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mou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mouyan

博文

谈谈科技创新:(1)中国需要加强基础工业体系

已有 4604 次阅读 2014-6-17 11:29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技创新, 仪器制造, 基础工业, 芯片制造

谈谈科技创新:(1)中国需要加强基础工业体系

 

                                                                                                       邹谋炎

基础工业是国家科技、产业、经济进步的基础。基础工业不足,直接影响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缺乏基础工业,大谈科技创新,大谈“XX次科技革命”,真的只能是梦想。笔者不反对“前瞻性”、“颠覆性进步”这些令人激动的口号。但技术进步跳跃的发生不会是科幻或魔幻电影那样,由导演的想法来决定;而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作铺垫。例如非常热门的量子计算,我们可以期待它将革命性地取代现有以CMOS逻辑为典型的计算机制造体系。而科学家有责任告诉公众,达到产业化目标,实现这一取代我们至少要等待多少年:5年?10年?还是更长?我们该等待那个革命的到来,还是该先追赶现代计算机制造技术,特别是芯片制造技术?如果跳过现代芯片制造技术基础,要冒出一个超现代的量子计算机,好像太科幻。

中国本土的芯片制造业始终是跨不过的门槛,其技术原因是整体基础工业不足。

基础工业不足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应用科技各个领域,各个产品技术行业。这已经是制约科技进步、产品创新的基本技术原因。无论科研单位、企业还是科技人员,在实施新技术试验、新产品研发和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常常卡壳在缺乏适当的技术支撑条件:包括各种工艺设备;高纯度和特种材料;高指标器材;适当精密的测量和计量工具和条件;精密机械、电子和光学加工;配套净化条件等等。这些条件在某些装备制造业要好一些,但仍然不足,且应用价格很高,不大能适应一般科研和民用大市场的需求。例如,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产品在质量上总是要弱那么一点点,其实不是一点点,是基础工业不够好,质量上不了台阶。许多科技人员长期积累了许多很好的技术,能够变成产品。但需要的基础技术条件要么得不到,要么付不起钱,那些技术只好烂在肚里,这种例子在研究所和大学都不少。一项技术可能兴起一个产业。大规模的产业创新不从一件件创新做起,难道有任何捷径吗?

以仪器制造业为例。泱泱大国,大量的专家教授博士,至今难以见到可以取代进口的国产高端通用仪器。某些仿制仪器因价格低,逐步进入实验室,但步履艰难。出现这种情况有深层次的多种原因。例如,有实力的研究所都会以国家项目为重点,不会安排得力的研究人员去搞什么仪器。科研人员也不愿搞,那是“二线”,将直接影响经济利益和职位提升。同时又高风险,拿到市场上与国外仪器竞争,让人感觉有毛病。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企业,为了生存,不得已选择这样的项目。它的基础和实力决定了产品的档次,虽然有少数例外。小企业发展国产仪器的一个最难逾越的障碍是行政化的计量管理和生产许可。可以认为,如果国家无有力的政策扶持,不拿出办法来扶持,发展仪器制造业将无日可期。由于仪器研发在科研单位无地位可言,科技人员、科技管理者对仪器科学普遍缺乏认识。实际上大多数通用仪器的科技含量远高于许多装备技术。高端仪器需要的大尺度范围内的精密定量特性;测量尺度的高线性、计量特性、耐久保持等等,都是高度挑战性的要求。对仪器研发的不恰当认识和对待政策,其结果就是让科技人员远离它。然而,是否有独立自主的仪器工业,是国家科技基础坚实还是浮表的检验标志。

现代基础工业的发展和30年前那种从无到有的发展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基础工业必须体现高、精、尖的要求。这意味着现代基础工业密切联系着基础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基础工业必须直接面向现代制造业这个的大市场,而不应该“高贵”到只有少数国家项目才能应用的程度。一个有利情况是,随着世界性的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增长,我们现在能够得到的条件不是30年前可比的。技术变迁很快。以电子仪器为例,新的功能器件、新的设计原理、新的显示方法使得过去很麻烦的事变得简单。这意味着很多机会,当然,需要有机制鼓励研究人员静心下来做好。

基础软件工业也是基础工业的一部分。没有独立自主的操作系统,不仅丢掉了最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也甩不掉科技和经济技术的对外依赖性。我们可以期待“XX次计算机科学革命”,更期望领头专家们设法先创造独立自主的操作系统。我们也知道这里涉及的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无论有多难的问题,总要有人奔走呼号,努力去克服才行。

无论何种基础工业技术,现在如果达不到高精尖,就没有竞争力。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国家,你有准备吗?提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狂妄?应该不是。因为在这方面有所思考的研究者都有共同感觉,就是国家在这方面下工夫不够。某些接触上层的科学家不熟悉工业、制造业,可能是一个原因。因此,要做好这件事,政府官员、科技管理者有必要开展广泛的调研,形成几个中心题目,例如IC芯片制造等,可以囊括最主要的基础工业。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做的例如

1、布局和政策引导。尽量发挥各个领域中企业的力量,鼓励发展高精尖基础工业产品,鼓励企业与研究所、大学合作。现在不缺一般性政策,而缺更有效的鼓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2、在国家科研基金项目中列出专项,更多地支持和鼓励高精尖产品和技术研究。这里,那些国际上已经成“热门”的项目不缺人关注,而将支持面扩大到与现代工业应用直接关联的许多题目很有必要。

3、建立高精尖产品和技术计量检测和产品化促进机构,从国家层面上解决高精尖产品技术计量检测的严重困难:检测无路、价格高昂、检测要求不规范、时间过程超长、以行政代检测、等等。只靠行政化管控,高精尖技术产品长不出来。政府在这方面花点钱,便可大有作为,在促进、服务的基础上,严格实施产品计量质量的高标准、高要求。

回顾一下欧、美、日发展IC芯片的历程,他们都经历过提升基础工业的过程。例如日本政府于80年代提出建立一个“Technology Nation”的目标,大力支持前瞻性工业基础技术研发,又在1996200020012005搞了两个国家级的“科技基本计划”,在后5年计划中政府投资达2000亿美元。正是这些努力,日本在IC制造方面占着若干关键点,能够影响世界的IC制造业。为了提升我国的基础工业,政府的努力和投入,责无旁贷。我们今天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更多的路子可走,但不是绕着走。如果不抓紧基础工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就只能天天喊、年年喊。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09-804053.html

上一篇:为师难
下一篇:谈谈科技创新:(2)谁来保护技术创造人的权益?

6 朱晓刚 周健 叶春浓 霍艾伦 ljxm dailiangr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