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我给父亲的《史料拾零》作目录

已有 2216 次阅读 2021-2-19 08:01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给父亲的《史料拾零》作目录

授权发布张燕赶文  黄安年德博客/2021年2月19日发布(第27038篇)
 

【按:张守常先生是我们近代史学领域的“活字典”,他的深厚学术功底源于他一生酷爱读书,重视和践行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运用。这里特别推荐张守常先生子女中排行第五张燕赶先生撰写的文章“我给父亲的《史料拾零》作目录,原发于政协高唐县委员会编,上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出版的《张守常》(高唐文史资料第28辑)第17-21页。感谢张燕快、张燕赶惠寄。】


    整理父亲的手稿,文稿,以利出版《文集》,是这几年我们最主要的事情。今年夏天,利用在美求学的儿子无名暑假要作科研项目不回国的机会,我们去美国陪伴他,在闲暇时间将带去的父亲的一些手稿、《读书笔记》、《随笔》、高中时《作文簿》文章、诗稿等的影印件,用电脑陆续打录出来,建成电子文档。
    回京后得悉,北师大历史学院有出版父亲的《文集》的计划,希望将父亲的所有发表和未发表过的文章、手稿等全部收录其中,尽量全,目前需要先提供一份目录。此前,燕快与我已分别整理出了《张守常著作目录》、《张守常未刊稿目录》、《张守常文稿——诗词目录》、《张守常文稿——<作文簿>文章目录》,这些已涵盖了父亲的绝大部分文章、稿件。但还有一部分尚未辑成《目录》,那就是父亲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在看书过程中,见到有用或有意思的人物、事件便随手抄录下来,日积月累,积有二十六本之多的《史料拾零》。最初觉得这些都是父亲摘录的“史料”,不是最终的文章,但如果能够影印出版也很有价值,便在两年前用相机拍了下来,以备影印出版用。此次燕快与我説这些《史料拾零》也要作一《目录》先提供给出版社,我想这个活儿就我来干。
    《史料拾零》有二十六本,(其中第七本只有一张练习本皮,整本不知何故缺失),记在早年的学生用的横格练习本、空白的记事本以及工作日记本上。在这些本子的封面上,分别写着“史料”、“史料雑抄”、“史料拾零”、“中国近代史史籍过眼録”、“史料过眼备忘录”等名称,父亲在每本封面上用毛笔写上了红字编号:“史料,第XX本”。我们将其统称为《史料拾零》。
    开始作此《目录》时,觉得是要费一些时间,第一本录完就有100多条,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我年长初学打字速度有限),当时感觉这是一个大工程,最后用了近20天时间才完成,总计1315条。辑录此《目录》时,要把每一条的题目(内容)、其出处来源、出版单位、出版时间详细辑录在内。父亲摘抄的史料主要是近代史方面的,有许多人名、书籍名称的字不认得,需要查字典;有的手写的字比較草,认不出,还要根据前后之意推测,在网上搜索求证,因此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才得以完成。
    通过作这个《目录》,感触最大的就是父亲看的书真是太多了!几十年的时间,1315条史料,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些“过眼録”“拾零”,比起他已发表的文章、未发表的文章手稿之末的“注释”里所呈现的他引用的书籍和他在图书馆借阅的书、以及家中十几个书柜满满的书来,這些《史料》所出的原书确实只是一小部分。他摘录的這些史料,有些短的只有几行字,長的则要几页纸;但不论長短,每一条都在详记其内容的同时,把文章篇名、来源出处、版本时间、所在章节页数都标注得很清楚。作者的姓名、字、号以及学历、仕途迁变也都尽可能地作一交代。有些稀见书籍的所藏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等都详细注明,以利读者追索。
    父亲
一生酷爱读书,嗜书如命,在他的《自述》及早年上中学到上大学时的日记、杂文中可看出,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只要经济上稍有能力,便去买自己心仪的书。在《日记》中记述有关“书”的内容是很多的,如某日看了什么书,写了“读书笔记”等,某日买了什么书则会一一列出书名,而每买一次书,则必定会感叹一番:书很贵,又花了多少萬元(解放前旧币)!在1947年初,父亲将一家人从山东接到北京,为了维持生计,便一边在北京“山东中学”兼职作教员,一边继续在北大攻读学业,直到毕业这一阶段,经济上是比较窘迫的,买书自然就少了。1948年大学毕业后,继续在“山东中学”任教,很快北京解放了,他同时还在几个中学兼课,非常忙;1953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讲师,同时还兼着教育部交给的关于中小学《中國近代史教學大綱説明及大綱草案》等涉及教材的编写工作,教学任务亦非常繁重。这些年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人也先后出生,全家十一口人生活仅靠父亲一人工资收入,很是紧张。这些因素使父亲没有过多的精力和能力顾及买过多的书。1957年父亲失去了讲课的资格,降为资料员,工资降了三分之一,买书几成奢望。而他暗自庆幸的是“没有把我逐出校园”,甚至豁达地自我安慰:这是“因祸得福”,买不了书却能更多的看书了。守着历史系资料室和北师大图书馆,假以“资料员”的身份,仍可以借阅需要的书。此后,他一旦回到家中,捧起书本,便心如止水,一切就进入了“他的世界”。正是这一时期,父亲看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丰厚的史料。他的二十多本《史料拾零》虽没有标注摘抄日期,但可看出其中大部分是在这段时间抄录的。
    1978年,父亲得到了平反,终于又站在了他最喜爱的讲台上,

