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书中有详尽的(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读“镜子”的历史

已有 1333 次阅读 2023-5-27 21:0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镜子的历史,彭德格拉斯特著,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5

这书基本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镜子的发展史,另一部分是(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因为望远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用在太空探索的镜子,特别是现代常用的反射式望远镜,主要元件就是普通意义下的镜子(英语中也是相同的单词,因而书名和内容都不违和)。全书提到了一点点的眼镜和显微镜,字数很少。

在远古镜子和太阳联系在一起,可能都是因为明亮的光系。而且那时还认为与男女两性相关,所以,当那个求婚的小伙子拿出来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束玫瑰花时,并不出奇。东方镜子也同性有关,在红楼梦里就有风月宝鉴。不过书中说东方历史上有碎镜子死朋友的传说,没听说过。

庄子有“圣人用心若镜,应而不藏”,也有做“至人”讲,道德经里没有见到镜子这个词,书中引用有误,看来在西方对老庄分不太清。

古登堡的印刷术与镜子密切相关,古登堡最初是研究镜子而闻名的,在做字模时估计是利用了镜子做为工具。

镜子对透视法起了极大的作用,丢勒(不是画拾穗者的米勒)和伦勃朗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后者,画了很多的自画像。过去觉得自画像只是一个爱好,或者说不用花钱找模特,现在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可以更简单的画好透视图。

在绘画史上有一种特殊的变形画,这是需要用镜子来观看或者特殊角度观看的,特别的有一种需要用柱面反射镜(类似杯子)画的变形画,需要在画的中心放一个柱面镜。因为直接看画看不出来什么,因而常常用来画那种图。书中介绍我国在明朝万历年间(1600年)有一幅这样需要柱面镜的变形画,但网上没有搜到。

玻璃的起源:从公元一世纪开始流传一个传说,说一艘商船曾停泊河边,商人们都来到海边准备埋锅造饭。岸边没有石头支撑炉灶,所以他们就从船上搬下来一块块的碳酸钠来代替。当这碳酸钠块变热并与沙滩上的沙子熔在一起时,就出现了一条条前所未见的流动的透明液体。这就是玻璃的来源。这个故事听起来貌似可信,但条件是必须要加热到高的温度,灶火肯定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

最初的镜子都是意大利生产的,法国用了商业间谍的手段(挖人)将技术带回到英国,从而有了凡尔塞宫的镜子长廊,当时在旅游时确实还拍了一些照片,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其特色,只是以为普通的一种装饰习惯,只拍了那种长廊的效果,没文化真的看不出来精彩。

在过去,做镜子的人因为水银中毒,所以经常有病,书中说像做帽子的工匠一样,为什么做帽子会有这样,一查还真是:十九世纪时,一种职业病时常出现于英国的制帽匠身上,症状包括流口水、掉头发、肌肉抽搐、走路摇晃,说话思考困难、甚至产生幻觉、异常兴奋或情绪不稳等,英文谚语的“mad as a hatter”便是因此而来。现在则认为当时的这类职业病就是水银中毒。在十八、十九世纪,水银常常用于处理帽子的毛皮原料,帽匠们会长时间暴露于汞蒸气中,引发了中枢神经中毒的症状。在还不明白水银毒性的年代里,他们被认为总是疯疯癫癫的。

13世纪晚期,意大利发明了眼镜。

那些知识(包括哲学和科技)的先驱都研究过光学,你能点出的那些大家都玩过光学,包括培根都做出过贡献(那位喜欢论战、性情粗暴的人)。因为都是常识性的东西就不列举了。

笛卡尔是光的粒子说,他认为光就同网球一般,而颜色便是光网球的旋转。多么像量子力学中的自旋,只是量子力学的自旋只有两个变量,而颜色需要网球不同的转速和方向,哈。

希腊的科学思考是经由阿拉伯传至欧洲:希腊科学真正的大发展不在希腊古典时期,而在希腊化时期(原文如此)。有三个杰出的人物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科学成就,他们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欧几里得因为“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因为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托勒密因为“至大论”而彪柄史册。他们是古代世界在几何学、力学和天文学上达到的三座高峰。

在公元元年左右的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世界。他们在政治、管理、法律和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但在科学方面难以为人称道。虽然也出现过象普林尼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者,但罗马人总的来说没有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被他们一点点地丢弃,直至文明的光辉完全熄灭,进入长达五百年的黑暗年代。

在欧洲黑暗年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一世纪),自然科学确实处于沙漠状态,但是同一时期,阿拉伯人却建立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大量翻译了包括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和托勒密“至大论”在内的希腊科学著作。到了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使希腊传统的西方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炼金术(作为化学的先驱)、代数、天文学、光学等方面,阿拉伯人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今天的许多科学术语都来自阿拉伯文,这正是因为近代科学继承了阿拉伯人的科学遗产。

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只持续到了12世纪,而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从盛唐(公元7世纪)到明末(17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构成这一体系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是古代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结晶。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11世纪之后,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希腊的学术;通过翻译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苏。大翻译运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心进行,因为它们离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化文化区最接近。大翻译运动的结果是出现了经院哲学的新气象,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神学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产生了以理性论证为主导的阿奎那的哲学,希腊理性精神遂通过经院哲学传到了近代;此外,还诞生了实验科学的先驱培根。

其中,哈增(965-1040年)是中世纪最杰出的穆斯林物理学家。其光学和科学方法的是他最杰出的贡献之一。他的主要贡献研究了人眼的结构正确解释了人眼为什么能看见物体。他的主要著作有“光学宝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光学一词丢掉了眼睛的涵义,而英文的optics词根是眼睛的意思。)

书中还介绍了魔术、通灵与镜子的关系,绘画与文学作品与镜子的关系,万花筒镜子房以及舞台等娱乐应用,特别是(玻璃)镜子的制作等方面都有很详尽的介绍,而对望远镜的发展历程也不吝笔墨,(包括从书中才知道铍在七十年代就做为光学材料上天了),特别是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人事纠纷都未遗漏,所以全书有33万字,30多页的插图。

“自古知识分子的稳定生活就取决于统治者的心血来潮”。那么现今私人资本如何进入到科学研究领域,比如资金庞大的望远镜行业,从书中可以经常见到私人资本介入望远镜的建造和研究的例子,不清楚那些基金会如何进入基础性研究的,对我们来讲可能是个全新的理念,因为这完全是没有直接可见的回报的。

全书对光学的哲学性讨论不够,其中提了一句弗洛依德在火车上照镜子的故事,不知是什么典。有一些翻译问题,比如将霓译成了副虹;将象差译成了光行差;将自适应光学译成了适应性光学;最离谱的是将各压电陶瓷的电压译成了当地电压。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6855-1389629.html

上一篇:读书202302
下一篇:世纪初一位文学出版编辑的传记:天才的编辑

2 王安良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