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我很丑但我很可爱——挪威的“山妖”们

已有 10366 次阅读 2016-11-6 20:31 |个人分类:新西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追溯历史,北欧五国(即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这些离北极圈最近的国家,具有相似的自然气候条件,也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同时可谓世界上最早国际化的区域。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共同的祖先维京海盗便从北欧开始航海外出,既扮作国际上人,亦当海盗,从阿拉伯、西欧等交易或掠夺许多珍奇珠宝。

  据说,北欧五国人民平均都会“三种语言”,除了自己国家的母语,还精通英语,再学习另外一种欧洲语言作为第二外语言。而最能表现它们文化一脉相承的便是让人“崩溃”的国旗(图1为挪威国旗),出自同一个“基督十字”设计系列,总让人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无奈感。


  北欧五国中的“万岛之国”是挪威,位于欧洲北部边缘,天然美景出众。其北部地区的广袤大地,曾是少数古老民族萨米族数十个世纪以来自由生息的乐土,他们倚水而猎,驯鹿而居,安乐于这片并不丰饶的寒冷之地。

  北极圈特殊的地域性使位居其上地区一年中经历极昼或极夜的变换,因此在欧洲仅存的野生驯鹿栖息地——苔原上萨米族驯鹿放牧人不得不进行一年一度的春季迁徙之旅。图二为“驯鹿”为主题的冰箱贴之一,被卖家称之为“滑雪的驯鹿”,图中的驯鹿乘坐着挪威特有的“摩托雪车”,依从牧民的引导在坚不可摧的雪地上前行。

  值得指出的是,在挪威萨米民族还有渔业萨米人和驯鹿萨米人之分,以驯鹿为主要生计的族群称为驯鹿萨米人,没有驯鹿的部分只能靠渔业生活而被称为渔业萨米人。现在每当提起萨米人便会与驯鹿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驯鹿萨米人只占萨米总人数的10%左右。这是因为占比90%的渔业萨米人基本融入了挪威主体民族的生活,而驯鹿萨米人固守其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民族学家着力研究的对象,也因此成为普遍观念中萨米文化的代表。

  萨米民族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其居住地不仅限于挪威,还分布于瑞典和芬兰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西北地区的科拉半岛。尽管他们分散于多国,但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因此各地的萨米人将自己视为一个整体民族。


  维京船可算得上是挪威的一大象征,船首以龙头雕像为标志,风帆呈方形很大很美,中间竖立着一支巨大的桅杆,挂着的挪威国旗鲜艳亮丽。维京船作为维京人的重要象征,现经常被铸在银币、徽章或其他纪念物中,见下面三张冰箱贴的照片




  挪威“盛产”海盗和擅长造船术的根源大体与丹麦一致,不外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挪威以海盗立国,那是海盗国家化,全民皆(海)盗。在当时的背景下,海盗相对没有严重的贬义,而只是一种职业,一种生存的手段。“海盗”虽然有抢掠的意思,但在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开拓之意,因此挪威人并不忌讳或打算忘记祖先的这段历史,相反地他们会认真地加以归拢和梳理。在他们看来,海盗形象早被以娱乐的名义提纯和美化,远离血腥和暴力,成为勇敢者的化身,并着重强调其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征。为此,挪威人专门在奥斯陆建立了“海盗博物馆”,以弘扬海盗精神。下面的三张图为见证了海盗时代的维京战士。



  从冰箱贴里映射的挪威世界不难发现:山妖也是挪威的主角之一。挪威大地上有许多关于山妖的传说,话说山妖昼伏夜出,如果天一亮还在外逗留,就会被阳光化为山石,所以挪威各地才会有许多山妖形状的石头。

  山妖长得并不好看,它们个子矮小,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与时下“流行”的爆炸头有几分貌似;它们鼻子又大又长,据说方便充当勺子用来搅拌粥;它们生的手大脚大,但只有四指;它们总是笑呵呵地出现,而且笑起来时能看到嘴里仅剩的一颗门牙,非常滑稽;总体形象被普遍用“邋遢”来形容。

  但山妖们也着实可爱,有一颗天真善良的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大森林中。挪威人对它喜爱有加,其受欢迎程度可以与孙悟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媲美也。正因如此,山妖的形象方可世代相传至今,受到世界各地旅客的青睐而成为当地旅游的标志性元素,它代表着挪威地区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有深深的祝福寓意,是赐予幸运和幸福的吉祥物。

【本文作者为白瑞珍】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1013113.html

上一篇:未来十年“双创”走向何方
下一篇: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现象的文化与科学解释

5 陈楷翰 武夷山 罗帆 强涛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