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d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ddi

博文

回不去的人生路

已有 7586 次阅读 2013-12-15 19: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前几年毕业季,一位博士向我抱怨就业之艰难,虽说也找了个二本做讲师,但离家远,父母身体又不好,薪水低,压力大,到底是意难平。我劝他想开点,不一定非要搞学术,回家乡小县城谋个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职务,薪水、职称都不会低。他叹道,我也想回,可再也回不去了。听后我也无语。这样的话,不是第一次听人说起,就是我,也曾说过。那是06年,在就业市场屡屡碰壁的我,看到以前单位的招聘广告,条件几乎为我量身定做,原单位虽说不搞学术,但待遇一向非常好,回去也应该没问题,可纠结再三,想着当初离职时的决然,终究还是在心里叹道,回不去了。

也许很多海外或成功的前辈们会觉得,博士怎么了,不过是一份职业而已,全世界博士都难找工作,怎么就中国博士这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让我想起大一的一件往事,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几个同学激动地凑在图书馆电脑前,连线上远在纽约的某个美国学生,聊的大多已经忘了,只记得最后有同学说不喜欢生物专业,大洋彼岸很自然地问道,为什么不换一个?然后我们不知如何作答,仓皇下线。现在,当土博士们为找不到教职而苦恼时,面对同样来自海外的类似疑问,又该如何作答?也许我们也该反问一句,北美的一些中国千老过得那么不如意,为什么不回去呢?

其实如他们一样,我们都很难回去了。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社会只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向上,就能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于是我们坚定信念,跟着先行者的辉煌,悬梁刺股过了高考独木桥,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读了学士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一直以为自己是优秀的,以为苦尽终将甘来,成功就在前方,结果时移势易,忽然社会告诉我们中的很多人,我们错了,我们是失败者!我们要么为了所谓理想而无望地坚持;要么放弃,为了家庭、为了更好地活着,回过头去,和那些我们曾经超越过、曾经羡慕过我们、现在又感到自己幸运的同行者们一起,过着我们曾经不愿、曾经厌倦、曾经麻木、但衣食无忧的人生。这样的颠覆,谁能轻易做到?

这种人生观已经决定了我们很难接受学术之外的选择,社会也很难接受我们有学术之外的选择!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是单一化的。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总是不断用某单一标准为我们定义人生价值,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这样就能获得成功,而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内心真正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从古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与帝王家“,到后来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价值取向在变,但其单一性从未改变。社会赋予我们的这种单一价值取向已深入骨髓,一直以为路只有一条,一直以为自己非常适合这条路,突然间眼前朦胧纱布被揭开,世界已天翻地覆,明知该改变,但心魔已成,如何改变?

更何况,被这种单一价值观所裹挟的不仅是我们,还要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整个社会。博士是什么,甚至仅仅在几年前,大家还都认为,博士当然是不一样的。我们本是家人为之自豪的,对于寒门学子,甚至是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希望。现在突然要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要重头来过,要和隔壁高中毕业的王小二一样去卖猪肉,要和对门的李小明一样去做个政府小职员,因为这会让你们生活过得更好!这样的改变让我们的家人如何能接受呢?更难以接受的还有社会评价,也许当决定重来之时,我们就已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如我当年的公务员生涯中,就常感受到这样的善意:“你都读了博士,怎么来做这个,专业丢了多可惜啊!”这估计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这是对失败者的怜悯吗?我不知道,但真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来承受,尤其是当发现这话出自隔壁部门大专学历的领导——也是父母曾作为反面典型念叨的邻家哥哥之口时。

