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从34年前的一张研究生照片说开去

已有 1613 次阅读 2022-8-14 10:10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从34年前的一张研究生照片说开去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08月14日发布(第30670篇)

最近翻阅大量老旧照片,不少照片当时没有记下具体时间,现在确定时间有困难了。其中有张是我1985-1988年的硕士研究生邵雁一次来我家的留影,我记不清具体时间了,于是通过微信询问她“这张照片摄于何时?”,她回复道:“Nice surprise。我估计这张照片好像是在八八年的夏天,感谢老师还能存着我当学生时候的照片。感慨青春已过没少年,年轻真是好啊,精力也充沛。现在是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有了这个提示,我集中查当年记事本的记载,1988年春夏邵雁研究生毕业,这一年的联系很频繁药确定那一天还是有困难,但是在夏天是没有问题的。记事本记有5月30日中午邵雁来,31日晚邵雁来,6月2日邵雁来,6月5日邵雁来,6月29日下午、30日下午邵雁来。7月1日上午教研室送别研究生活动,邵雁参加。7月8日下午、10日晚邵雁来。7月13日下午邵雁及其父亲来。7月15日上午邵雁来,7月25日下午邵雁来。8月3日下去,我去邵雁家。8月1日邵雁来。据此,照片日期摄于1988年夏是恰当的。

 DSCN8048.JPG

邵雁的硕士学位论文是《评林登.·约翰逊总统的“向贫困开战”》。毕业后在90年代她去美国深造,且攻读药物学博士学位,终于取得了学位,实属不易,我在《新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自强不息》一文写于2004820日,载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319-32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11月第一版。专门提到了她。

 

*******************************

新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自强不息

已有 7057 次阅读 2007-6-14 06:41 |个人分类:美国纪行见闻(A)|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新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自强不息

 

黄安年文 2007年6月14日

 

(按:《新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自强不息》一文写于2004年8月20日,载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319-32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观察栏目2006年8月12日再发。)

*****************************

 

1847年,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学生容闳等人赴美学习,1872-1875年120名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开了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先河。从那时起,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今天的一个半世纪中,数十万中国留美学生对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关系的发展起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克林顿总统在首次访华的国宴上说:“我们和每年在美国学习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建立了终身关系,当她们学习我们文化的时候,他们也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继承了老一辈留学生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不仅在美国生根开花,而且“海归”潮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北师大历史系学生(一般称1977级)58人中,先后赴美留学、进修的就有十五、六人,我作为他们毕业前两年的任课教师与兼职班主任,和他们有着较多的联系和交往,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就和他们中的11人有着联系。同时我作为研究生导师兼任研究生班主任又和历史系的世界史研究生有着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他们中又有10来位先后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留学。一些校内外学生听过我讲授美国史课程的同学中也有二三十人到美国留学,我们在美国有不少联系,有的还见了面。通过相互了解、交流和接受我的录音采访,对于新一代留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我也有了具体而深切的了解。

 

20世纪80年代初,自费留美比起公派留美要困难得多,公派留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在当时也极少有77级毕业生的份。年轻学生要出国留学或者以优异成绩取得美国的全额奖学金,或者有美国亲友的赞助,到美国后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和学业。此外,还会遭遇人才管理机制上设置的障碍。北师大77级学生H君在修完学业课程的情况下,毕业前夕申请自费赴美国留学,就遭遇过这样的麻烦。好不容易获准自费出国,他的姑母提供了邀请和最初的赞助,但是到了美国后一切需要自力更生。他为学习、为生计,勤工俭学,什么困难的活都要干,同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坚持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不久他在北师大的同班未婚妻J君也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两人共同奋斗、克服困难先确保一人取得博士学位再争取另一人也拿下博士学位,两人日以继夜地工作和读书,几乎没有一天不到凌晨才休息,为了双双取得博士学位,他们商定推迟他们渴望有自己小宝贝的计划。1991年3月21-23日,我去巴尔的摩他们的住地看望,看到他们比在国内时要消瘦得多的身躯,但是显得更加坚定和成熟,他们向我详细叙述了在美国的艰辛和创业。我了解到J君终将很快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而且参加有几十个人竞争的一所高校的研究职位,很有可能取得这个职位。

 

