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跟赵匡胤学习如何做生命中的优秀值日生

已有 2962 次阅读 2016-10-15 07:52 |个人分类:思孟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读书, 成长

文/余孟孟


“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过是替历史当班,他们都是中国历史的值日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那些能够称帝当王的人,一定是人群中的“极品”,一定是命中注定的。王是王,民是民。民与王之间的差异应该是质的差异。

然而,今年3月份出版的《大宋真天子》一书的作者江南提学却抛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历代帝王只不过是替历史当班,他们只是恰巧成了历史的值日生而已。而且,他们每一个值日生的值日效果如何,最后都要受到历史的总评定。因此,有的值日生受到了褒奖,如唐太宗、宋太祖;有的值日生却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如商纣王、隋炀帝。

转念一想,今天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前行,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无论工农商学兵,也无分贫富贵贱,更不管是不是领导,其实我们都是自己工作岗位的值日生,也是自己生命历程的值日生。

当年在小学的班级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值日生。可是,今天的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和工作岗位中,还能当好一个值日生吗?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值日生?

《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君赵匡胤》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一位优秀值日生的故事”。

1. 认真对待人生和工作,把握自己的命运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对“命运”二字发出过深沉的感概。有人庆幸命运的垂青,有人却抱怨命运的不公。

其实,在“命运”当中,“命”和“运”是不同的。“命”指先天的天命,是由一系列客观因素和条件组成的,如出生地、原生家庭、遗传因素等。这些是既成事实的、不可改变的。而“运”指后天的运道和机遇,包括个人对环境的选择、与社会的互动、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等。这些基本是可以靠主观能动性来把握和左右的。一味注重“命”,相信“富贵天定,听天由命”;单纯强调“运”,认为“人定胜天,无所不能”。此二者都不可取。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上天“发布”的“命”可能会给你一定的条件和机遇,但最终能不能成,还要靠你自己对“运”的把握。“如果你不努力,或努力程度不够,没有把上天交给你的事情办好、办妥,上天就会失去对你的信赖,会把已经发放给你的委托书收回去,转交给别人。”江南提学在《大宋真天子》的序言中感慨。的确,在宋太祖的时代,很多割据的军阀都认为天命降到了自己的头上,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忽略了对“运”的把握。只有宋太祖“为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上天交给他的任务。

在《大宋真天子》中,作者通过“不杀生、不扰民”的兵变,世代优待柴氏子孙的誓言,煞费苦心的杯酒释兵权,重用读书人的国策,改革科举制度的创举等一系列激荡人心的事件,把一位认真负责、用汗水和智慧努力履行天命、把握命运的帝王天子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纵观全书,赵匡胤不仅自己能坐稳江山,还为后世子孙开创了三百多年的基业,更为中国历史开启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时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就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赵宋一代的基本国策、制度,即肇事于宋太祖时期。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赵匡胤自己及其影响下的臣僚们依天命、顺民意,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达成的一种结果。

2. 用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丰富自己的心灵

说起值日生,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职责。“值日生”一词最初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出现时就表达了一种职责要求。例如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复兴社会教科书》对“值日”内容的界定是——“今天,我们做值日生。早上,要比大家来得早,先到教室里,开窗,揩桌椅。放学,要比大家走得迟,再到教室里,扫地,揩黑板。”这是对学生值日生从行为方面体现出的对职责的要求。在成人的世界,面对生活和工作,一个“值日生”能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更体现在是否具有坚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做后盾,一个人对待职责永远不会是尽心尽力的,只会应付职责,甚至在职责方面弄虚作假,最终误人误己。

赵匡胤作为一名历史的值日生,最能体现他在年轻时就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事例是“千里送京娘”。花季少女赵京娘路遇两个土匪强抢,正值绝望之际,不成想自己的哭声却引来了赵匡胤。赵匡胤不仅从“虎口”中救出了京娘,还花费了一个月宝贵时间和身上仅有的几个钱,一路靠吃土豆丝送京娘回到了家。一个乱世,孤男寡女,昼行夜宿,不辞辛劳,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赵匡胤去干这个赔本的“买卖”?是男人天生的性驱力吗?不是。因为当京娘试图对赵匡胤以身相谢时,这个伟岸的男人却说了一番很男人话:“贤妹差矣!俺与你萍水相逢,出手相救,只是同情你的遭遇,不是贪恋你的美色。不要乱说,惹人笑话。”

