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hihceng10

博文

博士新生:我要如是读博士

已有 5097 次阅读 2013-12-12 15: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我是一名2013级博士新生,经过硕士阶段的科研工作训练和博士近半年的上课,我认为我要如是读博士。

第一,把握主动,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硕士是科研入门阶段,是初步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具体是什么流程(选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稿,发表等)。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和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还有点中国式“把着手教”的感觉。而博士则是在经过了上述学习和训练之后,更进一步的,更积极主动地去继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就像给我上课的一位老师说的:“我带硕士生比较累,很多事情要从头教起;而带博士则不一样,最基本的科研流程和套路他们都应该了解了,我适当的引导和把关就可以了,更多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博士上了快半年了,培养形式上,我发现除了硕士课程更多以外,博士和硕士差别不大,每天都是在实验室/研究室做自己的研究工作。我个人认为,博士与硕士相比,如果想有质的提高和进步,则需要把握主动,积极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要让自己从硕士阶段更多依附于导师指导的被动思维转变成博士阶段自己为科研主体,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科研问题得自己来解决的主动思维。多观察,遇到问题,多思考,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假以时日,科研能力肯定会有质的飞跃。博士论文的选题,最好和导师的项目结合起来,在项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完成论文。完全脱离项目的话,不仅没有经费的支持,而且导师的科研压力你没有帮忙分担,这于师生关系的相处上可能也是不利的。

除了思维上主动,在行动上更要积极主动。这一点我在施一公老师的博文“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学到了很多。结合自身的故事,这篇博文很具有说服力。

 

第二,适时和别人交流,保持开放的态度。

一个人的视野总是有限的,如果能适时的和别人交流,将获益良多。以我自身为例,硕士阶段,我导师隔一年招一个学生,这就导致我在国科大上课阶段结束以后,刚刚回所,我老师的其他学生就都毕业了。就我一个人,特别的局限,遇到问题,除了和导师交流,基本没有第三个人。现在来到博士课题组,这次师兄师姐的多了几个,通过和他们交流,我发现对我有启发。比如,我硕士阶段的选题历史土地覆被的重建,更多的考虑地形因子;过来博士课题组,和师兄们交流发现,该选题的研究区如果在青藏地区,距离河流远近这个因子可能需要重点考虑,CLUE模型可能也可以尝试。我非常兴奋,目前该工作正在积极进展中。

还有博士半年上课期间,我选的几门课,其中一门讨论课的收获最大。这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讨论课需要大家准备ppt,搜集很多材料,大家课上集中讨论。无形中,逼迫自己去主动学习。这一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自己的知识盲区,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其他老师讲授为主的课,信息量较大,但没有互动,很多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淹没在众多的ppt中了,课后基本很少去翻阅。在加上考核的话,只是从众多思考题中选一个写份作业,我也自然而然选了自己擅长和熟悉的思考题。无形中,课程的质量,对我来说大打折扣。博士新生们,你有这样的情况吗?

此外,在学习与研究期间,在中国或国际上,有不少基金会组织(如NGO)都有资助博士生的小项目,可以适当关注一下。可以选择可能性大的(与你从事的研究主题很相关的)参加申请等。一些会议,学术报告等等,积极主动的参与,都是开阔视野的好机会!

还有2年半的时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加油!




https://m.sciencenet.cn/blog-489011-749240.html

上一篇:青藏高原草地和NPP变化的相关研究论文总结
下一篇:那个不识字,却记得我电话号码的人

9 金耀 文双春 罗帆 祁威 刘进平 申建秀 王加升 邱敦莲 xiaoning022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