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cyzm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cyzm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博文

从来就没有什么 tenure 精选

已有 15237 次阅读 2021-6-16 07:11 |个人分类:学术圈|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最近,邯郸路事件持续发酵。一方面,各种角度的分析看得让人唏嘘;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日光之下本无新事”,类似的事情一直都有发生,只不过这次更激烈一点而已。

    有心想评论一下,因为期末,杂事繁多,暂未动笔。稍有耽搁,就发现科学网博友把我想写的内容都写出来了,而且写的极到位。

    最初,我想聊聊国内的"伪tenure track制度"和国外实际制度的不同,本质上是对国内简陋版特色tenure制度的批判。聊这个内容的文章已经很多,到处都是。

    后来,我想写写国内"伪tenure track制度"的原因,某种意义上给国内特色制度辩护,确实有不少现实的限制。这部分内容也被王立新老师写了(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99994&do=blog&id=1290377  ),连我想用的词“土壤”都是一样的。

    再后来,我又想聊聊量化考核对科研的伤害,其实是质疑tenure track是否真有必要。发现被蔡宁老师写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915305.html  ),和我想举的例子都完全一样。

    自己想写的内容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反而觉得自己可以省事了,并且有找到同志的感觉。

***

    今天再聊点什么呢?聊聊我的对tenure本身的看法。

    关于tenure,当年初入学术圈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它,惊为天人:以为西方学术的世外桃源里居然真有铁饭碗存在。后来了解深了,逐渐发现tenure这东西也不过如此。

    Tenure并不重要的最大的原因在于:拿tenure并不经济。

    拿tenure的过程付出极大。通常只有最优秀的人才全力以赴耗费10年(包括读博)才能拿到。如果这些优秀人才能把拿tenure过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它任何技术性行业,几乎毫无疑问都能确保他们取得领域领军技术性人才的位置,因为"头部效应"而赢得"事实上的tenure"。

    tenure是个投入极大,回报极小的东西。tenure是优秀教授应得的,而不是恩赐。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事实上的tenure都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而已。而且更容易拿。想象一下,天赋不错并且苦练10年后的厨师、木匠、裁缝、程序员是什么状态。

    另外,tenure本身也是假的。tenure看着像铁饭碗,也确实只是个铁饭碗,也能被打破压瘪:

    学院的关闭(在国外高校并不鲜见)可能导致tenure丢失;

    在有tenure的情况下,学院领导依然能以各种理由关闭你的实验室,分配给你无聊的行政工作,给你考核不及格,事实上赶你走。(比如前段时间自杀的英国帝国理工教授 http://bbs.gter.net/thread-1790636-1-1.html  )

    美国不少医学院教授的tenure只能保证40-60%的工资(我听说的数字,不保证准确)。


 还有很多意外发生的可能:

    学术不端(比如学术造假)和违反学校规定(比如师生恋和性骚扰)可能导致tenure的丢失。(学术造假里有多少是主观造假?被控性骚扰的教授不少说自己是被冤枉的。)

    美国的tenure教授可能因为和中国合作丢掉tenure,锒铛入狱。

    交通事故、癌症和脑溢血(比如前段时间去世的几个中年科教领军人才)

    总之,以为拿到tenure就万事大吉?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

    所以,如何看待tenure?

    tenure 和 编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要求你付出巨大的努力,然后只以一个并不优厚的待遇给你一个并不存在的安全幻象;而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曾远离。

    tenure更主要的是一种荣誉。作为一种安全保证,tenure的价值应该还不如3年工资的存款。

***
    
认真审查一下自己:

    看看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是否健康。(邯郸路事件明显是这出了问题。)

    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济储备,是否能够胜任眼前和未来可能的工作,包括应对可能的离职。

    心态放平稳。

    如果一切顺利当然好;如果事事不顺也没关系,小心应付即可。应付不了也没关系,人有旦夕祸福,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1193593.html  

    有首歌也唱过:从来就没有什么 tenure,也别想靠头衔编制;要创造生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2469-1291372.html

上一篇:博士应该读几年?
下一篇:本空间的公开讨论不应涉及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话题

32 郑强 武夷山 汤茂林 郑永军 曾杰 周忠浩 彭振华 徐明昆 王庆浩 梁洪泽 刘德力 黄永义 刘浔江 简美鹏 赫荣乔 彭友松 崔树勋 徐耀 陆一敢 雷宏江 范会勇 蔡小宁 蔡宁 郁志勇 刘旭霞 焦飞 杨正瓴 周浙昆 关蕾蕾 帅凌鹰 NTUZYY guest0311005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