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rmonism

博文

跨界研究论文如何发表?

已有 1724 次阅读 2022-8-23 22: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跨界研究论文如何发表?

昨天读到《中国科学报》记者张双虎的文章《论文被引50000余次,樊春海院士:“跨界”带来“翅膀”》,非常感慨。不知从何起,科学界学科林立,不同学科分支五花八门,专业研究方向天差地别,科技人员往往隔行如隔山。然而,学科发展不断分化的同时,不同学科间也出现交叉、渗透与融合。科技创新往往发生在新的学科交叉点上,产生新的科学增长点。樊春海院士的博士后导师艾伦·黑格便是一位成功的跨界科学家。黑格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一位物理系教授,却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后他竟宣布要进军生物学领域。受导师导师黑格擅长“破圈”的影响,樊春海也在多个学科间不断“跨界”。他涉足生物传感器、转化医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计算等领域,在《自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被引用5万余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实际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曾发起物理学家跨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行动,受他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的感召,一大批物理学家投身到计算分子进化和遗传学的研究洪流中。正是这批物理学界跨界到生物学领域研究,才促成了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解开了生命的遗传密码,开创了分子生物学这一崭新的学科领域。科学虽然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但科学没有禁区,科学家不能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自己熟悉的狭小研究领地。学术思想开放、善于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解决不同研究领域的问题、跨界研究的科学家往往能够做出开天辟地的原创性科学贡献。

之所以对张双虎记者的文章感到感慨,是因为笔者的亲身经历,感到从事跨界研究举步维艰,寸步难行,主要表现在跨界研究论文无处可发表。投稿到学报编辑部,编辑部一看论文主题与作者的研究方向不一致,立马拒稿。甚至投稿到国内的预印本发布平台,也是同样的结果。原本以为只有笔者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后来发现原来这是普遍现象。2021511日,“反朴”发表了徐晓的一篇文章《一篇论文被预印本文库两次拒绝,什么时候发论文这么难了》,521日又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姬扬研究员的文章《我们需要真正的中文科技文章的预印本文库》,倾诉了他们被国内预印本平台连续被拒稿的亲身经历。要知道,我们都是中国科学院的所谓“国家队”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姬扬研究员还是具有国家“杰青”人才头衔的重量级人物,别说投稿到学术期刊,就连投稿到号称不需要同行评审的预印本发布平台也接连被拒,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投稿的都是“跨界研究”的稿件!

我们真的难以理解,现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为什么我们的学术期刊,甚至预印本发布平台依旧固守旧思维、旧观念,认为跨界研究就是“外行”,就是“民科”?!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难道不是应该只看稿件本身的研究工作做的如何吗,为什么不看稿件本身却只看作者身份?预印本发布平台,原本只是提供一个科研人员与现发布稿件,抢占只是优先权的平台,本身不需要同行评审,现在却是平台自己先搞起了审查,比起同行评审还更离谱。

一边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一边学术期刊甚至预印本发布平台严禁跨界研究论文的发表,请问,这究竟是否存在矛盾,是否有利于科技创新?

或许人们会说,国内学术期刊和预印本网站不发表,那就投稿到国外去嘛。的确,国外期刊和预印本网站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是,我们发现情况也好不了太多。一般情况下,跨界研究的稿件如果是几个单位多个作者的联合发表的,一般不怎么受到歧视,往往会按照常规进行个同行评议。但如果是作者是单枪匹马的,跨界研究稿件往往也无法通过编辑部或预印本网站的审核。因为跨界研究的工作往往具有比较大的突破性,至少对于界内传统工作来说视角、方法和观点等都大有不同,而对于一个“外行”作者,编辑部和预印本网站往往倾向于不信任。许多人抱怨学术期刊同行评审扼杀了创造性,实则上是根本没有进入同行评审就被期刊编辑部给扼杀了。

有人会说,那就多和他人合作嘛,不要打枪匹马、单打独斗做研究。与他人合作做研究当然不错呀,问题是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往往都是个人先萌发的,难道自己有了独创性的思想和理论就不能发表吗?

 【附】请有相同或相似遭遇的朋友在评论区跟帖,或者给我发私信。谢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021-1352361.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的拒稿理由
下一篇:与秦四清教授商榷——旱震关系:预测与科学机制研究的区别

11 檀成龙 高友鹤 高宏 朱林 宁利中 郑强 李学宽 籍利平 郑永军 尤明庆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