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上野千鹤子著,邹韵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为了延伸“第二性”的阅读读了这本书,基本上读不懂,对传统哲学和女性问题的双重小白来讲,一直没太搞清楚在讲些什么。书又显得很专业,好像是一个比较狭窄的面,时常会对其他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反驳或者批判。(实在话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甚至妇女主义好像都代表着不同的流派或者女性运动的不同阶段,我估计最初是当女权运动,后来发现女权这词儿进攻性太强了,便改至女性主义了,瞎说。)
全书是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对女性地位与价值开展研究,涉及阶级、生产与再生产、利润、剩余价值,也可以说是以经济学的视角来讨论女性问题,而后又将这个分析的目标集中在家庭这一社会细胞上,所以书名叫做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讨论家庭中的女性地位。
为什么以传统哲学为基础呢,因为生产本身就是来自生产这个生物学名词,哈,开玩笑了。因为生育是一种人的再生产过程,因为家庭劳动是一种无标的的劳动,因为在社会活动中没有体现出女性的家庭劳动。而传统哲学是讨论劳动、剩余价值而后至阶级层面的,因而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使用这种方法论是再恰当不过的。
而家庭里的剥削与被剥削,占有与被占有是以父权家庭为样本出现的,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参与社会劳动而女主内未参与社会活动,所以家庭在这个视角下父权便成了特质因素。
在传统哲学中,劳动是社会的基础,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成就人类,劳动是社会交换的度量等等。但这里的劳动多半是指社会劳动,其中并没有包括家庭劳动。因而家庭劳动成了社会组织之外的一种非社会形式。在经济学中构架中也是国家企业与家庭,很少将个人作为一个单元纳入到体系当中。因而讨论家庭中女性地位所引起的关于劳动、剩余价值以有阶段性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传统哲学中并没有结论。特别的在阶级分析中女性的地位与作用常常是被无视的,但传统理论并不是没有包含这一部分,私有制是传统哲学中抨击的内容,女性是作为私有制中的一个因子,而不是私有制的拥有者。人力资本(字面意思)将人物化成资本了,能创造利润的东西。(或许叫劳动资本?)
此外,传统哲学都是压迫与反压迫,控制与反控制,所以才有了反抗反思,如果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是一面的,也就没有反思与反抗了。解放应该是女性主义(或者女权主义)的主题,在女性主义的观点里,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并且是被压迫与被剥夺的一方,因而需要反抗与抗争。所以用传统哲学讨论女性问题也是顺理成章的。
书中某些观点的一点思索:
生育都可以视为再生产或者说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代孕是不是可以将生育从家庭中剥离出去?子宫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女性占有了子宫。若生殖技术发展了便不需要女性了。女性不需男性可能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可女性仅是生殖吗,但生殖也确实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性恋中没有生育压力是不是就不存在这种类阶级的情况了?
性是女性问题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性是一种物质而不是文化精神,才懂了一点唯物论。现在的家庭还有父权现象吗,在工业革命后的社会中,应该不是普遍现象的吧。哈,无知致使坚定的女权主义。
女权运动为什么在工业革命后觉醒?弗洛依德以阳具为中心,怎么会得到女性运动的结论?而且弗洛依德又将精神卫生这一块强加给了母亲,也就是女性。
书中对第二性的评价:波伏娃认为,什么是女人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女人不是一个固定的现实,而是一个场所,女人身体是一个她不断追求可能性的场所。她的本质是存在主义的蓝图。她并没有否认女人是生物学人类世界的基础,但她认为身体是历史环境联系的一部分,自由必然从这些环境联系中付出一部分代价后才能获得的。成为女人并不一定是生物身份与社会身份对立才能获得,而是关乎女性利用其自由的方式。
所以精神治疗、心理帮助,只能是一个安慰剂疗法,成功了,你起到了作用,未成功,他完全抗拒你。边缘性医疗手段。
为了生产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而生产。资本主义和商业社会应该是一体的,事儿自己明白,但话没有人家说的明白。
计划经济是一种统治性的经济,在此基础上的平等是一种水中月。
三种育儿养老的问题是一种再生产分配问题,三种是社会公共的北欧模式,商业支付的美国模式以及子儿的日本模式。
日本是一种全民的中产阶级社会,(极小的贫富差距?)
不结婚与手机的关系;自我为中心的社会趋势;即时快乐已经冲淡了对浪漫的向往与追求了。
一方面我们为社会没有女性专属的机制而发声,一方面我们又为传统男性为统治地位的领域中女性的胜利而欢呼(比如女性作家的比例,科幻小说以及世界性奖项的女性的比例),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矛盾吗?
国家企业家庭构成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三角,由于日本率先在企业组织内部也就是三角之外动了手脚,也就企业的QC管理,也就是在体系外寻找到了力量,从而使得经济活动得到了提升,这到是一个完全新颖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家庭本是经济活动的一角,那么家庭内部的关系,也就女性的家庭地位(媳妇与女儿)将是经济体系外的一种力量,将会有可能带来经济的活力。
社会化时间的延长,第一次社会化是幼儿园前期,第二次社会化是工作前期。这种延长是不是叛逆期的由来?
书因为日本女作者,做为在男权更加普遍的国家,又是位女性作者,可能体会更深刻一些吧,今天遇到的问题是“你想不想成为女人,你是不是需要女人?”这问题还真得想一想,因为没想过这个问题,心中本无男女,却被他人分了雌雄着了相。
书翻译的还好,只是光秃秃的,没有个前言后语的,因而也就没有作者或者背景介绍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2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