2000年4月19日上午我在美国又和H君通了一个长电话。这时,他们不仅早已双双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J君以教授身份在爱奥瓦一所高校的主持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工作,这和她的专业方向很对口。H君要在同一学校谋得专业对口的工作并非易事。他还是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也终于也在离住地有近两个小时路程的一所高校任教。学校校长对他很器重,每周教三门课程(东亚政策导言、太平洋地区中日外交关系比较研究等),完全是亚洲国际关系的领域。他的课程也很受学生欢迎,每门课程报名人数在10人以上,但是他本人并不希望超过10人,因为那样容易构成对别人的“威胁”而招致某些人的“注意”,H君说,这也怪,当你对他人没有构成威胁时,即你是一个弱者,会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帮助,而一旦你显示了实力,人们就另眼相看把你当作很厉害的竞争对手了。他在学校里负责亚洲事务的国际交流,因为中西部地区学校对于和亚洲地区打交道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于亚洲并不大了解,又怕和亚洲人打交道,所以找他这位亚裔的博士来打交道。H君现在主要联系日本和韩国,搞校际交流,日韩学生比较有钱,相互对等交流问题不大,学完后一般回国,而中国则比较困难,所以也不愿意找这个麻烦。原来他在学校里是兼职,后来校长找上门来给他全职,并给他一套四居室住房,自己只要付月租费150美元,一个星期只要去两次就够了,虽然去一次单程要两个小时,但是毕竟有自己安排的时间,所以比较安心。他还谈起一年多前是在离家开车一个小时的移民公司工作,老板是越南退伍将军,有一帮人马,组织难民咨询和救助工作,老板看重他的学历,待遇优厚,但是要每天座班十个小时,不大自由,而且所接触的人物均为下层无业人员,有的吸毒,有的酗酒,有的有家庭暴力行为,他们申请难民待遇,每月领到1000多美金,而家里却是超大的宽银幕,各种条件很优厚,出门有高档汽车,根本看不出怎么穷,但是照样吃资本主义的大锅饭。那帮人还结伙,有黑社会背景,但是老板不怕,而自己受不了这个。难民中什么人都有,亚洲的,乌干达的,还有不少是波斯尼亚的穆斯林,妇女更惨,在波黑被塞族士兵强奸,在家里被丈夫殴打。所以他并不愿意多接触这些人,终于辞去了公司的工作而在学校任教。由于他和移民局经常打交道,我问他如果移民局对申请信迟迟不理,推说没有找到申请材料怎么办?H君认为光写信并不管用,要直接去那里一次,最好是在星期一,因为那时人少忙公务,到移民局问迄今没有答复怎么办,他如果答复:“你等着吧”,你得记住这句话,并且记住你去移民局的日期和时间及接待人员的工作号码就放心好了,如果他三年不通知你,你尽可住他三年,因为这和按照移民官员的回答在美国等待的时间一致。看来H君有着从事移民事务的实际经验,他的建议值得参考。他们直到38岁时才有了第一个小宝宝,现在已经两个了,全部自己带,双博士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十分美满。在美国近20年的艰苦创业终结硕果,不能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相关。

 

在美国攻读美国史对于国内的美国史研究生来说专业是对口的,但是毕业后要在美国继续工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比在中国高校请美国人来讲授中国历史并不多见,所以即使取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在高校谋得教职也往往是讲授亚洲史、国际关系史等。也因为考虑到毕业后谋职的因素中途改行的不少,所以真正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并且继续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博士的数量不是很多。我协助黄德禄教授指导的北师大第一届美国史硕士生H君毕业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宾厄姆顿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在纽约州一所高校任终身教职的教授。我和H君经常联系,了解到这十多年来,他在美国一直坚持美国史、亚洲史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努力对于发展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更是不可多得的。

 

对于国内的美国史研究生来美国后改读相关专业或者从事商贸活动我并不感得意外,实际上美国史硕士研究生到了美国,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他们尽快适应和了解美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习俗也较有利。但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1985级美国经济史硕士研究生S君,她在90年代中随丈夫赴美陪读,不久她决定攻读芝加哥大学医学药物专业,这是和原来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此时已经30出头的她还能搏一搏吗?我实在有些担心,在和她多次交谈中,我了解到她对化学和生物原来就有浓厚的兴趣,她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相信只要她坚持到底,只要能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是有可能实现这一目的的,这意味着:第一,她这五六年间有拿到学位的可能,但也可能拿不到;第二,这五六年间主要靠丈夫一个人工作来负担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第三,需要推迟他们要孩子的计划。在美国期间她经常来电话告诉我学习这些课程的困难,几年来没有休息,经日的熬夜和应考,不断读大部头洋书和做一个又一个的实验,但是所有面临的困难都被她一一克服和化解了。终于取得了学位并且通过考试获得了药剂师的资格,还出任一家著名的连锁药店的药剂师,有了稳定的较为优厚的报酬。如果没有她坚持不懈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在这近十年里,成功地进行专业大转移,是不可想象的事。

 

L君是北师大为1979级外语系学生,20世纪80年代初,我为外语系开设了美国史课程,同时听我课的她的好同学W君现在已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公共教研室的名教授了,L君毕业后在南京大学公共外语教研室任教,90年代初离职自费赴美国留学。她开始在美国社区学校任教,其后不久又做出人生职业上一个新选择,学习护士专业的学业。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终于在护士学校毕业,取得了美国护士的资格并且还在护士学校兼任教学任务,其时她已经50岁左右了。在她和我的多次通话中,我得知她在这一职业的选择、学习、完成的转化过程中,数不尽的酸甜苦辣。她特别告诉我对于一位亚裔护士来说,要付出比常人加倍的努力,因为需要克服潜藏着的种族偏见,美国白人往往对亚裔护士表现出不信任感,甚至故意挑起事端嫁祸于她,如果没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同时又熟悉美国的语言文化习俗,她很难应付这些挑战,所以她深感语言工具十分有用,但是仅仅有语言工具没有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现在她已经是高级护理,生活和工作稳定,这和她多年来坚忍不拔的努力完成了专业改行是分不开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我感受到新一代留学生确是出类拔萃之辈。他们在国内时或许并非最优,但是他们在美国能够做到的,我们在国内为何不能做到呢?这恐怕既有美国人才机制环境的培育,也有本人决心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支持。

 

(写于2004年8月20日,载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319-32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问题观察/2005年9月17日首发)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问题观察/2006年8月12日再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215.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351123.html

上一篇:老友杨蔼仁、禹玉莲夫妇来访(1992.3.21)
下一篇:贾宁教授来北师大历史系做学术报告(1995.2.22)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