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怎么读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 精选

已有 9169 次阅读 2022-11-22 11:06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近年来,受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以及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以至于几乎每一年都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11月15日,教育部披露,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是期望未来能有个好工作。然而,在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大背景下,怎么读大学才最可能找到好工作?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大学生合理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理想大有裨益。

笔者结合自身学习、观察和指导学生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好工作是学出来的

国内高校的课堂有一个普遍现象:毕业年级(大四)课堂到课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每年的毕业生招聘季(包括秋招和春招),到课率更低。

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众所周知是因为缺课的学生大多去找工作了,而坚持到课的学生往往已无求职之虑——他们要么已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要么已申请到海外留学的机会,要么已拿到一个甚至多个所谓好工作的Offer(录用通知)。

很显然,留在课堂的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从这个现象中,不难看出一个事实:好工作是学出来的。

如果把目光抬高一点儿,从大学生就业转向博士生就业,这个事实就更加明显。不少博士生一毕业就被众多单位以各种优厚待遇“争抢”。甚至一些优秀博士毕业生刚刚入职高校,就可以直接当上教授,实现从博士生到博士生导师的“无缝对接”。

可以说,越高级的岗位或越好的工作,越是学出来的。

二、远大志向具有决定性意义

好工作由自己定义。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工作,基本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志向。

现实中,不少人认为家庭背景、大学牌子、专业冷热等因素对找工作非常关键。然而,仔细分析那些去向好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可以发现他们在这些方面虽然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在进入大学甚至更早时候就已经树立了明确的志向。

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表明,志向才是决定大学生未来工作和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不久前,美国知名调研机构盖洛普咨询公司和美国贝茨学院发布了一个题为《打造有意义的工作之路:高等教育的作用》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调查了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600名招聘经理和1000名即将上大学、正在上大学或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的家长,确定了大学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和工作意义的四个关键因素,其中有两个与志向有关:一是有人鼓励学生的目标和梦想,二是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给予现实的期望。

此外,最近有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在《欧洲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的教育和职业志向与未来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志向如何影响人的晚年(50岁后)生活。

研究发现,远大志向驱动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取得更高成就,其决定作用几乎与认知能力一样大,而父母的志向比家庭背景对孩子志向的影响更大,这些志向会推动孩子的成就更进一步。

因此,鼓励学生怀抱更大的志向,例如鼓励他们寻求更高的教育,或申请他们最初可能觉得不可能得到的职位,可以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前,许多经济学家也研究过学生才智、志向、家庭背景、大学排名等对学生未来成就(用职业地位和收入衡量)的影响。尽管不同研究所得的结论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年轻人在18岁(进入大学)时想成为的人,比他们在22岁(大学毕业)毕业时的学校更能预测他们的未来成就。

为什么远大志向对找个好工作有决定性意义?在笔者看来,有一个好工作的前提是,想要有一个好工作,正如学好的前提是想学好,而好工作是学出来的。因此,“想要有个好工作”成为“学好”的强大动力。

三、尽早投入学习具有奠基性作用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会上,有多位老师反映,很多学生在大一时学习没抓紧,导致成绩落后,大二时想奋起直追,但觉得后面即使再怎么努力,也竞争不到保研资格了,于是索性继续放松学习。

这种现象在国内高校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网友分析近年来考研人数年年激增(即所谓“考研热”)的原因——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长期放松学习,在慢慢醒悟后,试图在大学最后一年通过和高三一样的方法补回来;也有不少大学生突然感觉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于是选择“随大溜”般的考研,这两类人最后也基本上成了考研大军的“炮灰”。

大学学习也符合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规律。进入大学后“先玩玩再说”的心态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业困难,更要紧的是磨灭他们的求学斗志和兴趣,最终影响其前程。

在一篇发表于《高等教育评估》上的论文中,英国阿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监测其所在大学1602名大一学生在听课、访问虚拟学习环境和上图书馆等方面留下的“数字足迹”,研究了这些学生早期学习投入对学年末学习成绩的影响。

结果显示,学年末学习成绩最好(分数最高)的学生,基本上是学年最初的3~4周投入度位于前20%的学生。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全年投入相同的情况下,越早投入学习的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越好。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先松后紧(早期投入少后期投入多)的学生,后期即便再怎么抓紧学习,最终成绩也很难赶上先紧后松(早期投入多后期投入少)的学生。

这项研究表明,尽管有些学生确实设法通过后期追赶的方式提高自身成绩,但早期投入依然很难被后期投入所取代。因此,最初的投入程度是学生更高成就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因子。

这项研究针对的时间跨度尽管只有一年,但笔者相信它的结果适用于整个大学的学习。

今年6月,美国州立学院与大学协会也发布了一个报告,专门分析为什么基础课程和早期平均学分绩点(GPA)很重要。报告指出,第一学期和第一学年GPA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因为大学在大一主要开设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而在这两类课程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已被证明与按期毕业和找到工作有关。

掌握基础课程中的概念为支持学生在后续高级课程中取得好成绩,并在毕业后取得成功提供了强大学术基础,而通识教育课程被认为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写作和交流等能力,从而有助于在就业市场和社会中取得成功。

总之,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信好工作是学出来的,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全身心投入学习,利用大学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充实自己,毕业后更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好工作。

应邀撰写。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11-22 第3版 大学观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2323-1364799.html

上一篇:研究生如何过文献关?看本科生怎么说
下一篇:取得科学成就最难度的关是什么

23 郑永军 刘全慧 刘立 龚明 杜学领 蔡辉儒 梁洪泽 吴斌 杨正瓴 崔锦华 周忠浩 史晓雷 王福明 周健 彭振华 王恪铭 赵凤光 郁志勇 康建 何应林 胡泽春 农绍庄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