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田永刚:像史今那样做班主任

已有 4729 次阅读 2009-5-3 09:56 |个人分类:好文摘选|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育

余孟孟 推荐

早就听说过这部叫做《士兵突击》的电视剧,一直未能抽出时间看一遍。终于利用寒假短短的休息时段,熬夜看完了这部作品。当看完最后一集,关掉电脑后,记忆中最深刻的影像,不是那个傻傻的“徐木木”,而是他的班长——史今。想起电视中史今的言行举止,不由自主的就联系到自己的职业——如果史今是一名教师,他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为什么呢?

首先,史今有爱心,他关爱他的每一个士兵,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那极其优秀的伍六一,还是这个傻傻的徐三多,他总是以最大的爱心去关注他们。徐三多在新兵连时,听说成绩不好的并会被派去喂猪,找史今打问,那一刻史今象一位兄长一样给徐三多讲道理,安慰他,给他宽心。几句不多的言语,流露出的是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真情。爱心不正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所受要具备的条件么?

其次史今有责任感,可以说是“一诺千金”。他之所以对徐三多如此用心,除了自己有过和他类似的经历外,只是因为他曾经对徐三多的父亲承诺过“一年,一年,一年的时间……我把你儿子带成一个堂堂正正的兵!”为了这句承诺,他求过人,挨过训,流过汗,受过伤,伤透了脑,操碎了心,终于,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将徐三多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兵、优秀的兵,一个“兵王”。而我们这些中学中辛勤努力的班主任们,不也正是凭着自己内心对自己的一份承诺,对学生的一份承诺,对家长的一份承诺,对社会的一份承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的付出自己的爱心、自己的汗水,自己的青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一个勇于承担重担的班主任。

第三,史今有一双慧眼。正是他的这双慧眼,发现了许三多,成就了许三多。在刚入伍时,许三多可以说是一个最笨的兵,连长讨厌,伍六一反感,战友取笑。只有史今,孜孜不倦的进行教育,耐心的进行辅导,及时发现许三多点点滴滴的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最终,使许三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作腹部绕杠333个,打破了伍六一保持多年的记录,证实了自己的能力,也使得连长逐步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可以说,许三多正是由此开始了他的成功之路,而这一切,是与史今的慧眼识人与耐心教导密不可分的。反观我们这些中学班主任,我们所带的每个班中,都不乏许三多那样的“笨”学生,对他们,我们是否应该多份耐心,同时要多一双慧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人性中的真、善、美。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双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之眼,更应该有一双从平庸中发现美的慧眼。

第四,史今有丰富灵活的管理技巧。对于许三多的教育,他可以说采用了多种方法综合实行,有关爱,有鼓励,由具体的指导,有推心置腹的谈话,也有严厉的批评,有“遣将不如激将”是的激励。记得砸战车履带伤手那一幕,面对懦弱的许三多,史今真的愤怒了,高声的斥责,说出自己面临的困境,说出自己付出的心血,更是以“我看透你了,还是那三个字:龟儿子!……别再让你爸叫你龟儿子!”激起了许三多心中从未有过的勇气和信心,许三多成功了。而我们这些班主任,面对着班级中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学生,不正是需要这样多样的教学艺术与方法么?不正时要运用我们的智慧,针对不同的学生不断地调整方法来推动他们的前进么?可以说,史今在这部戏中,真正的交给了我们许多班主任工作的技巧与方法。

第五,史今不计名利得失。作为一名老兵,他干了七年班长,在他手下带出过无数优秀的士兵,这些士兵,有的已经成了连长、营长,而他,仍是一个班长,不计个人名利的得失,只是凭着自己内心的责任感在坚持着、努力着,做着一名士兵应该做的一切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干着最平凡的事。而我们这些中学班主任们,不正是这样么?我们的学生,有的考上了硕士、博士;有的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豪,有的成为部门的领导,而我们,依然坚守则自己的三尺讲台,安于自己平静的生活,默默地像一支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奉献着自己的爱,直至白发爬上额头,生命随风而逝。我们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我们有满天下的桃李。正如史今,当他离开部队那一刻,来到军营为他送行的那几十位士兵,即是他最大的财富。

作为一名中学的班主任,我被史今感动着,也钦佩史今所付出的爱心、智慧、和努力,更羡慕史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然而,我也深信,如果我们能够像电视剧中史今那样用心、用爱、用真情、用智慧去做好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我们会取得更加丰厚的成果。

 

  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11期《班主任》杂志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229575.html

上一篇:人间闲话(2)
下一篇:透出生命活力的酒泉中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