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uidcloudy 花香莫若书香远,厨味无如世味高

博文

一个亲戚的离去 精选

已有 5170 次阅读 2010-8-11 09:46 |个人分类:感悟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个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时死亡。也许跟这两个数字颇不平凡的来历有关,这是孔子孟子去世的年龄,我国古代推崇孔孟之道,尊他们为圣人,那么圣人死亡的年龄看来就是很不吉利的。我不是在推崇什么迷信,也知道这句俗语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我却见过不少老人迈不过这两个坎,人过古稀,“七十三”与“八十四”这两个数字犹如魔影,总在垂幕之年的老人眼前晃来晃去。我外祖父就是八十四岁去世的,最近我听母亲说,我的五姨婆也在这个岁数去世了。

五姨婆是我祖母的妹妹,一直生活在武汉,直到她最近离世。外太公家在旧社会颇为显赫,几个孩子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包括我的祖母和五姨婆。解放后,他们各奔前程,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所以五姨婆就到了武汉,还有一个舅公到了成都,我祖母和大舅公就留在广州。五姨婆就在武汉结了婚,丈公也不是本地人,虽然他们在武汉这个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但是似乎他们还是没在那里扎根——没有亲戚,朋友也比较少,只有单位的几个老同事,但也一个一个的轮流离开人世了。我只见过五姨婆一次,那是08年的时候我在武汉开会,顺路去武昌看望了她。那时候我只想起贺知章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她已经离家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她见到我还是极力艰难的说着记忆中的几句粤语,询问着祖母的近况。她给我讲了许多往事——她怎么来到武汉,当年我家怎么受到批判,还有她跟祖母上学时的一些趣事,我虽然不知道这些事情,也没打算插嘴,我也算是一个合格的听众,就让老人家讲个够。多年前,她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儿子也离开人世了,女儿嫁到成都,现在就只有她一个守着这个无根的城市。她原来是干部,吃穿是不愁,有国家养着,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很少人来访,见到我也格外高兴,说我长得很像她的姐姐。这就是我对她的印象——一个和蔼、念旧、思乡、孤独的老人家。

听母亲说,09年春五姨婆曾经到我家,只是我在外面没有回去,一个八十多岁老人出这趟远门,不容易啊,可能真是思乡情切,怕这辈子再也不能回来自己的家乡。半个世纪过去了,两个老人见了面也许有些尴尬,那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泪湿春衫袖。老人在我家住了近半个月,每天都跟祖母在房间里聊着什么,有时候一阵笑声,有时候一阵叹息,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半个月后,老人的女儿来接她,老人仍然不肯离去,她很羡慕祖母可以留在熟悉的家乡,可以一家子住在一起。人就是这样的矛盾体,年轻的时候想着到外面闯,就是要看新奇的事物;中年的时候也希望儿女往外面跑,奔向自己的前程;到了老年,人生观似乎有着很大的改变,希望回到熟悉的家乡,见到亲人,希望儿女绕膝,三代同堂。

有时候,我也很同情那些独居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老来剩下自己一个(少年夫妻老来伴,中年丧偶实在凄凉),有时候甚至看到新闻,老人去世多天都没人发现。现在交通发达,年轻人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为了虚荣也好,为了生计也好,然而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多想一下身边的老人,勿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126-351904.html

上一篇:回望那个岁月年代
下一篇:鱼目的故事

16 武夷山 孟津 罗帆 李文蛟 梁建华 张焱 苗元华 姚雅欣 张旭 吴明火 虞左俊 刘广明 洪坤 罗汉江 hao qdily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