关于此次救美事件,赵匡胤嘴上说是同情心在作祟,其实,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他一直具有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涤荡人间不平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社会担当精神。比如在当上皇帝之后,当赵匡胤从一位将官口中得知南汉国君臣奢侈糜烂、横征暴敛、残害生民和大臣等情况后,就紧皱眉头说了这样一句话:“吾当救此一方民。”

从后来的结局看,京娘是幸运的,因为她不仅从土匪的魔掌中逃脱出来,还和一代伟大君王产生了人生的交集。可是,京娘又是不幸的。家里人怀疑她跟赵匡胤在路上产生了瓜葛,怕乡里乡亲嚼舌根,就准备马上把她嫁人。京娘为了还赵匡胤一个清白,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便慨然悬梁自尽了。这位可怜的美妙女子竟这般薄命,就如此香消玉殒了。这个故事很容易勾起人的伤感之情,同时也容易引发人的误解。江南提学早料到了,他提醒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是赵匡胤救死了京娘,其实是京娘的父母兄弟爱死了京娘。”紧接着,作者发出了一声应该引起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和做子女的都警觉的感叹:“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有些时候,爱是足以害死人的!当你被父母或者其他亲人过分呵护和怜爱的时候,你就一定要小心了!”

对待人生,赵匡胤的担当精神“满格”。面对工作,他的责任感更是“爆表”。他在当皇帝前,跟随周世宗柴荣在征讨南唐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率军驻扎在江苏六合县。他的父亲赵弘殷刚和敌军结束了一场殊死搏斗,人困马乏,急需休整,可是当父亲领兵来到儿子的驻地前,这个儿子却不放他进城,任凭自己的老父亲在城外野地里露宿,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被放进城里。一向重情重义的赵匡胤此时为何这般铁石心肠?君命虽是一重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岗位职责的超强责任感。正因为这种责任感,老父亲赵弘殷不仅没有责怪赵匡胤,反而认为,这个儿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说到向赵匡胤学习怎样当好值日生时,江南提学在《大宋真天子》的序言中列举了好几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学习赵匡胤“认真负责的精神”。

3.以大度的胸怀和宽仁的品格对待周围的人

中国古代有一句知名度很高的格言,叫“伴君如伴虎”。为什么君王如猛虎?因为君王们大多易于猜忌、多疑、心胸狭窄、喜怒无常。常伴君王左右,在享受恩宠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不知何时会突然降临的危险。其实,何止是君王身边的人,就是那些远在民间的普通乡民,和君王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有时也会因君王的狭隘和猜忌而大祸临头。

赵匡胤的真正“前任”、被后人也称为是明君的周世宗柴荣,就因为无端的猜忌,见到长着大耳朵的人就杀。当时很多人,就是因为耳朵长得大了一些,就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冤鬼。当时读到这一段,我竟不自觉地用手摸了摸自己从小就被亲戚们夸奖的那对大耳垂。在他们眼里,长大耳垂的人一定是有福的人。可是,如果我不小心穿越到了周世宗的朝代,这对耳垂就不仅不能给我带来福气,反而要招致晦气了。可见,君王的一个“动作”会有多大力量,不仅能影响当世很多人的命运,竟然还能穿越时空,让一个一千多年以后的年轻人心跳加快了一阵。

在一群歪瓜裂枣的丑女当中,如果有一个长得正常点的,那都会被人认为是美女了。同理,在一堆猜忌多疑、狭隘阴险的帝王们中间,如果还有几个没丢掉人道主义精神,还具有一定的雅量,富有一定的宽仁品格,那一定是十分可贵的。在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君王里,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其中比较耀眼的一位。

