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网络空间做伏枥老马,志在千里育识途小驹!

博文

为什么与初创企业难于合作成功 精选

已有 10449 次阅读 2021-1-5 15:39 |个人分类:科海拾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2014年起,实验室就开始频繁地与初创企业接触。特别是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兴起,企业主动与高校寻求合作的,多得数不过来。只要你愿意花时间,甚至每周都可以接待一次以上企业老板的来访。围着桌子,讨论交流技术,听老板们畅想美好未来,场面很是热闹,每次的交流无不让人心跳。

但是,我想说的是,高校实验室与初创民营企业很难合作成功。除了极少数公司有成功的实际合作外,其他基本上都是无疾而终。

校企合作本来就是双赢的一件事情,但事实就是这样残酷。那么,这个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呢?

首先,企业要的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核心技术本身,更不会看重高校所谓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对于企业,甚至希望你的成果不加以改进,就能直接解决企业当下的问题,直接快速地转化为产品,走入市场赚钱。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实验室的现有技术不一定能做得到。高校实验室与企业所面临的任务是有本质区别的。高校老师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少研究是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与直接出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就拿做图像处理、机器视觉研究来说吧,算法本身看似无所不能,但如果不加以定制,开发的裸算法却不一定直接排上用场。但对于未来从事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却是十分有用的。

其次,初创企业一般不拥有核心技术,也缺乏雄厚的研发团队和经济实力,最多拥有少量的低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如果愿意与高校实验室合作,支持的也仅仅是成本可控的很有限的经费额度,也就是直接转化为产品的市场价格。这个经费,就没办法支撑高校实验室去临时组织队伍快速研发出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技术。毕竟,高校实验室,还要跟踪技术前沿,还要出学术成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企业要与高校合作,应抱着长远发展的眼光。从效益的角度试想想,公司养一个工程师,每年得花多少钱。与高校实验室合作,支持的那点点经费,可能一年还养活不了2个工程师,而实验室为了转化,可能要投入至少5个甚至更多的老师和研究生。

经历了这么多年,如今还是源源不断接到一些创业者寻求合作的电话、短信、微信和邮件等。不少是同学、朋友,甚至是学院官方推荐的。希望来校当面交流,给我们发来数据先让测试,先写论证报告等。其实,有行业内的企业知道咱们实验室在做什么,这是件好事。但作为高校实验室,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上课,带学生,完成手头在研的科研课题等,时间上确实也是耽误不起。曾经的曾经,为了与某公司联合开发机器视觉算法,投入了1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留下的是一地鸡毛。也还记得,另一个公司技术员深夜问我要技术方案,说第二天要上交单位领导审批,还要求完成具备基本功能的DEMO。这些我都照做了,结果没多久,他说他离开那家公司了,合作就这样黄了。

最后,我不得不想了一招,凡是要来实验室谈合作的,先给咨询费。哈哈,这招还挺管用的,立马挂断电话闪人。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和校企合作,本身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实验室与中船重工某所坚持合作10余年,与航天科工下属研究所、中石油等国字号企业也有长期合作,均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效。但与初创企业的合作,还迟迟无法推进。

校企合作,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校企彼此定位明确,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才可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申明一下,本文丝毫没有贬低初创企业的意思,也十分理解初创企业的苦衷和艰辛。我想表达的是,高校实验室也有苦衷,我们期待是有一定诚意和长远规划的合作,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也不是不愿意跟您玩,实在是玩不起。

end.jpg

my2dcode.png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相关博文:

[1]校企联合共建“探测与成像”虚拟仿真实验室

[2]实验室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5437-1265816.html

上一篇:读研的时间尺度
下一篇:也谈工科专业类教师的课程思政

23 张忆文 贾玉玺 曾杰 李曙 黄永义 王安良 王从彦 左小超 雒运强 张红光 雷宏江 周忠浩 江克柱 肖林 武夷山 肖慈珣 刘庆彬 吴志民 郭景涛 叶建军 李陶 李毅伟 陆仲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