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全面取消Peer review决定发表可行吗? 精选

已有 6512 次阅读 2022-10-28 07: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elife解除了同行评议作为学术发表审查标准的作用,简单说就是只要投稿就给发表,虽然有同行评议,但和发表没有任何关系,同行评议只有学术交流和评议功能,但和是否发表没有关系。本质上是放弃了同行评议在学术评价的部分功能。

Peer review已经是学术界评价学术质量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各种各样的学术展示模式的出现,同行评议这种活动越来越成为问题,甚至可能对学术评价产生一定的危害。我个人有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全部期刊都学习这种做法,彻底放弃传统同行评议决定发表功能的做法,全部改成发表后评议模式,然后全面公开学术评议,让学术评议彻底公开透明,并让学术评议逐渐成为体现个人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进步的最重要工具,论文发表本质功能恰好是学术交流的载体,论文发表后,让同行对发表的论文进行验证重复和评估,最终让发表论文的作者能产生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但是,随着学术出版的进化,学术论文和发表杂志影响因子逐渐异化为学术水平评价标准。

传统纸质杂志一般有发表论文数量限制,高品质的杂志获得的投稿数量非常大,必然要求从投稿中优选后采用,为了保证选择的公平和专业化,同行评议意见决定是否发表的模式逐渐流行起来。从1970年代,基于同行评议的论文发表成为学术出版的标准模式。

但是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成熟和学术规模的迅速扩大,同行评议这种规则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1、专业越来越细,学术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寻找同行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学术研究规模的扩大,专业越来越细,这是必然趋势,全面掌握一个领域的专家越来越稀缺,导致学术期刊编辑缺乏能力和精力找到精准目标同行,形成许多非同行参与评审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同行评议的基本特征,因为不是同行,怎么会有同行评议。

2、学术界内卷导致学者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少,让更多学者放弃同行评审。随着学术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学术界的内卷越来越严重,即使学术编辑能找到合适的同行,但是学术界早就不是一个安逸的领域,而且越是高水平的专家越忙碌,这些同行在斟酌时间分配上,放弃接受邀请的可能性非常高。

3、数字化出版让版面限制的问题消失,理论上杂志发表论文数量可完全不封顶,而出版商业化早就让发表论文数量和杂志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这必然推动学术发表的总体规模迅速提高。过去考虑到规模限制,学术期刊会直接高比例拒稿,现在这种比例可能变的越来越小。这一趋势会进一步增加同行评审的需求。

4、学术发表规模增加,专业细分严重,导致同行评审的学术收益越来越小。过去同行评审能让参与者快速了解最新未发表的数据,现在由于稿件平均质量下降,在同行评审过程碰到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机会越来越小。

Elife放弃拒稿的做法本质上是放弃了同行评议看门狗功能的做法,因为同行评议的结果不影响是否发表,这其实类似于放弃同行评议,或者类似发表后评议的做法。可大胆设想,如果所有杂志都学习这一做法会怎么样?

1、论文出版的规模会迅速增加。

2、学术论文发表速度会提高。

3、学术交流模式会迅速进化。 

4、同行评议逐渐变成学术产出的重要指标。

5、由于同行评议本身的显性价值提高,杂志需要用经济手段吸引同行参与同行评议,这种活动会逐渐变成具有商业价值。

此外,放弃同行评议的做法对克服发表偏倚,减少阳性筛选冲动有一定作用。过去的杂志为了论文引用量,一般都不愿意接受阴性结果的研究。虽然真正的研究中,阴性结果比例非常高,但是发表后导致阳性结果比例高,容易造成后人对发表数据的误解,特别是在新药物分子生物学效应的发现中,非常容易导致误导后来研究的后果。如果杂志对投稿来者不拒,阴性结果当然也不影响发表,只要言之有物,讨论分析合情合理,任何研究结果都可以发表。这样能让学者对学术研究的真实情况有更多了解,会有效减少学术造假的数量。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1361214.html

上一篇:免疫系统为何不攻击肠道微生物?
下一篇:警惕肠道内的致癌细菌【科学】

28 杨正瓴 李建国 周忠浩 Medjaden美捷登 曾杰 许培扬 晏成和 王涛 檀成龙 陈蕴真 杜学领 褚海亮 苏保霞 张俊鹏 黄永义 刘乐乐 王安良 帅凌鹰 张成岗 武夷山 郑永军 刘新建 彭振华 徐芳 崔锦华 胡想顺 李东风 孙小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