赵匡胤在年轻时,有一阵子漂泊不定,漫无边际地行走在天地之间。后来有幸投靠了父亲的老朋友、后汉随州刺史董宗本。因为赵匡胤自小富有领袖才能和人格魅力,很快便吸引了一大批人围绕在他的周围。这便引起了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的不满和嫉妒。他就时常给赵匡胤找茬,闲着没事就拿话磕打赵匡胤。人活一张脸。实在受不了了,赵匡胤只好离开了随州。后来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召见董遵诲。按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想法,这下董遵诲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可是,当董遵诲在赵匡胤面前为当年的行为羞愧恐惧时,赵匡胤却微微笑了笑说:“卿有本领,为我守西疆。”还给了董遵诲一个官职。最后,董遵诲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干得很好。对于这件事,江南提学的点评特别到位,他说:“因为某个人损害或者招惹了你,你就由此认定这个人一无是处,怀着这种心理,带着这种偏见,你就看不清人,也看不懂事儿。如果不努力克服自己的这种心态,不管是谁,要是能做成大事,那就怪了。”

从历史来看,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伴随着大量的杀戮与残忍,不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发扬光大”?可是,陈桥兵变、后周向大宋“转型”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却异乎寻常的和平,只不过杀了几个盗贼而已。“市不改肆”,并没有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此,江南提学高兴地在书中说:“昨天还是后周东京的汴梁,今天已经是大宋的国都。喧闹而有序,繁荣又祥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之所以出现这种景象,主要缘于赵匡胤的仁德。他在陈桥驿时就向大军下了命令:“不能惊扰皇宫;不得侵犯朝中大臣;不得乘机抢掠府库;不得骚扰京城百姓!”不同于他人对前朝皇室血脉暂尽杀绝的做法,赵匡胤对待后周柴氏子孙非常仁厚。在他即位之初,就给柴氏发了铁券。直到宋朝灭亡,姓柴的一直都在享受大宋朝廷免杀之类超等优惠的待遇。

再比如“杯酒释兵权”。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功臣都没有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催命运。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坐上江上不久,就迅速把屠刀举向了和自己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开始大肆诛杀功臣。赵匡胤走上皇帝的宝座之后,也出现了对政权稳固性的担忧。害怕自己的属下也来一场什么桥兵变,恐惧自己的哪一位好兄弟也会被士兵们黄袍加身。怎么办?一个字“杀”吗?仁德的赵匡胤下不了手,他也没有这个想法。左右为难,最终想到了这个“杯酒释兵权”的方法。结局是:兄弟们放弃兵权,带上金银美女,到各地享受生活去了。另外,赵匡胤还和这些兄弟们进行儿女通婚,减少了猜忌,增进了情感。

对于朝中的那些文官们,赵匡胤“定制”了一个“誓碑”,不准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至于那些被他打败的各国国君,赵匡胤也表现的非常仁慈和大度,对于很多人不仅没有杀,还给他们官职,给他们建造房屋院落,让他们住在京城。比如那位写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大才子李煜不就在东京汴梁生活了下来吗?“可惜后来的人们,谁也没有再像太祖爷那样,仁爱地对待被征服的‘敌人’。”江南提学在书中感慨。

对待活人仁德,对待死人赵匡胤依然仁德。当他在位时,鉴于历代君王的坟墓被盗伐的情况严重,他便下令,给周文王、周成王等二十七位古代君王再造陵墓,重新安葬。朝廷给这二十七位并非本朝的帝王,每人各做一套皇帝衣服,还配备一套日常换穿的生活服饰。同时选用优良木材,给每位帝王各做内外两重的棺材一副,重新以礼安葬。并且强调,这些帝王陵墓所在州、县,都得按照对待帝王的礼仪规格,年年按时祭祀。赵匡胤为什么这么做?是为讨那些死去千百年的帝王们的欢心?不可能。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口碑?没必要。那就只有一个原因,赵匡胤有一颗善心,一颗同情和关爱天下生灵的真正的善心。

