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ligoo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ligood

博文

一个留德华的科研感悟 精选

已有 12698 次阅读 2014-6-5 20:29 |个人分类:留学生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科研, 德国, 思考, 实验室, 留学生

距离上一篇博文过了差不多三四个月了,每当想提笔敲下近来的感悟和困扰,总会有一些烦心的事情萦绕心头,没办法静下心来写下一篇文字。中午吃过午饭,趁没事,坐下来好好回首一下自己这一年在德国的科研,生活感受。

昨天给国内的硕士老板写了封邮件,一来跟他汇报一下我这近一年的科研进展,二来为了一些实验上的事情麻烦他帮忙。不由感慨万千,在过去的一年的时光中(去年7月底来德),经历了许许多多留学生所经历挫折,锻炼。来德国还没满一年就搬了两次家了,第一次搬家是因为房子的问题,同时房租高的离谱,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找秘书帮忙,找实验室同事帮忙。在来德不到半年的时候搬到郊区的房子,与在这读硕士的山西小伙A合租,但是我们的卧室都没有门。。。还好两个男生彼此都没有意见,直至住到今年4月份。与房东因生活习惯上的问题,我主动提出搬家,哈哈,也算是不惹事。在国外搬一次家,身心都备受考验,特别对于没有车的学生一族。说到买车这事,当初在国内的时候还YY出国买车开车上学,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例如美国,加拿大,澳洲这样的地广人稀的基础之上,在那些地方没车确实难以生存,但是像在欧洲留学的学生大多数不会也不必买车。在这考一个驾照大约3000-4000欧元,一台二手车也就1000-2000欧,何况,作为学生是有学生票的(一年500欧元左右),可以免费乘坐本州公交车和火车,因此,买车的念想就此被搁置。其实在欧洲这边生活还是比较容易适应,出行不论是火车还是拼车都很方便,气候也宜人,一句话总结:好山,好水,好无聊。

说到好无聊,作为一个博士生说出这样话,好像是不是有些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之嫌。可是事实上我自认为还比较aggressive。德国人的科研模式和国内的科研节奏是截然不同的,当你碰到德国的老板,认死理,不懂得变通。正如我的boss,一次,我兴冲冲地跟他老人家发过去一个研究计划。我想:自己合成材料,自己表征,自己写论文,满心期待老板的回复,结果,各位肯定也猜到了,婉拒。老板认为,很有意思的计划,但是我们不能自己合成材料,我们的职责是做表征,不能坏了规矩,跑去抢材料专业的饭碗。但矛盾就出来了,如果材料系没材料给我,我就没有研究对象,更不可能有文章,以此类推。。。不敢往下想了。然而,这也就不逼得我自己写研究计划满世界找合作伙伴,幸运的是在国内读研的时候认识不少相关专业的教授以及博士,因此,也就开启了我独自思考与合作科研的PhD之旅。或许若干年后,我会感谢这样科研经历给我带来的锻炼机会。也许与US,Canada的同学相比,不会比他们多的文章,Anywhere,认死理德国人也在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去学会如何写proposal,学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学会团队合作。这或许是我核心竞争力也不一定呢。

每天来实验室,第一件事往往是打开电脑,水水科学网,逛逛小木虫。有人说,小木虫是研究生吐槽交流的论坛,科学网是老板们高谈阔论的天地。我基本上赞同这样的说法。通常,研究生们关心的是细节性的问题,老板们谈论的话题不会那么细节,往往是针对一个现象给予总结反思式的提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们写的introduction往往入不了老板们的法眼。当然,混迹科学网已有两年,发现科学网的教授们也会吵嘴,也会有柴米油盐的烦恼,也会在意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也会相互攀比。总而言之,教授们现在讨论和考虑的问题,若干年后,等木虫破茧成蝶的那天,也会是那些教授们所要经历的。这算不算跑题了。。。

In my opinion,现在作为一个旁观者,国内的科研环境可以让一个研究生迅速的成长,但是缺少时间去思考,国内科研的优势在于高效率,快节奏。而在国外的优势在于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逼迫你去思考,不管是科研,还是人生。


附上一张复活节出游照片---五角星,有木有!各位看官轻拍!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162-800752.html

上一篇:过年
下一篇:来德国让我感动的一幕-呼吁急救知识的普及

32 武夷山 郑永军 曹聪 王加升 高绪仁 孙启高 张彦斌 孙学军 徐耀 周必成 雷栗 强涛 王智威 郑维尔 李冰 鲍海飞 施安路 唐凌峰 李宇斌 蒋永华 苏光松 刘淼 余党会 马欣然 杨顺楷 易奎 wangqinling htli eastHL2014 guoyanghuawu aban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8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