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说说内心的代表作评价标准 精选

已有 4249 次阅读 2021-4-29 17:31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说内心的代表作评价标准

大多数人的学术生涯中,能够作为代表作的文章并不太多。特别是文章越多,自己越难选出代表作出来。其实,代表作选择的标准可以有评价体系的标准、同行专家的标准、以及自己的标准等,而且三者可同也可不同,对于有个性的学者,三者往往是不同的。

按照评价体系的标准,评价代表作的标准往往是牛刊和顶刊发表的文章、高被引文章、获奖文章、有效益文章、甚至是外文文章等;同行专家评价代表作的标准往往也是跟随评价体系的标准,再加上评价专家自己的理解、偏好、感情和关系等因素加以评价;而自己的标准很多人还是根据需要以迎合不同的标准而选择代表作,以求得一个更好的评价。

如果由我来选自己的代表作,说实的,如果是为了让制度或他人评价的,那也只能是迎合上面的标准;但如果是按自己内心的标准,那就不一样了,俺的标准是发表多年之后自己还能够记得住内容的那些文章

那什么文章经过多年自己还能够记得住呢?具体说来是多年自己还一直在自引的文章,尽管文章自引一般不被视为评价指标。说起自引,许多人也许就有嘲笑的口吻说事了,自引文章不就是自己宣传自己吗?显然,如果是自吹自擂的自引的确没有什么意思,也不是这里想说的,俺要表达的是真心诚实和出自需要的自引。

个人的理由如下:能不断引用同一篇自己发表多年的老文章,必然是后面所做的研究与该文章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后续所有的研究是能成体系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该文章是具有开创的文章,也是里程碑式的文章。另外,从内心思考一下自己的代表作,也有利于自己进一步凝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着重点

为了具体加以说明,这里不烦涉嫌自吹自擂一下。近十多年来,俺独立和与研究生一起发表了很多文章,而自己一直不断在引用的文章主要有三篇,它们不是英文文章,也不是什么牛刊文章,按照现行评价体系的标准,都是记不上工分的普通中文文章,这三篇文章的引文信息是:

(1)吴超. 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11):5-15.

(2)吴超, 杨冕.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11): 3-10.

(3)吴超. 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及其启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 13(3): 59-65.

第一篇文章发表以来,标志着自己的科研方向从以前的矿山通风安全与环保转入了安全科学研究的上游领域,该文章是一篇“宏问题”的文章。该文章的基本思想成为俺后面指导一二十名研究生的选题源泉;基于该文章创立了许多安全科学新分支;发表了100多篇相关的论文;并出版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科学新分支》、《比较安全学》、《安全统计学》、《安全文化学》、《安全科学方法论》、《安全系统科学学导论》、《安全相似系统学》等新著作和开设出几门研究生新课程;在研究过程引出了上面所列的第二篇文章的发表,并坚持至今还在继续着系列的研究。

第二篇文章是“核问题”的文章,在上面所列的第一篇文章的宏思维指导下,俺开始寻找所在学科的核心科学问题,认为安全科学的核心理论是安全科学原理,从而与当时的研究生杨冕写成了上面所列的第二篇文章。之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以大安全视角和以获得普适性安全科学原理及其体系为目标,指导了二十多名研究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从安全自身领域和安全交叉领域两个范畴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并于2015年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在安全哲学原理、事故致因原理、安全模型原理,以及在通用层面的安全人因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等方面发表100多篇系列研究论文;出版《安全科学原理》、《新创理论安全模型》等著作;建成“安全科学原理”(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8186#teachTeam  )和安全科学微专业“”(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60819#teachTeam  )在线慕课两门。

第三篇文章是“元问题”的文章。经过十年左右的思索和研究,俺觉得需要从“宏问题”到“核问题”向“元问题”转变,因为安全元问题类似于一颗安全理论的新种子,可以在安全科学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推广传播。因而2017年发表了上面所列的第三篇文章。该文章系为了揭示复杂系统内安全信息传播的机理与故障模式和发展新的安全模型,以安全信息认知过程为主线,以安全信息失真、缺失或不对称为问题,构建了一个系统中的安全信息认知通用元模型,根据不同场景条件和类型可以重构出多种具体应用模型。该模型可用于事故致因分析、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安全设计和事故防控等;该模型表达了由于安全信息失真或不对称引发的事故致因机理,同时提供了事故的诊断、干预、预防、控制途径及系统安全设计的策略等方法论层面的信息;由该模型还可推论获得的一组安全科学新概念和新方向。之后数年里指导了几位研究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并将出版《安全信息学》、《安全情报学》等著作(王秉为第1作者),同时开出了相关的研究生新课程。该研究方向也将不断继续下去。

由于上述的原因,上述三篇文章被自己和课题组一直在不断地自引。

近期自己发表了三篇俺教学方面的小结文章(见:科学网—安全科学系列研究生新课程创建及推广经验 - 吴超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1283086) 科学网—《安全科学原理》新教材及其在线课程的建设经验 - 吴超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1279457 科学网—历时18年的《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课的建设及推广经验 - 吴超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1280101 ),而这篇博文相当于一篇俺科研生涯的小结文章之一。如果学术生涯有几篇自己觉得可以不断自引的文章,即多年后自己还能够记得住的文章,这也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很多人对自引还是抱有贬义的评价。

顺便提一下,对于文章引用方面的知识和研究俺没有做什么了解,如果设计一个单篇文章连续自引指数,涉及时间、自引次数、自引周期等参数,也许也是需要的和有意义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2981-1284388.html

上一篇:《安全系统科学学导论》新书推介
下一篇:公共安全管理的12条基本原理

11 杨顺华 黄永义 张红光 柳林涛 杜占池 李剑超 周忠浩 方光武 王安良 黄明清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