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小心代糖有害健康《自然》 精选

已有 3992 次阅读 2023-3-16 10:1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一项研究发现,高剂量的三氯蔗糖,这是一种有效的,无卡路里的糖替代品,比蔗糖甜600倍,能显著降低小鼠的免疫反应。

Common sweetener suppresses mouse immune system — in high doses (hknsspj.cn)

研究人员还没有调查甜味剂对人类的影响,并表示正常食用三氯蔗糖不太可能有害。202331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甜味剂除了刺激味道外,还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

有一种世界观认为,这些甜味剂只会冲刷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舌头会品尝它们,不会发生其他任何事情,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普渡大学的行为神经科学家Susie Swithers说,他研究使用人造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这项研究增加了一个证据,证明认为甜味剂对身体没有作用的观点是非常不真实的。

尽管作者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这种分子对人们健康的任何影响,但他们也认为,代糖也可以用来抑制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活跃的疾病。

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法国阿维尼翁大学的生理学家纪尧姆·瓦尔特(Guillaume Walther)说,他研究三氯蔗糖对健康的影响。这篇论文中研究和实验的严谨性令人难以置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造甜味剂受到了重新审查,因为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糖替代品具有生物效应,例如改变人们的肠道微生物。

为了研究三氯蔗糖是否也对免疫系统有影响,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Fabio Zani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将甜味剂暴露于从小鼠和人类中提取的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他们发现甜味剂损害了T细胞的复制和特化能力。T细胞有许多重要功能,例如参与对抗病毒的免疫功能,对抗癌症的抗突变细胞作用。失去这些T细胞功能,对人类来说,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为了观察这种效果在活体动物中是否相同,研究人员给小鼠水瓶,里面含有一定剂量的三氯蔗糖,相当于人类最大安全摄入量的啮齿动物这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监管机构制定的标准。让这些小鼠要么有细菌感染,要么是肿瘤,这使得研究小组能够看到它们的免疫系统的反应如何。与给予水或其他甜味剂的对照组小鼠相比,喂食三氯蔗糖甜味剂损害了小鼠的T细胞反应。当研究小组停止给小鼠三氯蔗糖时,它们的T细胞反应开始恢复。

研究人员没有测试较低剂量的三氯蔗糖,但“对我们来说似乎很清楚,如果我们走低得多,我们可能会完全失去效果”,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癌症生物学家Karen Vousden说。“我们非常有信心,人们在正常饮食中摄入的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甜味剂似乎只损害T细胞,而不损害其他免疫细胞,如B细胞或骨髓细胞,并且它不会积聚在T细胞内。作者推测,先前的研究表明,三氯蔗糖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这可能会使T细胞更难沟通

代表生产低热量食品和饮料公司的贸易组织卡路里控制委员会的执行董事罗伯特·兰金(Robert Rankin)指出,这项研究的重点是老鼠,剂量超过了人们通常消耗的量。(许多药物研究都需要高于人类的使用剂量,主要是小动物的药物代谢率更快,按照这样的基本逻辑,这一研究的剂量并不那么高,理论上人类的反应可能会更明显。)

三氯蔗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本质上并不是完全负面的,Vousden说。她说,结果强调了甜味剂有朝一日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意思是这种效应能开发成药物,那么药物用于日常摄入也是很大的忌讳。

为了在动物身上验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给被培育成易患1型糖尿病的小鼠服用高剂量的甜味剂,这是一种导致T细胞攻击胰腺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约 30 周后,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服用甜味剂的小鼠继续患上糖尿病。相比之下,所有只给水的小鼠都患上了这种疾病。这说明这种代糖具有预防一型糖尿病的作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存在类似的病理基础。如类风湿,多发性硬化等,也许大量服用代糖能治疗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也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药物开发研究方向。

Zani说,如果未来的研究要在人类身上发现类似的效果,他可以看到甜味剂与更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一起给药。这可以让医生降低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Walther说,这种研究途径很有希望,特别是因为三氯蔗糖的制造成本低,副作用更少。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1380577.html

上一篇:氢气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案例证据!
下一篇:新一代类胆固醇样心脏病风险因子:神经酰胺

4 郑永军 晏成和 崔锦华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