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中心与边缘

已有 6972 次阅读 2008-4-17 13:58 |个人分类:宁静志远|关键词:学者| 生活, 感悟

余孟孟: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赵汀阳却说,他对改造世界没有兴趣,他想做的只是改造世界观。而我既不是什么大思想家也并非什么小哲学家,所以,我甘于平庸,没那么有志气与魄力的豪言壮语。我对改变世界和改变世界观统统没有兴趣,只是对理论感兴趣而已。因此,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现实世界的边缘人,理论世界的贡献者”。
       心理学家发现,焦点与背景的分别缘于人的注意和兴趣偏向的不同,此人认作焦点的事物,在彼者看来,可能却成了背景。其实,中心与边缘的差别也有此类相似缘由。中心之为中心,是把他者视为边缘的中心;边缘之为边缘,是把他者视为中心的边缘。中心是事物中的强势力量,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大声说话的权柄;而边缘是事物中的弱势力量,不处主流地位,只能小声交流或沉默静观。然而,中心与边缘却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互不沟通。其实,更多的时候,它们处于动态流动之中,乃至彼此易地而处。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边缘一定会走向中心,有时边缘就是边缘,即使大部的边缘都走向了中心,有些也仍会重新滑向边缘。在这种意义上,真正的学术永远处在生活的边缘,或静观或批判,却始终与热闹的现实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此之谓“学术之寂寞”。然而,这种寂寞有时只是一些世俗中人的偏见,在学者的眼里,狂欢可能是一群人的寂寞,而寂寞却是一个人的狂欢。
       做现实世界的边缘人,并不意味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经济上的穷人,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份子,成为别人同情的对象和施善的门户。恰恰相反,这样的边缘人是不“为稻梁谋”发愁的人,是不为俗事牢骚所扰的人,是超脱政治恩怨之外的人,是对社会现实保持清醒头脑绝不意气用事乱发牢骚的人。因为清楚社会复杂的正常,因为明白社会杂乱的真相,也因为自知对这个现实世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边缘人选择做另一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世界有知识的博大,有理论的美妙,也有思想的历险。在这样的边缘人看来,始终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并不注定是知识分子的社会道义与责任,而仅仅是一种情怀,一种天下情怀。既然是情怀,就可做可不做,绝没有道义上的谴责与悔恨。相反,那些自称要做社会良心的人却未免显得有几分媚俗。
       做理论世界的贡献者,其实,有的不仅仅是理论意义,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三种划分,即三个世界的思想: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知识世界。人生于物质世界,长于心理世界,成于知识世界。知识世界若从世界退场,人便与动物无异。人类的进步实质上是知识世界的进步。个体的发展,实质上也是知识教化的过程。知识世界影响人的心理世界从而影响物质世界,进而又影响了知识世界。可见,人注定无法逃脱居于知识世界的命运。那么,知识世界的改变和转型必定会影响生存于其中的人的心理与行动。所以,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对理论世界的贡献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贡献,不同的是,边缘与中心的分野,而正是这种分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理想再次成为现实。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21981.html

上一篇:最浪漫的事
下一篇:教育学的情结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