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FDA批准首款更年期创新药

已有 2310 次阅读 2023-5-16 08:40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美国监管机构已经批准了一种首创的药物来治疗更年期潮热 - 这种症状影响多达80%的更年期患者 - 通过靶向引起潮热的神经通路。

Brain-based treatment for menopausal hot flushes approved by FDA (nature.com)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512日宣布批准非唑林坦(Veozah),提供了一种无需依赖激素治疗即可治疗潮热的方法。“我们很多从事女性健康工作的人都非常兴奋,”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卫生系统的妇科医生JoAnn Pinkerton说。“女性健康的突破是如此罕见。(本文使用“女性”来描述经历更年期的人,同时认识到并非所有认定为女性的人都会经历更年期,也不是所有经历更年期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女性。

过渡到更年期是一个自然过程,通常发生在 45 55 岁之间,最终导致雌激素分泌下降和月经结束。这种转变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复杂症状——包括疲劳、焦虑、头痛和潮热等。潮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感觉好像一股热浪突然袭击了上半身,让女性感到热、潮红和出汗。有些人还会感到头晕目眩并出现心悸。

当潮热在白天袭来时,它们会干扰工作、性、锻炼和社交。在晚上,潮热会导致睡眠中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严重破坏。“潮热不仅仅是一种麻烦,”平克顿说。“这对女性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与白人女性相比,黑人女性的潮热往往更频繁、更严重。1.几十年来,潮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激素替代疗法,它取代了雌激素,有时还取代了其他激素,因为它们的自然产生会减慢。但对于许多女性来说,这不是一个选择,特别是如果她们有中风、偏头痛或某些乳腺癌的病史。

在1990年代,图森亚利桑那大学的神经病理学家Naomi Rance发现了一组脑细胞,这些脑细胞在绝经后妇女的大脑中比绝经前妇女的脑细胞大。Rance继续发现,这些细胞 - 称为KNDy神经元 - 对称为神经激肽B的分子作出反应,并且阻断允许这些神经元感知神经激肽B的受体可以阻止类似于大鼠潮热的症状。这也应该算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因为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现象的认识,并导致新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的出现。

科学网—更年期如何重塑大脑 - 孙学军的博文 (sciencenet.cn)

后来的临床研究表明,类似的途径在女性的大脑中起作用。Fezolineant由总部位于东京的安斯泰来制药公司生产,通过阻断一种称为神经激肽-3受体的蛋白质起作用,该蛋白质介导对神经激肽B的散热反应。

非唑啉坦的临床试验表明,与接受安慰剂的女性相比,每周经历中度或重度潮热的女性可以显着减少约60%的潮热频率2.参与者还报告说,该药物减轻了潮热的严重程度并改善了他们的睡眠质量。

然而,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非唑啉坦并不能完全消除潮红。平克顿正在测试一种类似的药物,该药物阻断神经激肽3和称为神经激肽1的相关分子的受体,这也可能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内分泌学家斯蒂芬妮·科雷亚(Stephanie Correa)正在研究如何调节啮齿动物的温度,希望设计出更多的治疗方法。“温度是由大脑中有许多连接的回路调节的,”她说。“fezolinetant真正专注于其中一种联系。

但她指出,追踪这些联系是一个挑战,因为对温度调节基础生物学的大部分研究历来都是在雄性啮齿动物中进行的。这些结果将如何转化为人们——特别是妇女——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即使是部分缓解潮热也是一个重大进步,Correa说。非唑啉坦的一些关键临床试验是在COVID-19大流行高峰期进行的,安斯泰来生物制药开发副总裁Marci English说。起初,该公司认为试验调查人员可能像许多其他人一样,在许多人呆在家里并回避医疗保健环境的时候很难招募参与者。

但对潜在疗法的需求仍然很高。“我们有研究地点的调查人员告诉我们,'哦,不,你不明白。每个人都想来参加这项研究,“英语说。“太了不起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1388172.html

上一篇:人造肉生产设备细胞生物反应器
下一篇:造梦机器能增加灵感和创造力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