文章也可以发表了。也即从此时到上个世纪80年代,约十年间,父亲可谓是“厚积薄发”,陆续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近代史研究》,《近代史资料》《光明日报》等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了80多篇文章,其中不乏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此后90年代到新世纪初,又陆续发表了各类学术研究成果70余篇。在这同时期他还先后出版了一些史学专著和资料集:最早的是1952年出版的新中国第一本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中国近代史纲要》;1988年出版了我国首部太平天国北伐的专题资料集《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太平天国北伐史》1997年出版;1998年又出版了《中国近世谣谚》;本世纪初出版了论文集《中国农民与近代革命》等等。他的“厚积薄发”有一部分便源于其二十多年来日积月累摘录的《史料拾零》。在这些史料中,打开泛黄的本册,许多条手抄史料的题目旁标注着:“已抄1979.1.27”、“1979.12.12抄”、“1984.8.27抄”、“1987.3.31抄”、“1993.12.2抄”、“已抄”等等,说明这些史料都被用在了教学中或者用在了研究文章中。父亲凭一支笔辑录下来的数愈百万字的史料,有的编辑成书,有的手订成册,呈在眼前的这些告诉了我们,他当初是如何“心如止水”潜心“厚积”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父亲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治学态度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赞誉,遂多次应邀参加学术会议,和到全国其他院校讲学,受到广泛欢迎。但他并不因此而浮躁,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一直在继续,对史料的探求也依然如故。除了订阅了众多的期刊杂志外,一有时间、机会便买下自己需要的书。在他的《日记》里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如当日买了什么书,或者某人、某出版社寄来了什么书;在好几本日记里都有列着长长一串书籍名单的记载。他与学界同仁、师友的千余封保留信函中,谈及图书的也有很多;亦曾有一外地院校同行来京到北师大图书馆查閲资料,发现图书借阅单上出现最多的名字是黄药眠(中文系著名学者)与張守常,不禁慕名到家中拜访;去年北师大图书馆的一位参与图书目录清理工作的老师也告诉我,清理中,她们“看到了大量的张守常先生的借阅记录”。可见,張守常是北师大读书最多的人”此言不虚。父亲看书多是有名的,他往往是用手推车去借书,这在北师大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他后期生病住院时,只要头脑清醒就一定看书。他说,“别看我住院,脑子可一刻也没闲着”。我凝神静思,眼前是父亲坐在沙发上手捧书本的样子……。我悟到了,那数逾百万字的资料手稿和这二十六本《史料拾零》是怎么来的。
    这次我经手辑录《史料拾零》目录,深为父亲在逆境中读书仍能如此之广博而深感震撼,心中感悟便想一吐为快,于是在这里林林总总罗列词汇,聊以记录所思所想也。
                            
                                           张燕赶  2017年9月29日

 1,

DSCN0168.JPG

2,

DSCN0169.JPG

3,

DSCN0170.JPG

4,

DSCN0171.JPG

5,

DSCN0172.JPG

6,

DSCN9969.JPG

7,

DSCN9970.JPG

8

DSCN9971.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272826.html

上一篇:感谢辛丑牛年亲友来访和电话微信关爱
下一篇:胡文彬著《红边胜语》【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 尤明庆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