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433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4335

博文

也说“ SCI” 精选

已有 7023 次阅读 2012-6-14 17:1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tyle, center, xml

也说“ SCI

   1987913日《科技日报》公布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的以SCI数据为指标的《学术榜》之后,一个以“科学引用指数(SC1)”来衡量学术水平的高低、排定高等学校的座次、以及个人在SCI选用的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与否及多寡作为晋级(包括职称提升)和奖励的主要根据也就愈来愈被绝对化,甚至成为我国的一个准政策。其波及面之宽甚至达及教学性大学和专科学校。以至国内形成一种认为谁在SCI选用的科技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谁就代表了最高学术水平,并会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可和丰厚的奖励,而其身价也似乎绝对高出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譬如某专科学校的科技奖励条例就明确规定在英国Nature、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的每篇奖励5万元,在各类专业期刊而被SCI摘引的每篇奖励6000元,在国家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的每篇奖励1000元,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每篇奖励500元。所有这些认识和做法我们认为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里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l .关于SCI的再认识·学术排名和奖励注意SCI的局限性和偏向性

    SCI是以科学文献为主编制的一种引文索引刊物,包括引文索引、来源索引和轮排主题索引三部分,另有两卷《期刊引文报告》(JCR)和一卷 《机构索引》。SCI收录仅限于期刊文章,而专利文献、会议录、科学报告、标准、学位论文及专著均不收录,这反映了SCI在文献类型收录方面的局限性。其次,据 1998年的数字,SCI自称收录了4779种期刊作为来源期刊,就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类而言,其重点却仅在自然科学,这反映了SCI收录的偏向性。第三,SCI收录的期刊以美、英和荷兰的英语期刊为主,约占全部来源期刊的70%,这又反映SCI收录的语言局限性。因此尽管以SCI数据为指标衡量学术水平等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其局限性和偏向性说明 SCI论文”决非绝对标准。至少呈如杨亲二先生指出的 SCl收录基础分类学领域的期刊并非完全以学术水平标准”,何况将“传统分类学论文寄到国外发表给我国分类学家工作带来不便”( 科《学时报}2001812一版)呢。与其如此,还不如用能反映其学术水平的其他非 “SCI评价体系”的评价体系去评价。所以对一件事物的评价,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是正常的。而且评价体系越多越好!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多指标评价是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搞一个 “综合”指标的“SCI评价体系的评价学术水平高低,为中国大学排高矮等的做法是有失公道的。

2 .SCI不能作为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

     基础研究的情况是复杂的,有的成果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取得,而且常常出现费时费力、难见功效的局面:有的其抽象得几乎难于说清它的应用;还有的其应用又随处可见。因此基础研究的评审就决非一个 SCI评价体系”就能评审得出的。比较公道的做法应该是由对科学发展有见地、大公无私并能高瞻远瞩的国内外同行进行评审。其次,仅大而概之地以某篇文章被SCI选用期刊所刊用,就说这篇文章的学术水平是 “国际水平”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SCI选用期刊间的当以影响因子为标准的话,“实际学术水平”相差极大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根据 1996年的数据,《临床研究》的影响因子为5100为最高;而著名的《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却几乎近于零,为最低,由此显而易见,以SCI影响因子判定论文的高下是不可取的。作为其统计性强,SCI影响因子只适宜用于一个大群体,而加之于科技人员个人是违背科学性的。此外,任何期刊都有自己的偏重领域,就以知名Nature Science而论,虽其涉及学科稍宽,但还是偏重于生命科学(它们发表生物科学方面的文章分别为70%及60),这种状况显然与我国当前科技界的实情不符。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统计,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在 ISI系统收录的期刊上的论文以数量多少排序分别位于应用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及化学等领域,论文发表最多的十大学科中并无生命科学的位置,这样,单独重奖NatureScinece上发表文章的人员,难免不挫伤其他领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3 论文数量 ·影响因子

    不少高校和科技管理部门常以论文数量要求科技人员,也常以论文数量向社会炫耀,职称评定更是必定得多少篇才能上报,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却使我们处于“数量增加而质量滞后”的负面阴影中。一生发表论文甚少、而其每一篇却又分量很重的科学家可以举出不少,他们都不是以量取胜的。WatsonCrick等还是以一篇论文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呢!我们认为撇开质量而谈数量是没有意义的。那种重奖 SCI论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相当数量的作者专门选易被SCI收录的论文方向去高产SCI论文、而导向功利性倾向并败坏学风。

    影响因子是SCI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各期刊在JCR中的排序和级别。任胜利先生曾就其影响因素作了详细讨论(见科学时报2000215日《期刊的影响因子与科研成果评价》),这里不再引述。但根据这个讨论文中的两个结论却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即(1)影响因子的计算与论文的学术水平并无直接联系;(2)不同学科间期刊的影响因子没有可比性。这样,如果我们硬要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影子扯到一起,那Einstein 的相对论、Galois的伽罗瓦理论就根本谈不上科学价值。因为在它们被提出的当时根本没有人引用。再者论文引用情况又是各式各样的:自引、他引、反对意见引、出于礼貌而稍提一下的引,你说哪种引能反映其学术水平呢?

 4 探讨和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专家评审体制尚不健全行政干预又较多的情况下采用SCI作为评价体系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如果非要说 “非它不行”而绝对化就有点欠妥。以力学学科来说,其不少论文的学术水平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而被世界著名检索系统《EI》《CA》《SA》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公()》《РЖ 》以及国际评论性刊物《AMR》等广泛收录。如果以这些检索系统为根据而建立的力学学科的评价体系,我想决不会亚于 SCI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有了自己的SCI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相信它们的问世将会为科技管理部门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和政策、评估科研机构、评定科研成果、评价科人研员和发现优秀人才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我们期望着国家早日出台适于各种情况的多样化评价体系,也期望科技教育界早日结束一切唯SC1马首是瞻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刮SCI风也该收敛一下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7-582144.html

上一篇:和理工科大学生谈学习
下一篇:高等工程教育中基础力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11 屈林 陈楷翰 彭真明 杨洪强 黄育和 刘瑞亭 林松清 陈小斌 者仁王 zhanghuatian qiongjiaosh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