这也难怪江南提学要在书中赞叹:“宋太祖在浑浊的五代氛围中浸泡了那么久,竟然没有丢掉这颗善良的本心,主要还是人家有这份自觉,人家想要保住这个善根。”

4. 热爱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是人都有爱好,皇帝是人,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大家的喜好却各不相同,有的好大喜功,有的迷恋女色,有的钟情书画,有的爱写诗词,有的还爱做点木匠活。宋太祖赵匡胤的爱好,据说除了爱喝点小酒外,就是喜欢读书了。别以为人家这个“高大上”的爱好是后来装出来的,人家其实自小就喜欢读书的。

江南提学在《大宋真天子》中说:“宋太祖自己喜欢读书,平居无事,手不释卷。晚上失眠,也总是手持一卷。”看!人家这叫真爱读书。换作是我们,晚上睡不着手里拿着的大多不是书,而是手机。即使睡着了,可能还是手不释机。

赵匡胤爱读书,但自小读书,不求甚解,知其大意而已。后来看到各种军阀你争我抢,你打我杀,感觉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就是缘于他们的无知。于是渐渐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

爱读书的人,也一定爱收集书、爱买书。后周显德年间,赵匡胤追随周世宗进攻南唐,在淮南地区得到了很多史书。于是就装了一大车运回京城。路上被人告发,说是赵匡胤私自收受贿赂,还抢劫了一大车财物。周世宗赶紧派人查,结果查到的只是书而已。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投射心理”,那些爱财贪色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见人站在窗口眺望,就以为是偷窥美女;见人拉了一车物品回家,就断定是财宝。何其可笑也!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读书愈加勤奋,收集图书也愈加积极。据说,宋军攻下一个城池,一定是要搜集整理那里的图书的。例如江南国刚一覆灭,赵匡胤就委派官员火速赶往江南,把李煜宫中所藏图书尽快送到大宋朝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江南提学说:“由于宋太祖的提倡,大宋朝满朝文武官员都开始找书读,大臣如此,小民效法,东京汴梁城里,悄然兴起一股读书的热潮,仿佛世界读书日来临了一般。也只几个月的光景,光是汴梁城的市场里,卖书的店铺就增加了三四倍,不知不觉间,迎街的面上和街道的转角处,也悄然‘闪出’了很多卖书的地摊。书店里和书摊旁,总是有很多人转来转去,买书的,看书的,商量印数和进书的,络绎不绝。”大宋朝真的刮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读书之风。后来在宋太宗、宋真宗等的继续倡导之下,大宋朝的读书氛围更加浓烈。

赵匡胤在倡导读书的同时,也定下了让读书人来管理国家的政策。另外,他还通过“禁绝公荐”、设置复试、开设别头试等方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让天下所有读书人,不分家庭、门第,都有了一条相对公平的进阶道路。从倡导读书到科举考试,到“用读书人管理国家”,再到“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最后再到读书学习。整个大宋时代成为“中国人在普遍的意义上,最看重读书的时代。”

由此可见,替历史当班的皇帝要成为优秀值日生,的确不容易。其实,赵匡胤之所能成为众多值日生中的佼佼者,除了上述那些把握天命、承担责任、宽仁大度、尊重知识等因素外,还有他节俭朴素、平衡儒释道、不沉迷女色等原因。关于这些,在《大宋真天子》中都有详尽精彩的故事可以品读。

值得一提的是,《大宋真天子》虽然是一本“严格遵循历史事实”书写的历史作品,但由于作者能将深厚严谨的历史知识和风趣出彩的文学笔法进行巧妙地融合,使得本书的可读性极强。专业、深奥的历史事件“遇上”调皮的歇后语、形象的俗语,以及穿越时空的现代网络语言,让这本书散发出了一种迷人的、使人爱不释手的魅力。

如果非要用几句话来概况自己阅读《大宋真天子》的整体感受,那么我想说的就是:真实而传奇,认真而诙谐,热情而理性,通俗而深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1008793.html

上一篇:士大夫精神:一种重塑当代人心灵世界的力量
下一篇:釜山行:拷问人性善恶,饱含生命隐喻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