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对初为父母的年青科学家想说的话 精选

已有 7205 次阅读 2020-12-14 13:09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对初为父母的年青科学家想说的话

王永晖


今天碰见老同学,一起喝咖啡聊天。他生育孩子比我还晚,很认同我的一些教法和理念,觉得自己在孩子小时候,没太关注(数学)教育,还是个遗憾。


虽然他女儿现在也才小学二年级。但是,在6岁之前学习,跟6岁之后学习,还是有很大不同,前者更类似于用潜意识在学习,效果还是有很大不同,也就是常言的童子功。


这也是身为家长所经常能发现的,事后后悔又来不及了,一代代家长就这么过来了。


我的老同学,挺惊叹我们微信群里的超级家长,也有工作,也有杂事,但是还能投入那么多精力在孩子身上,真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导致我回家后,想起写这篇文章。年青科学家,因为都是动脑子的高级别工作,所以回到家后,都会比较累,如果不累的话,就会继续想问题,导致没时间、没精力把小宝宝多教育一下。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在0和1之间做选择题,在0和1之间,仍然有充裕的空间去选择。年轻科学家,因为视野高,底子好,即使每天花的时间不多,只要坚持,而这也是有成就科学家的个性之一,那么数年下来,必有收获。


高智识家长在亲子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小技巧:每天15分钟,贵在坚持


这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了。当然,我们不见得要做得这么成功,这么完美,只要做了,其实孩子将来就会有相当大的基础。


譬如我的老同学也在大学教书,而且是顶级名校。他说,他们的本科生乃至博士生,好些不能够把数学讲清楚,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得重头练起,虽然他们的学校牌子很响了。我就接茬说,那还不如我们小教室的孩子们呢。


所以,在培养学二代方面,我们有优势。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青科学家,越来越有见识,超越前辈。


其实,主动从小教,会有很多好处。我以前文章就提到过,另外,真实所见,国内有些知名数学家,一样在带孩子做作业,但是,他们是被动式的,不是从小主动教,现在被动式带孩子做作业,总是有很多遗憾。。。


与其在孩子中学之后,被动式带孩子做作业,不如从小就主动教。


至于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的问题。估计也是年青数学家的一个头疼的地方,因为身为科学家,不一定懂得这些,相当于是又一门学问。


但是,也别把它想复杂了,只要有方向感,知道方向,再配合上小方法,一天一天应付下去,路也就是走出来了,不见得比单纯的家庭杂事更辛苦,(只要坚持下去)反而可以作为一种挡箭牌。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 整理版   博文版

高智商/高智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候的心理学门槛

家长的德性


至于教什么的问题,小学教材是值得参考的,但是,在教法上,小学教材其实提供的参考也并不那么多,尤其是涉及到数学品味时。

我们创研的数学教学方法和资源:从幼小数觉训练到初中代数训练

欢迎大家参考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注意有三个主线:数觉训练是注重智能性与数学日常练习相结合;证明训练是注重探索性与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相结合,另外,家长和孩子的手工活动,家长的一点儿小创意,会诱导出孩子的创造性。


我们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会把家长的优点和缺点,放大上百倍。这个还真不是比喻词。所以,家长不管学识高低,只要有点儿创造性,在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我们相信,孩子长大后会把那点儿创造性,放大上百倍,可不是么。


所以,家长不管自己有没有学识,其实尽可以大胆在孩子面前,做一些大人觉得是很简单级别的创造性活动。


年青科学家,因为用脑子比较累,所以大多数估计不愿意再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所以,科学家的孩子,也未见得就学习比别人好。与其将来被动地花更多的时间在补孩子成绩上,不如提早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吸收前辈家长们的优秀经验,也就每天15分钟而已,别把它当作负担。


实际上,孩子们的表现,会给我们惊喜。因为我们是科学家,所以我们更容易发现出孩子在学业进步上的闪光点,譬如,小教室有个孩子,小学三年级,在探索式研究分数加法时,自己发现了最小公倍数的辗转相除法。在探索分数变成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列表计算100以内的例子时,表中罗列的数,全都是素数,因为他觉得只要把这些素数搞清楚就可以了,所以,相当于他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自己发现了素数这个概念。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想的那么高,凡事心态放平,但每天平凡的进步,必然带来将来的不平凡,还是会有一点儿不平凡的,要么是班级水平的,要么是年级水平的,要么是更高级别的。


现在虽然奥数热潮很高,其实真正学奥数的人,我们知道是非常少的。真正的奥数,学的人很少,也就是目标于考北大清华的学生,学得多一些而已。就我了解,像北航这样级别的学校,其中的重点班上,学过奥数到普通程度的学生,其实也都很少。


所以,凡事不是在0和1之间选择,而是存在很多中间状态,能做一点儿是一点儿,必有收获,节省总的,整体的时间,未来更少一些烦心事。


当然,家庭队友的支持也很重要。这是另外一番话了,身为科学家,即使是国内知名科学家,老婆不相信他的学识认识的,也是大有人在,徒唤奈何,时机过去了,再想补其实就差了一个台阶了,所以,有时候相信自己的学识,敢于担责,其实也是重要的!



这是我们的豆瓣小组,里面有志愿者家长帮我主持的微信群的群主微信号

https://www.douban.com/group/665504/

数觉训练的亲子实践,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143-1262403.html

上一篇:来自基层的反馈:姜伯驹院士的教育方案很不可行
下一篇:PBL只是高中教学更大框架下的一个局部方法

6 王茂清 张茂通 李得建 黄永义 杨顺楷 何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