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被朋友叫去参加了一个创业比赛,评委又问到了一个我熟悉的问题,“科研论文还是要用事实的,不能用修图,以及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图像误用,所谓修图问题。“在答辩的短短几分钟时间,我只能快速的给出了否认,我们科研图像创作绝不涉及论文中的数据和具有佐证意义的图像,我们所做的图像是弥补科学家在原理阐述的部分和在封面竞争的部分的图像。
这个问题之所以说是个熟悉的问题,因为从业这十来年,每隔几年都会遇到有人问这个问题。将这个问题系统复盘一下,发现这个问题还能再细化一下:
问题一:
我说:我们画的是科研过程中看不见的问题。
有人说了,怎么会看不到呢,现在有显微镜多么细微的变化都能看到啊。
来上图,这个常见的显微镜下看到的图
这个图加上数据图放在正文中看,是这样的使用方式。这个使用方式无论你我动了手脚就叫科研不端,所以我们都不动它。
但是当我们想要跟大家说这个小球团上的小点,以及小点里面的玄机的时候,就有点着急。
所以我们如果用这种方式把它亮出来,瞬间觉得组织语言轻松了许多。
我们画的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让现象、特征更加清楚,进而看得见的东西。
问题二:
还是看不见这个事儿,要是看见了不就清楚了?再上图
这个是可以看到也可以拍到的,上个照片不就即清楚又真实么。
但是我们想说的是这个里面的叶片与光的关系啊,在真实的大机器上面通过小窗口很难说清楚里面的变化。这样画出来的结构可以有主观意识的去节选,提炼特征,弱化不重要的结构部分,突出强化自己想要说的部分。如图。
我们画的是:结构以及与结构相关原理呈现的途径。
问题三:
那就是可见不可见的问题了呗,生物可视化?材料可视化能将结构模拟出来的,就不需要画了是不是?
也不一定哦,即便是有了所有素材,也有“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的道理,这一把素材是这样说,还是这样说呢?
再或者这样说呢?
我们画的是:信息呈现与视觉平衡。找个巧说的方式,优雅的诉说观点。
所以,科研图像画什么,科学家需要做实验还是需要画实验。科学家当然需要认真的做实验做好实验,但是当实验中发现的蛛丝马迹的观点,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说清楚,并不会导致实验本身真实性的问题。
图像的设计是远离科研么?不,恰好相反,图像是在做完实验,写完论文之后,再次回来对研究成果进行推演,找到一个提纲携领,高度总结的方式,来为成果做一个封装打包。
艺术图像的衡量基点是什么?是生动,是情绪,是感染力,是氛围感等。
科学图像的衡量基点是什么?恰好就是核心的科研信息,反复寻找表述方式最终落脚的还是把科研的内核讲清楚,只有科研内核讲的足够合理,一眼就能看明白精髓了,这个图放到哪里都是好图。
我想不能理解图像作用力的关键还是因为大家对一线奋战的科学家工作不那么理解,看到科学家都能做出惊世骇俗的发现,却不会有人知道在这背后,那一点点抽丝剥茧,见微知著的观察与细微的发现是多么的不易。图像工具对一线科学家来说,是一个辅助工具,及没有必要将它想成要去取代论文的道具,也没有必要将它想成霍乱科研的毒瘤。
继2019年《科学的颜值》之后,《SCI图像语法》终于封笔完工,论文图不比封面图绚丽夺目,论文图更多的是错综的逻辑关系和主观表述的思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三月底即将发行,小期待哦。
宋元元 著
静远嘲风
<静远嘲风动漫传媒科技中心>设计制作
购书链接:
☆科学的颜值:学术期刊封面故事及图像设计
https://item.jd.com/12802188.html
☆科技绘图/科研论文图/论文配图设计与创作自学手册:CorelDRAW篇
https://item.jd.com/13504674.html
☆科技绘图/科研论文图/论文配图设计与创作自学手册:Maya+PSP篇
https://item.jd.com/13504686.html
☆科技绘图/科研论文图/论文配图设计与创作自学手册:科研动画篇
https://item.jd.com/13048467.html#crumb-wrap
静远嘲风(MY Scimage) 成立于2007年,嘲风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传说,嘲风为守护屋脊之瑞兽,喜登高望远;静远取自成语“宁静致远”,登高莫忘初心,远观而不可务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8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