好吧,即使我们能下定决心,抛弃已经为之努力过的一切,不顾外界怜悯的目光,找回自己,重头开始,可社会能轻易允许我们重头来过吗?网上对土博士失业不以为然的人,常常谈起美国博士就业之艰辛,很多博士改行做了管理、金融、IT、保险,进了产业界或上了医学院。知道吗?这些是多么让中国土博羡慕的出路啊!土博们到哪去找这样的出路?中国产业界根本不需要太多博士,大多数企业做的都是些硕士本科能做的事,为什么要花高薪让博士来做?即使只给和本科一样的薪水,企业也不愿意要土博,在他们看来,一个博士做着本科的工作就是很怪异的事情,说不定哪天就跑了呢。除非是一些国企要博士装门面!当医生,我想是许多生物博士的梦想吧,可惜在我国,除非捡起丢了10年的高中课本,复习一两年后重新参加高考并取得高分,才能进入医学院,并再一次经历10年学习,而且届时可能和现在一样得不到任何回报,谁会做这样的傻事?实际上,由于目前中国的再就业培训体系几乎为零,如果土博们想从专业上改行,很多时候都只有重新高考这一条出路!

此外,我们的社会非常喜欢为勇于挑战自我的再就业群体设定诸如年龄、第一学历等发展障碍。就拿最容易转行的管理来说,博士毕业,身无长物,社会经验大多一片空白,只是痴长了年龄。想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对不起,先做两年基层工作再说,做完回来,看看年龄是否超标,即使侥幸进入,年龄,而不是能力,才永远是晋升的最大障碍。再看看我们熟悉的高校管理职位,现在不少学校都招收博士做辅导员,可往往需要其第一学历是211,这意味着一个非211的土博,不管能力有多强,在高考结束时,他就已经输掉了一切!可怜他还傻傻地往前奔,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弥补年少时的不足。直到路走到头才明白:我们的社会不喜欢跨界者,未来往往取决于青春懵懂时的选择而不是明晰自身后的努力。

这不仅对博士而言,对于整个社会群体都几乎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纠结于高考专业、学校的选择,他们和家长一样都不相信英雄不论出处、行行出状元、努力就能成功的大道理,不如意时宁可退学重新选择,这正是这种现实的映射。就如我曾见过的某个退学三次的孩子,只为获得他想要的那个机会,因为他认为人生只取决于这个机会。所以当十几年后同学聚会之时,看到曾经不起眼的某位成功者,大多数人心里想的往往是:如果我当年作出和他一样的选择——而不是和他一样的努力,也会如此意气风发吧!这也许就是中国梦和美国梦的一个区别吧:美国梦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当前中国现实告诉我们,对于普通人,努力当然重要,但美好生活的获得更取决于人生某一关键时刻的赌博式抉择。我们选择了,一旦失败,便是内忧外困,回不去了!能走出来的都是必然的成功者,十几年后他们也许可以在网上坐而论道回顾自己的成功,令人敬佩。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而已,身心内外种种束缚,不得解脱……

当然,这一切也只是在这个时代变革大潮中,少数触礁者的悲哀罢了。幸运地是,现在的一些孩子们,已逐渐理解人生道路选择的多元化,当他们走上这条路时,就有了“读博有风险选择需小心”的觉悟。他们更注重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而不为某单一价值取向所裹挟,他们更加现实,时刻为迎接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未来做着准备,他们更加理智,学会在能力、生活和理想之间寻找平衡。

而我们的社会,能否再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多一点制度上的变化,为学术路的失败者们提供更多出路。网络中的讨论,能否像纽约时报那篇“美国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的报道一样,更关注于“怎么办”,而不是只是告诉土博们:连美国博士都找不到工作,你们还想咋办!



https://m.sciencenet.cn/blog-486078-749628.html

上一篇:论文买卖——中国学者们又在为谁背黑锅?
下一篇:考研基地的逆向思考

32 李小文 郑小康 肖重发 徐晓 赵美娣 李明阳 贺乐 徐大彬 罗帆 李宇斌 张忆文 戴德昌 陈沐 唐常杰 罗良涛 陆俊茜 张骥 吉宗祥 陈小刚 孟津 赵婧 李毅伟 罗春元 张鹰 wgq3867 liyanhellen wangqinling xqhuang seeker99 happylittlejoe yunmu lily2013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