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别出心裁谈基因——《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 精选

已有 5441 次阅读 2021-11-12 16:48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约在春天,朋友圈有人推荐最新出版的译作《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还有不少国内相关领域大咖的推荐,看书名、目录、内容简介正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马上下单网购了一本。


按照我看书的习惯,拿到书的第一件事是把序言、前言、后记、作者介绍,导论等认真看一遍,这些都是有关书的写作背景和精髓。

 

译作出版于今年2月,3月重印。看来颇受市场欢迎。作为在出版行业混了二十几年的小编,除了关注书的科学内容,对书的市场反应也会不自觉关注。

 

为什么这本书会受欢迎?它在哪些方面吸引了我?

 

作者马特.里德利,英国贵族,动物学博士,做过杂志出版、科学编辑、记者、专栏作家,后因家族影响,进入金融行业。阅历够复杂,算不上一线的科学家,首先是一名涉猎广泛的科学记者和科普作家。

 

国内外不少优秀科普著作都出于这类作者之手,甚至支撑起了科学传播的一片天地,一线的科学家传播科学当然重要,但需要时间和表达技巧等等,不多赘述。善于利用已有的资料,把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融入科学传播,这样的科普作家也许不算多。

《基因组》原版出版于1999年,至今已经过去了20多年,文后按章节按染色体话题列出的大量参考文献,都源于1999年前出版发表的。那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尚未完成,按照作者掌握的数据,人类已经定位了大约8000个基因(只是定位!)。

 

就这本书的内容来讲,并不算一部关于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著作,很多内容显得过时。但它的巧妙构思,包括书名,以讲故事的方式揭秘人类自身生命奥秘的表现手法,想必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

对,讲故事!接地气的选材和写作手法,无疑更能引发人们阅读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讲故事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提供证据,留下疑问。我以为好的科普读物应该是这个路子。

回想20多年前那个世纪之交,正是人类基因组破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2000年,公布人类基因草图绘就,2003年公布完成的序列图覆盖人类基因组所含区域的99%,2004年,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公布。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跨世纪工程的完成,也带动了一大泼基因热、基因工程科普热、出版热。同为动物学博士出身的里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比《基因组》早一年出版,曾轰动一时,尽管其中的观点颇具争议,但其别出心裁的大胆表现和思考,无疑给读者带来了新奇感。

 

人类基因组中记录着人类演化的历史,《基因组》一书作者把它比喻成人类自传,一部基因演化角度上形成的人类自传,自传看起来有很大的吸引力。人类不是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基因问题吗,何况基因之中有故事。

尽管是在20多年前,基因水平上的生命研究还是取得了不少值得书写的成就。作者搜集已有的资料,按照23对染色体的排列(染色体从大到小)顺序,编写了23章有关基因的故事集,给出了每对染色体上相对比较确定的与疾病和我们的生命现象相关的基因,每个基因成为一个故事。透过这些基因故事可反映生命、物种、历史、命运、环境、本能、疾病、压力、个性、政治、优生等等鲜明的主题。


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有些内容记忆犹新,因为它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关于基因、基因的开关。喝牛奶和乳糖酶的例子,我自己其实也是属于乳糖不耐受的,缺乏乳糖酶,喝了牛奶肠胃就不舒服。人出生时消化系统就开启了乳糖酶这个基因,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如此。但婴儿期过后,这个基因就关闭了,因为我们不再依赖喝奶补充能量,开着它属于浪费,可谁曾想有朝一日人会跟牛争奶喝呢?婴儿有乳糖酶,喝牛奶没事,对于成人,没有乳糖酶,奶制品就不好消化。当然,可以请细菌帮忙,改喝酸奶或者吃奶酪。也可以通过每次摄入少量奶制品缓解。

 

基因有开关,一生中体细胞的基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基因组和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回想自己走过的大半生,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有些病症不治而愈或者减轻,比如过敏性鼻炎问题,有些症状会在哪一天莫名出现,这些都伴随着基因及其所处复杂环境的变化,“我们所处的人体不过是DNA/RNA编程的复杂生态系统而已”。

 

现在比较公认的遗传病的定义,不仅仅包含那些通过生育传递给下一代的疾病,也包括一切因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的疾病,典型的如肿瘤,绝大部分疾病都与遗传因素即基因有关。

尽管人类基因组的破译为人类认识自己、战胜疾病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但直到目前,人类对这部鸿篇巨著真正读懂的成分并不多。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中包含大约2万到2.5万个基因,其中多数功能并未搞清,基因和基因之间、基因和内外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是给人类不断提出挑战,精准治疗靶向药物的开发也不是那么一番风顺。

科学需要不断质疑,需要证伪,书中有一个章节我很欣赏,作者连续列出了七个不得而知,是关于䏓病毒(蛋白)的,人类正是承认自身的无知,不断提出不得而知的问题,才有探索真相的不竭动力。

尽管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显得很无知,随着对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创新,事实上已经在通过干预基因,改变自身的历史了,比如优生优育,等等。很多基因研究涉及科学之外的东西,书中都有表现。科学从不单纯。

不知不觉又写多了,下一篇我想介绍一部尽管可能不会那么畅销,但内容很精彩的科学著作——英国神经学家约瑟夫.杰贝利创作的《追寻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8991-1312141.html

上一篇:独本菊的魅力
下一篇:一部关于疾病的传记:读《追寻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

14 杨正瓴 郑永军 周忠浩 宁利中 黄永义 杨洋 赫荣乔 梁洪泽 武夷山 李学宽 曾杰 冯大诚 王磊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