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EISA魔力书箱.202208信管悦读会】走自己的路,向着数学强国的方向

已有 1437 次阅读 2022-8-4 10:36 |个人分类:教育课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数学,很多人听了都会皱眉头。是的,对于很多人而言,数学很难,是聪明有智慧的人学的。但有一个人,却说——数学是笨人学的~

有一个小男孩,他出生于1919年5月12日,他出生的前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拓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爆发一战?)

他从小就爱看闲书、电影和话剧。对童年和少年时代,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的书,和泡在书里的那些日子。
(拓展: 他的故乡在哪里,父亲是谁?)

中学的时候,数学考过零分。
(拓展: 为啥会考零分? )

后来他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还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一起获得了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拓展:他是天才吗?)

他就是吴文俊,每次有人夸他是天才时,他都会笑答:我不是天才,我是笨人,数学是笨人学的~

成都成华区封控的最后一天,再次一口气看完蔡天新 著 李亚男 绘的《数学家画传——吴文俊》之后,终于明白了石毓智为什么要写《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也更深层次理解了研究为什么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吴文俊没有获得菲尔兹奖?

想起了另一个男孩的故事。他出生的那年,新中国成立,只不过,他生得早了些,在汕头,春天就出生了,为躲避战乱,几个月大的他就随着家人由南迁到了香港。在一个到处都是中国人,但却被英国人管制的地方长大。1969年,20岁的他离开了生长的地方,去了美国深造。22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7岁,破获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0岁,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33岁,获得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首位华人)。38岁,成为哈佛终身教授(邀请了他三次)。几何,一门从最宏观和最微细的水平来探索宇宙的学问。为了追寻几何的真和美,他踏遍全球。在旅途中,猜想形成了,在和同行随性的交谈中,他攀登上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弗兰克尔猜想、史密斯猜想、镜像对称猜想……还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奖杯——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马赛尔.格罗斯曼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他在知识分子的家庭中成长,虽然幼时家穷,但双亲慈爱。虽然14岁慈父去世,家中经济拮据,既无积蓄,又债台高筑,但母亲依然继承父亲遗志,让孩子们继续读书,追求学问。他并非从小就喜欢数学,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学习,在中学时为数学所吸引。若非一连串的机缘巧合到了加州,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多远。如果没有父亲培养他对知识的热爱,母亲为子女做出的牺牲,他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他在七十岁时,口述了自传,献给母亲梁若琳和父亲丘镇英。他,就是丘成桐~

(拓展:无论是读吴文俊传,还是丘成桐传,都会提到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那就是陈省身。陈省身是谁?为何他有能力发现并培养那么多优秀的数学家?附陈省身访谈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x47wBTrrcSb4-wpNVMQT9w)


看纪念陈省身的访谈视频,看着看着就悟了,看着看着就泪目了,看着看着就理解了信管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图书馆,里面栖息了无数有趣灵魂,看他们的书是就像借债,做研究写论文是还债。所以陈省身把吴文俊丢到中央数学研究所图书馆一年后,他就理直气壮去找吴文俊要债了。正是吴文俊信守承诺,乖乖还了债,数学王国的大门才真正向他打开。看数学家自传,发现他们对数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情感,陈省身先生觉得数学好玩,吴文俊先生觉得数学是笨人学的,丘成桐先生觉得数学拥有无需成本也可以通晓世界,甚至漫游寰宇的神奇魔力。关于数学,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理想,陈省身想先建立数学大国,为创建数学强国打基础。吴文俊基于中国古代数学开拓出一条新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丘成桐现在在清华,正在培养数学领军人才,践行了丘成桐先生所期望的发展中国数学的首要人物就是培养新人。不仅仅如此,陈省身还期望数学所要在各处,甚至还期望把自己的墓碑也变成黑板,供新人研习数学。学科建设,图书先行,信管的责任,任重道远,一起加油~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0919-1349914.html

上一篇:我的可拓之路:可拓学初探记录
下一篇:2023元旦随笔:偶遇欧阳修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