14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resources/guidelines-new/principles-transparency-and-best-practice-scholarlypublishing.

[8]Agnes GrudniewiczDavid MoherKelly D. Cobeyet al.Predatory Journals: no definition, no defence[J]. Nature576210-212.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9-03759-y.

[9]Jeroen Bosman, Jan Erik Frantsvåg, Bianca Kramer, et al.OA Diamond Journals Study. Part 1: Findings [EB/OL]. 2021[2022-04-15]. https://zenodo.org/record/4558704#.YhB21uhByUk.

[10]Arianna BecerrilLars BjørnshaugeJeroen Bosmanet al.OA Diamond Journals Study. Part 2: Recommendations[EB/OL]. 2021[2022-04-15]. https://zenodo.org/record/4562790#.YhB21-hByUk.

[11]Science EuropeAction Plan for Diamond Open Access[EB/OL]. 2022[2022-04-15].

https://www.scienceeurope.org/our-resources/action-plan-for-diamond-open-access/.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8109-1351126.html

上一篇:2022年6月28日发布的JCR对3种期刊进行了镇压(没给影响因子)+对6种期刊进行了警告
下一篇:新型研发机构的英文科技期刊们

15 王涛 崔锦华 冯兆东 许培扬 郑强 武夷山 刘立 史晓雷 曾杰 汪运山 李景果 李东风 李建国 黄河宁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